代码评审流程应该是怎样的?

举报
码事漫谈 发表于 2025/09/09 21:43:35 2025/09/09
【摘要】 针对某一特定功能实现的代码评审(Code Review)流程,可以遵循一个既高效又能保证质量的标准化流程。这个流程不仅关注代码本身,还关注设计、测试、可维护性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个详细、可操作的代码评审流程,适用于大多数团队: 代码评审核心流程整个流程可以看作一个闭环,从开发前到合并后,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关注。需要修改通过开发前: 设计讨论与共识开发中: 编写代码与自检发起评审: 准备与提交...

针对某一特定功能实现的代码评审(Code Review)流程,可以遵循一个既高效又能保证质量的标准化流程。这个流程不仅关注代码本身,还关注设计、测试、可维护性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个详细、可操作的代码评审流程,适用于大多数团队:

代码评审核心流程

整个流程可以看作一个闭环,从开发前到合并后,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关注。

需要修改
通过
开发前: 设计讨论与共识
开发中: 编写代码与自检
发起评审: 准备与提交
评审阶段: 审查与反馈
修改阶段: 处理反馈
合并与后续: 集成与监控

第一阶段:开发前 - 设计讨论 (Design Discussion)

目标: 在写代码之前,对齐思路,避免后期大规模返工。

  1. 撰写设计文档/方案:开发者简要描述功能的目标、实现方案、技术选型、对外界的影响(如API变更、数据库变更)、以及备选方案。
  2. 发起设计评审
    • 邀请项目负责人、架构师、相关模块的资深开发者、以及可能受影响的合作方。
    • 可以通过会议、邮件或直接在协作平台(如GitHub, GitLab)上讨论。
  3. 达成共识:收集反馈,完善方案。确保所有人都对“要做什么”和“大概怎么做”没有异议。

第二阶段:开发中 - 编写与自检 (Coding & Self-Review)

目标: 提交高质量的初稿,减少评审人的低级错误困扰。

  1. 实现功能:按照共识后的方案进行编码。
  2. 自我评审
    • 代码格式化:使用项目规定的代码风格(如 Prettier, Black, gofmt)。
    • 静态检查:运行 Linter(如 ESLint, Pylint)和静态分析工具(如 SonarQube)。
    • 运行测试:确保所有现有测试通过,并为新功能编写单元测试、集成测试。
    • 检查TODO:清理调试语句、临时注释和临时代码。
  3. 确保可读性:起个好名字!这是自检的核心。方法、变量名是否清晰表达了意图?

第三阶段:发起评审 - 准备与提交 (Prepare & Submit)

目标: 为评审人提供充足的上下文,降低评审成本。

  1. 创建Pull Request (PR) / Merge Request (MR)
    • 清晰的标题:如 “feat: 添加用户登录失败重试限制”。
    • 详细的描述
      • 功能背景: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可以关联需求Ticket,如JIRA链接)
      • 实现方案:你是怎么做的?简要说明关键设计。
      • 测试情况:如何测试的?测试结果如何?附上测试覆盖率报告更佳。
      • 影响范围:数据库变更?API变更?是否需要配置?是否需要文档更新?
      • 截图/录屏(如适用):对于UI功能,提供视觉证据。
  2. 选择评审人
    • 至少1-2位:必须包括对该代码库熟悉的核心成员或项目负责人。
    • 必要时邀请相关方:如果更改了API,邀请API消费者;如果更改了数据库,邀请DBA或数据团队。
  3. 分解大型PR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一个PR超过400行,它被仔细评审的可能性会急剧下降。将大功能拆分成多个小PR。

第四阶段:评审阶段 - 审查与反馈 (Review & Feedback)

目标: 从不同视角发现代码中的问题,提升整体代码质量。

评审人应关注以下方面(可使用检查清单Checklist):

  • 功能正确性:代码是否实现了需求?逻辑是否正确?有无边缘情况未处理?
  • 设计质量:代码是否模块化?是否遵循了设计原则(如SOLID)?是否有不必要的复杂度?
  • 代码可读性:命名是否清晰?注释是否恰当(解释为何这么做,而不是做了什么)?代码结构是否清晰?
  • 测试覆盖率:测试是否全面?是否覆盖了正常流程、异常流程和边界条件?
  • 安全性:有无潜在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XSS、权限漏洞)?
  • 性能:有无潜在性能瓶颈(如循环内数据库查询、未使用索引)?
  • 可维护性:代码是否易于调试和修改?日志是否充足?
  • 遵循规范:是否遵循了团队的编码规范、目录结构和最佳实践?

评审过程文化:

  • 及时响应:评审人应在约定时间内(如24小时内)进行评审。
  • 明确表达
    • 使用提问和建议的语气,而非命令。例如:“这里是否可以考虑……?” 而不是 “这里必须改成……”。
    • 区分** blocking(必须修改)** 和 non-blocking(建议修改) 的评论。
  • 线下沟通:对于复杂或有争议的问题,直接约个快速会议讨论通常比来回评论更高效。

第五阶段:修改阶段 - 处理反馈 (Addressing Feedback)

目标: 与评审人协作,完善代码。

  1. 逐一回复:对每个评论进行回复。表明你已阅读并理解。
    • “Done” - 已按建议修改。
    • “Thanks, fixed” - 已修改。
    • “I prefer to keep it as is because…” - 对于不接受的建议,礼貌地解释原因并进行技术讨论。
  2. 推送修改:每处理完一批反馈,就推送新的 commits。避免在PR中产生“已解决”但未提交的评论。
  3. 标记就绪:当所有 blocking 评论都解决后,@评审人进行第二轮评审。

第六阶段:合并与后续 - 集成与监控 (Merge & Follow-up)

目标: 安全地将代码集成到主分支,并观察运行情况。

  1. 通过CI/CD流水线:确保所有自动化检查(编译、测试、Lint)都通过。
  2. 获取批准:通常需要至少1-2位评审人点击 “Approve” 按钮。
  3. 合并代码:由代码作者或具有权限的人合并。优先使用 Squash Merge 保持提交历史整洁。
  4. 监控部署:代码部署后,密切关注监控系统(日志、错误追踪、性能APM)是否有异常。
  5. 归档PR:将PR链接关联到原始需求Ticket中,形成闭环。

总结:优秀代码评审的核心要素

  • 小规模的变更:小型PR是高效评审的基础。
  • 清晰的上下文:好的PR描述能极大提升评审效率。
  • 工具化支持:利用CI/CD、Linter、自动化测试等工具减轻人工评审负担。
  • 积极的团队文化:评审是协作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批判和挑错。相互尊重,对事不对人。
  • 明确的目标:评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代码质量、分享知识、保证一致性,而不是追求完美。

通过遵循这个流程,你可以确保对某个功能的代码评审既全面又高效,最终交付高质量、可维护的代码。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