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 Vibe Coder,不做 Prompt 搬运工

举报
不惑 发表于 2025/07/02 10:42:37 2025/07/02
【摘要】 我们也用 AI,但我们不“依赖”;我们也用 prompt,但我们不是“搬运”。真正的 Vibe Coding,是一种带节奏的创造过程,就像画画、写歌、拍片一样,你可以用工具,但最终的作品,必须是你的东西。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写出一个功能时那种兴奋?那种宛如拼图般拼凑逻辑的快乐,调试成功时那股由衷的成就感,还有深夜里你一个人面对屏幕、耳机里响着 Lo-fi,敲下键盘的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那种感觉,不是在工作,也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创作。这大概就是AI时代,当下所描述的 —— Vibe Coding

但如今呢,这种状态正被一点点吞噬?

AI 改变了什么?

过去一年,ChatGPT、Claude、CodeBuddy等工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编程方式。我们开始:

  • 用 prompt 替代了搜索和文档;

  • 用补全代替了思考;

  • 用代码助手写业务逻辑甚至框架结构;

  • 用 AI “扔过来一段代码”,然后“能跑就行”。

高效吗?当然。

但我们真的还在“写”代码吗?还是说,我们成了“复制-粘贴-祈祷 AI 不犯错”的提示奴隶?

当越来越多的人写代码,不再是为了构建什么东西,而是为了让某个 AI 工具输出点“能跑的代码”。于是,从输入提示词到复制-粘贴,我们成了 AI 工具之间的中介,甚至都懒得想一句 if 该怎么写,习惯了用一句 prompt 把脑子也外包了。

我们开始变成了——Prompt 搬运工

Prompt 搬运工?

Prompt 搬运工,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完全那种靠写提示词、复制输出、粘贴到项目里就算完成开发的人。

他们看起来写了很多代码,但其实并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的日常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 遇到需求,先问 AI:我需要一个登陆模块;

  • 拿到一段代码,粘贴,运行报错,再问 AI 怎么改;

  • 改好了,测试过能跑,就觉得任务完成了;

  • 没有设计思考,没有理解,也没有反思。

用 AI 没错,大家每个人都在用。但当你把所有主动权交出去、所有判断都依赖它时,你就已经不是在写代码了,而是在搬运 AI 输出的结果

我并不觉得这不是高效,而是退化。

AI 编程的便利与陷阱

毫无疑问,AI 编程工具是高效的,它们能帮我们节省大量时间,也确实降低了不少开发的门槛。你可以用它生成接口文档、补全方法、优化复杂函数……这些事情我们都在做,也很乐于接受。

但问题是,有太多人一上来就全靠它

明明是个 CRUD 模块,却也非要“用 prompt 跟 AI 聊半天”; 明明只需要一个 for 循环,就得问模型怎么写更优雅; 甚至连命名变量,也要问一句“你觉得这个叫 xxx 好不好”。

AI 是工具,不是拐杖,更不是导师。

当我们过度依赖模型给出的答案,甚至不再去思考背后的原理时,我们就已经走入了 AI 编程的陷阱:

  • 代码看起来是“写”出来的,实则是“搬”过来的;

  • 整个系统跑得起来,但没人知道每行代码在干什么;

  • 版本更新后,出 bug 也只能继续问 AI:帮我 debug。

这不是协作,而是失控。

什么是 Vibe Coder?

Vibe Coder 不是一个技术标签,而是一种写代码的状态,是你和代码之间的关系。

Vibe Coder 是:

  • 用自己的逻辑构建系统结构;

  • 在调试中发现问题,而不是绕开它;

  • 对变量命名有审美,对函数粒度有判断;

  • 在与 AI 协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有主导权。

我们也用 AI,但我们不“依赖”;我们也用 prompt,但我们不是“搬运”。真正的 Vibe Coding,是一种带节奏的创造过程,就像画画、写歌、拍片一样,你可以用工具,但最终的作品,必须是的东西。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