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备&云容灾10大误区?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和业务连续性对企业至关重要。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于实施容灾,尤其是云容灾计划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和顾虑。这些误区不仅限制了他们对潜在风险的准备,还可能导致在真正面临灾难时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今天,就让小博我来理一理这些常见的容灾误区。
误区1:灾备都是大企业考虑的事情,我们肯定用不起!
传统灾备方案确实需要1 : 1 预配置基础设施资源或者云上资源,但部分云容灾工具可通过无主机同步技术,能将业务主机数据(操作系统+业务系统+数据)以块数据形式复制到对象存储或块存储,首次全量,持续增量;并且仅在容灾恢复阶段才恢复成为云主机,能节约70%左右的容灾成本。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针对重要系统重要数据制定容灾计划,随订阅随启用。
误区2:我公司业务连续性要求不高,不用灾备行不行?
随着全球范围内病毒勒索事件频发,产生的高额赎金和动辄几周的服务中断后果令人不寒而栗。为了保证企业业务平稳运营以及保护公司声誉不受损,核心数据的灾备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误区3:云容灾就是在云上存一份的数据,必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云容灾工具不一样,重点能力在于能够保障业务连续性。当灾难发生时,灾难恢复意味着在容灾平台上直接快速恢复业务运行,而不是像找备份文件、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导入备份数据那样繁琐。企业可选择最近的备份时间点进行业务恢复,RTO可达分钟级别,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遭遇灾难的时候,业务恢复正常运营只需要数分钟。
误区4:云容灾技术太复杂了,我们没有这样的技术人才,部署运维都成问题。
云容灾工具提供3步向导式UI界面,协助用户一站式轻松部署并配置自动化备份计划和灾难恢复策略。云容灾工具基于与云平台的自动化对接,独有的Boot in Cloud技术,让容灾恢复时只需要一键即可将业务拉起到可用状态,并直接恢复到操作系统登录页面。
误区5:最近云服务中断频发,我看云容灾也不见得稳妥吧!
云容灾工具已实现与多个云平台的自动化对接。可以实现跨云、跨区域、跨平台容灾,备份恢复自由选择,异构容灾更安心!
误区6:过去我们用**容灾软件,恢复慢得几乎不如人工,数据还丢的七零八落…
部分云容灾工具可以支持企业通过自定义快照策略,选择最近的快照时间点进行业务恢复,RPO可达分钟级别;同时,利用云原生能力恢复历史时间点数据为主机,RTO也可达分钟级别。又快又好,可满足数据恢复的高级别要求。
误区7:我们单位数据都在私有云上,云容灾怎么保证安全?
部分云容灾工具支持公有云或私有云的云上、云下、云间等多种灾备场景。在数据备份、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用了严格的安全措施和加密技术,用户数据从源端直接传输到目标端,只发布指令,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误区8:我们公司全是老系统,五花八门的啥都有,估计不能一次性完成云上容灾吧?
部分云容灾工具经过多年用户服务经验积累,只要是兼容性列表中支持的所有系统都已完成智能适配,并且也在持续适配市场上更新的操作系统,通过自动化流程保障企业云上容灾顺利、高效完成。
误区9:云容灾都要在系统内安装代理,数量一多真是烦呐!
部分云容灾工具已经在源端为Openstack+Ceph、VMware和AWS等环境支持无代理模式,无需逐台主机安装迁移代理程序,无入侵操作,对生产业务零影响,可实现高效、自动化的大规模场景下的容灾部署。
误区10:我怎么知道部署好的云容灾有没有用?真发生灾难也来不及啊~
部分云容灾工具支持不限次数演练,可以进行反复业务验证,还可以利用容灾数据实现业务演练、业务测试、业务仿真以及安全事故等过程回溯。
云计算时代,企业面临的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挑战日益严峻。随着对敏捷性、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容灾解决方案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作为更高效、灵活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云容灾将会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以HyperBDR云容灾为代表的云容灾工具也将继续引领企业云容灾策略的革新之路,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韧性和活力。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