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逻辑在认知和信念中的作用
1 认知和信念
认识逻辑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子领域,涉及 知识、信仰和相关概念的逻辑方法。
虽然 任何具有认识论解释的逻辑都可以称为认识论逻辑,这是最广泛的认识论逻辑类型, 目前使用的是模态逻辑。
知识和信念是 通过模态运算符 K 和 B 表示。引起认知逻辑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 例如,确定哪些认知原则最 适合描述知识和信仰,逻辑在不同知识和信仰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 代理组的认识特征。
这超越哲学本身, 认知逻辑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 经济学相关领域有广泛应用。
2 模态逻辑的 KD45 模型
这里接受 KD45 模态逻辑系统,它是信念逻辑(Doxastic Logic)中最常用的系统之一,用来描述智能体的信念(belief)而非知识。
- 目标
这里构建一个完整的 KD45 推理模型,并逐步解释其运作逻辑,包括每个步骤如何根据 KD45 公理进行推理。
KD45 是用来形式化 “信念” (Belief) 的模态逻辑系统。它是描述非完美理性智能体的一个经典模型。
KD45 公理系统如下:
公理/规则 名称 含义说明
K: B(φ → ψ) → (Bφ → Bψ) 分配律 信念对蕴含封闭
D: Bφ → ◇φ 一致性 如果智能体相信 φ,则 φ 是可能的(不相信矛盾)
4: Bφ → BBφ 正直性 如果 agent 相信 φ,就相信自己相信 φ
5: ¬Bφ → B¬Bφ 反省性 如果 agent 不相信 φ,就相信自己不相信 φ
其中:
Bφ 表示智能体相信 φ
◇φ ≡ ¬B¬φ 表示 φ 是可能的
- 示例推理场景(信念)
场景:
智能体 Alex 正在使用一个故障检测系统。传感器可能有误,但 Alex 对系统有“信念”而非“知识”。
我们设置以下命题:
p:系统状态正常
B(p):Alex 相信系统状态正常
给定前提:
B(p → q):Alex 相信“如果系统正常,则不会报警”
B(p):Alex 相信系统正常
我们想问:Alex 是否相信“不会报警” (q)?
3 推理过程(基于 KD45)
我们将使用 KD45 的公理系统进行形式推导:
- Step 1: 应用公理 K(信念的分配律)
我们知道:
(1) B(p → q)
(2) B(p)
由公理 K:
B(p → q) ∧ B(p) → B(q)
所以推出:
B(q)
- Step 2: 是否意味着 q 为真?不是
因为在 KD45 中,信念不一定为真。
这是与知识逻辑(S5)的关键区别:
对比项目 知识逻辑 (S5) 信念逻辑 (KD45)
K(φ) → φ ✅ 成立 ❌ 不成立
B(φ) → φ ❌ 不成立 ❌ 不成立
B(φ) → ◇φ ✅ 成立(D 公理) ✅ 成立(D 公理)
所以虽然我们推导出 B(q),但 q 可能是假的。Alex 可能在误判。
- Step 3: 引入公理 4(正直性)
从上面我们知道:
B(q) ⇒ B(B(q))
即:
✅ B(B(q)):Alex 相信他相信 q
- Step 4: 引入公理 5(反省性)
如果我们没有 B(q),也可以推导出:
¬B(q) → B(¬B(q))
即,如果他不相信 q,他会知道他不相信 q。
这意味着智能体在 KD45 中有完全的自省能力,能意识到自己的不确定性。
✅ 推理结论:
我们从:
B(p → q)
B(p)
推出:
B(q)
B(B(q))
但是:
q 本身未必为真(因为 KD45 没有 B(φ) → φ)
- 模型图示(知识 vs 信念)
信念状态(KD45):
状态1:p ∧ q ← 真实世界可能是这样
状态2:p ∧ ¬q ← Alex 认为是 p ⇒ q,但错了
↑
Alex believes in this path
他相信:
- p → q
- p
推导出:
- B(q)
- B(B(q))
但事实上:
- q 未必为真(报警可能是错误触发)
4 Kripke 语义模型(简要)
KD45 中的 Kripke 框架如下:
世界集合 W
可达关系 R 是:
序列性(serial):每个世界有至少一个可能世界(公理 D)
传递性:公理 4
欧拉性(Euclidean):公理 5
KD45 所描述的是智能体的信念空间,不是现实中的绝对真理空间。
此推理展示了 KD45 系统如何模拟不完全信息下的智能体推理行为,它不仅表达信念本身,还能表达信念的信念、信念的不确定性等二阶心态结构。
5 对比知识逻辑 S5 与信念逻辑 KD45
项目 S5(知识) KD45(信念)
适用概念 K(φ): Agent 知道 φ B(φ): Agent 相信 φ
真理保证 K(φ) → φ ✅ B(φ) → φ ❌
自我认知 K(φ) → K(K(φ)) ✅ B(φ) → B(B(φ)) ✅
不信任推理 ¬K(φ) → K(¬K(φ)) ✅ ¬B(φ) → B(¬B(φ)) ✅
应用场景 AI 知识共享、分布式共识 信念建模、误信修正、博弈论
6 小结
我们专注于 know-that,即标准概念 在认识逻辑中分析。
然而,如前所述,在自然 语言中,我们也用 know-wh 来表达知识,即 动词 “know” 后跟嵌入的问题,例如:
Alice 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Bob 知道密码是什么。
Charlie 知道如何证明这个定理。
Dave 知道为什么 Charlie 知道如何证明 定理。
给定:
B(p → q)
B(p)
我们推导出:
B(q)(由公理 K)
B(B(q))(由公理 4)
注意:q 可能为假(KD45 不保证信念的真实性)
对 know-wh 的处理也得到了大量 语言学中(嵌入式)问题的语义研究 (例如,Groenendijk & Stokhof 1982;Harrah 2002) 和认识论 知识-wh(例如,Stanley & Williamson 2001)。语言学家已经 讨论了带有嵌入式的认识表达的各种解读 问题。
“know-whether”(以及 无知)已在van der Hoek和Lomuscio 2003中进行了探索;扇 Wang, & Ditmarsch 2015;和 Fine 2018。
“know-what” 的逻辑 是另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Y. Wang & Fan) 2013;Baltag 2016),扩展了 Plaza (1989) 的“know-value”。
“know-how” 已被研究 基于规划的方法,例如 Y. Wang 2018a;Fervari, Herzig 等 al. 2017;Li & Wang 2021b),以及基于联盟的方法,例如 Naumov & Tao 2017, 2018.这些作品与认识论有关 策略逻辑,例如 Alternating Epistemic Temporal Logic。
“know-why” 的逻辑由 Xu, Wang, & Studer (2021) 作为合理逻辑的量化版本的片段。
“know-who” 已在 Wang 中被调查, Wei & Seligman 2022;以及 Epstein & Naumov 2021),并且已经 与 term-modal logic的连接。
know-wh 的逻辑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有许多开放领域 问题。除了许多具体的技术问题外 现有的 know-WH 认识逻辑在各种方法中,有 还有许多关于 Know-WH 性质的概念性问题,即 鼓励系统的研究。
参考:
https://rmi.tsu.ge/tolo4/abs/Ozgun.pdf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