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数据治理变革:如何围绕AI业务场景落地所需数据质量进行构建

举报
阿依纳伐 发表于 2025/07/01 11:38:09 2025/07/01
【摘要】 在人工智能(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已成为驱动 AI 业务场景落地的核心要素。客户期望通过数据治理获取应用于 AI 业务场景的高质量数据,这一需求背后,蕴含着数据治理与 AI 数据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剖析这种关系,不仅能帮助客户清晰认知数据治理的价值,更为 AI 应用的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在人工智能(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已成为驱动 AI 业务场景落地的核心要素。客户期望通过数据治理获取应用于 AI 业务场景的高质量数据,这一需求背后,蕴含着数据治理与 AI 数据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剖析这种关系,不仅能帮助客户清晰认知数据治理的价值,更为 AI 应用的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一、AI 业务场景的数据需求: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交织

AI 在不同场景下的数据需求呈现出显著差异。

  • 智能客服场景: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需要处理大量客户咨询文本,这些非结构化的对话数据包含着丰富的语义信息,但也存在格式不统一、噪声多等问题。
  • 风险预测场景AI 模型依赖结构化的交易记录、用户信息等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挖掘潜在风险。

同时,随着 Function call 、NLP2SQL、MCP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模糊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界限。比如 NLP2SQL 在将自然语言查询转换为 SQL 语句时,既需要对结构化数据库进行操作,也可能涉及对非结构化文本中隐含信息的提取 ,以生成准确的查询指令。这种数据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数据治理:满足 AI 数据需求的关键

数据治理是对数据资产管理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它通过制定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流程、加强数据安全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在 AI 业务场景中,数据治理的作用尤为关键。

(一)统一数据标准,消除数据壁垒

AI 项目中,不同来源的数据往往存在格式、定义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客户在不同业务系统中记录的用户信息,可能在字段名称、数据类型上存在差异。

数据治理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对数据的定义、格式、编码等进行规范,使来自不同渠道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能够在同一框架下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兼容性,也为 AI 模型的训练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输入,避免因数据差异导致的模型偏差。

(二)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模型准确性

AI 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于数据质量。低质量的数据,如存在错误、缺失或重复的数据,会严重影响模型的训练效果和预测准确性。

数据治理通过数据清洗、数据校验等手段,识别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填充缺失值,去除重复数据,确保进入 AI 模型的数据是高质量的。比如在处理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时,通过文本清洗技术去除特殊字符、停用词,对文本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提高 NLP 模型的语义理解能力;对于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校验规则检查数据的合法性和完整性,保障模型训练结果的可靠性。

(三)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敏感信息

AI 业务场景中涉及大量客户隐私、商业机密等敏感数据,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数据治理通过建立数据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加密策略等,确保数据在采集、存储、使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客户聊天记录、文档资料,可采用内容识别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识别和脱敏处理;对于结构化数据,通过权限管理控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为 AI 应用营造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

三、数据治理与 AI 数据协同:推动业务创新

当数据治理与 AI 数据实现有效协同,将为客户带来显著的业务价值。高质量的数据使 AI 模型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业务需求、预测市场趋势、优化决策流程。

  • 精准营销场景:经过治理的客户数据包含了丰富且准确的用户画像信息,AI 模型基于这些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推送个性化的营销信息,提高营销转化率。
  • 智能制造领域: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化设备数据和非结构化的工艺文档进行治理和分析,AI 可以实现设备故障预测和生产流程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数据治理与 AI 数据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数据治理是满足 AI 业务场景数据需求的基础和保障,为 AI 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而 AI 的发展也对数据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数据治理不断优化和完善。在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据治理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客户在数字化时代实现业务的创新与突破。

四、数据治理落地 AI 场景的实操建议

(一)建立「场景驱动」的数据分类分级体系

  1. 结构化数据:按业务对象(如用户、交易、设备)建立数据字典,明确字段定义、值域范围及关联关系。例如,在金融风控场景中,将「交易金额」「交易频次」等结构化字段与监管规则映射,确保数据合规性。
  2. 非结构化数据:采用 NLP 技术构建语义标签体系,如对客服对话文本标注「产品咨询」「投诉建议」「账户异常」等业务标签,结合知识图谱实现跨模态数据关联。工具推荐:利用 Amazon Comprehend 或百度 NLP 进行文本分类,通过 Apache Atlas 建立企业级数据目录。
  3. 实施步骤
  • 业务专家与数据团队共同梳理 AI 场景的数据需求清单(如模型输入字段、数据格式、质量阈值);
  • 按「数据用途 - 安全等级 - 处理难度」三维度对数据资产分级,优先治理高频使用的核心数据(如 AI 训练数据集);
  •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每季度根据模型效果反馈调整数据分类标准。

(二)构建「端到端」的数据质量管控流水线

  1. 结构化数据:开发自动化校验规则引擎,通过 SQL 脚本或 ETL 工具实现数据完整性(如非空校验)、一致性(如跨表关联校验)、时效性(如数据延迟监控)校验。例如,在电商推荐系统中,对用户行为日志的「点击时间戳」字段进行实时格式校验,确保推荐模型输入的时间数据准确。
  2. 非结构化数据:采用半监督学习技术清洗噪声数据,如通过 BERT 模型识别客服对话中的无效文本(重复内容、乱码),结合人工标注修正模型偏差。同时,建立数据质量评分卡,对文本数据的「语义完整度」「实体识别准确率」等指标量化评估。
  3. 工具落地
  • 结构化数据:使用 Talend Data Quality 进行数据清洗,通过 Great Expectations 定义数据验证规则并集成到 CI/CD 流水线;
  • 非结构化数据:借助 Hugging Face 预处理库清洗文本,通过 Label Studio 构建人机协同标注平台提升数据标注效率。

(三)设计「技术 + 管理」双轮驱动的安全机制

  1. 技术层
  • 对非结构化数据实施「分级脱敏」,如对医疗 AI 场景中的病历文本,通过正则表达式脱敏(去除身份证号、手机号)结合实体替换(用「患者 X」替代真实姓名);
  • 对结构化数据采用「动态权限控制」,基于 RBAC(角色访问控制)+ABAC(属性访问控制),根据用户角色(数据分析师 / 算法工程师)、数据密级(公开 / 机密)、操作场景(训练 / 推理)动态生成访问策略,推荐使用 Apache Ranger 实现细粒度权限管理。
  1. 管理层
  • 制定《AI 数据使用白皮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的合规流程(如第三方数据接入需通过法务审核);
  • 建立数据血缘追溯系统,记录 AI 模型训练数据的来源、处理过程及输出结果,确保数据使用可审计(工具推荐:Collibra 数据治理平台)。

(四)打造「敏捷迭代」的 AI 数据中台

  1. 功能设计
  • 数据资产目录:支持结构化表、非结构化文档、API 接口等多形态数据的搜索与血缘分析;
  • 智能数据服务:通过低代码工具封装数据清洗、特征工程模块,供算法团队自助调用,例如将客服对话文本的情感分析结果封装为 API,实时供给智能客服机器人;
  • 模型反馈闭环:建立「模型效果数据→数据质量优化」的反向通道,如当推荐模型准确率下降时,自动触发数据质量回溯,定位到「用户标签缺失」的数据问题并触发补全流程。
  1. 技术架构:采用湖仓一体架构(如 Databricks Lakehouse)存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通过 Flink 流处理实现数据实时治理,保障 AI 模型输入数据的新鲜度。

五、典型案例:某制造业龙头的数据治理驱动 AI 质检落地

(一)业务挑战

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引入 AI 视觉质检系统,需处理两类数据:

  • 结构化数据:生产设备传感器数据(如温度、压力、转速),存在字段定义不统一(不同产线传感器数据单位不一致)、缺失值率高(部分老旧设备未联网)等问题;
  • 非结构化数据:质检图像数据(日均 10 万张),存在光照不均、角度偏差导致的标注噪声,且历史质检报告(PDF 文档)中的缺陷描述未结构化,无法直接用于模型训练。

(二)数据治理实施路径

  1. 结构化数据治理:统一设备数据标准
  • 建立《设备数据字典》,规范「温度」字段单位为「摄氏度」、「压力」单位为「兆帕」,通过 ETL 工具自动转换不同产线数据格式;
  • 对缺失的传感器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插值法(如线性插值、ARIMA 模型预测)补全,将缺失率从 25% 降至 3% 以下。
  1. 非结构化数据治理:构建图像 - 文本双模态数据集
  • 图像数据: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标注缺陷区域(如划痕、尺寸偏差),结合人工抽检修正,使标注准确率从 75% 提升至 92%;
  • 文本数据:使用 NLP2SQL 技术解析历史质检报告,提取「缺陷类型」「发生工序」「处理建议」等关键信息,结构化率达 85%。
  1. 数据安全管控:生产数据分级授权
  • 将设备实时数据标记为「机密级」,仅允许质检算法工程师在 VPN 环境下访问;
  • 对历史质检数据实施去标识化处理,去除工件编号等敏感信息后共享给研发团队用于模型优化。

(三)治理成效

  • AI 质检模型准确率从 82% 提升至 95%,漏检率下降 60%,每年减少人工复检成本 800 万元;
  • 数据准备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2 周,支持新车型质检模型快速迭代(从需求提出到上线仅需 45 天);
  • 建立制造业 AI 数据治理标杆,后续复用到焊接质量预测、设备故障诊断等场景,形成数据资产复用体系。

六、总结:从数据治理到价值变现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治理不是静态的规范制定,而是与 AI 业务场景深度绑定的动态优化过程。企业需以「场景需求定义治理目标,治理成果反哺模型效果」为核心逻辑,通过分类分级、质量管控、安全设计、中台建设四大抓手,解决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治理痛点。典型案例证明,当数据治理穿透技术层与业务层,AI 应用才能真正突破「数据瓶颈」,实现从「数据可用」到「数据价值变现」的跨越。在 AI 与行业深度融合的今天,数据治理能力正成为企业构建智能化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进行授权。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