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逻辑:证伪理论?
1 简介
“笛卡尔的证伪理论”,很多人理解的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跟不上不能被怀疑的,不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不是科学,但是这样的想法不是笛卡尔本人的真正的立场。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主张的是“方法怀疑”(methodic doubt):
凡事都要怀疑,直到找到不能怀疑的“第一原理”,普遍性真理。
是不是有点像现代伊隆马斯克的第一原理。 这其实是西方逻辑思维的普通特性,一定要找到一个根本的不可怀疑的才能真正获得他们的不可动摇的信任。
他们的目标不是说“科学终将被证伪”,而是要找到不可动摇的确定性,比如“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强调演绎法和清晰分明的观念,以此作为知识的可靠基础。
他怀疑一切,包括外部世界的存在,甚至怀疑数学逻辑可能被“恶魔欺骗”。
但当他怀疑时,发现无论怀疑什么,都不能怀疑“怀疑者本身的存在”。于是得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特征:
它并不是通过经验验证,而是逻辑上自明的、不可怀疑的。
这就是笛卡尔所谓的第一原理:只要有思考,思考者的存在就必然成立。
这也是很多人说的:“凡是科学都将被证明是错的学问”,“科学只是暂时的真理”。
这听起来更像是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 的“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而不是笛卡尔的理论。
2 波普尔证伪理论
波普尔认为:
科学理论不能被最终证明为真,只能被经验检验推翻(证伪)。
一个理论如果可以被设计出可检验、可推翻的实验,那它才算“科学”;
如果无法被证伪(比如“世界有神秘力量在操控一切”),那就不是科学。
这就是著名的“可证伪性准则”。
举例:
牛顿力学曾被认为是真理,但在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和高速运动下的现象时失败,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部分取代。
相对论目前解释得更好,但也可能在更极端条件(如黑洞内部、量子引力领域)被推翻。
这体现出:科学理论不断被检验和修正,但无法说“绝对真”。
所以,这个表述的“真理性”在于它准确刻画了科学认识的暂时性与可修正性。但它本身仍是一个哲学立场,不是科学内部的“实验定律”。因此,我们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认为是对科学方法的真实描述,但并非不可怀疑的终极真理。
牛顿力学在经典尺度下有效,但在高速或强引力场下被相对论“证伪”。这不代表牛顿力学一无是处,而是其适用范围有限。
3 小结
所以两者的差别
笛卡尔:怀疑一切,追求不可怀疑的确定真理,建立知识的“绝对基础”。
波普尔:科学知识没有绝对确定性,科学进步就是理论不断被证伪、被修正或被替换的过程。
所以可以这样来说,“科学都是被证明是错的学问”并不是笛卡尔说的,而是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简化理解。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