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景:地铁站台全景、隧道全局监控、列车进站 / 出站整体态势、园区周界安防。
- 特点:覆盖范围广(数十米至数百米),目标占比小(如行人、列车在画面中占比低),环境复杂(多光源、动态背景)。
- 场景:轨道表面检测、列车车门 / 车窗状态、站台边缘与屏蔽门间隙、换乘通道人流监测。
- 特点:目标中等大小(占画面 10%~50%),检测对象多为运动物体(如行驶中的列车、移动的屏蔽门),需关注动态细节。
- 场景:列车车轮磨损检测、接触网零部件缺陷(如螺栓松动、线缆破损)、轨道扣件裂纹识别、票闸机内部零件状态。
- 特点:目标占比大(需近距离拍摄),检测精度要求高(毫米级缺陷),图像分辨率需足够支撑细节提取。
- 相机选型:采用广角镜头(如 120°+ 视场角)或多相机拼接(如鱼眼相机),避免视野盲区;搭配红外补光灯应对隧道低光环境。
- 防抖设计:地铁振动强(如隧道内列车经过时),需使用机械防抖支架或电子防抖算法(如基于光流的运动补偿)。
- 帧率与分辨率平衡:大视野数据量庞大,可采用 “高帧率(30fps+)+ 中等分辨率(1080P)”,优先保证动态目标不模糊。
- 畸变校正:广角镜头畸变严重,需通过张氏标定法或深度学习畸变网络(如 U-Net + 畸变模型)实时校正。
- 背景建模:使用混合高斯模型(MOG2)或深度学习背景分割网络(如 DeepLab),过滤动态背景(如晃动的广告牌、反光),突出行人、列车等目标。
- 光照归一化:隧道入口 / 出口存在强明暗变化,采用直方图均衡化、Retinex 算法或光照补偿网络(如 LightCNN)降低光影影响。
- 模型选择:使用 YOLO、SSD 等轻量级目标检测算法,兼顾实时性(如地铁监控需≤100ms 响应);对小目标(如远处行人)可结合 FPN(特征金字塔网络)增强多尺度特征融合。
- 多目标跟踪:大视野下多目标并行运动(如站台上人流),采用 DeepSORT 等算法结合轨迹预测,减少目标漏检(如行人被柱子遮挡时的轨迹延续)。
- 问题:大视野下小目标(如远处轨道异物)易漏检。
- 对策:结合红外热成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通过温度异常识别异物(如轨道上的热源物体);或采用跨摄像头联动检测,利用多视角互补。
- 相机选型:选用工业级高速相机(如 100fps+),搭配自动对焦镜头,应对列车高速行驶时的动态清晰抓拍(如车门关闭瞬间的缝隙检测)。
- 光源设计:轨道检测中,采用结构光(如线激光)或频闪光源,在列车运动时 “冻结” 画面,避免运动模糊(如车轮转动时的表面缺陷拍摄)。
- 运动估计:通过光流法(如 RAFT 算法)计算帧间运动向量,对模糊区域进行反向扭曲补偿,恢复清晰边缘(如行驶中列车的车门轮廓)。
- 噪声过滤:地铁隧道内粉尘、电磁干扰易引入椒盐噪声,采用中值滤波或非局部均值滤波(NLM),结合深度学习降噪网络(如 DnCNN)保留细节。
- 模型选择:对中视野动态目标(如车门、屏蔽门),使用 Mask R-CNN、YOLACT 等实例分割算法,精确提取目标轮廓(如检测车门关闭是否到位);对轨道表面检测,可采用语义分割(如 UNet)识别裂纹、磨损区域。
- 时序分析:结合连续帧构建时序特征(如 LSTM、3D 卷积),分析目标运动规律(如屏蔽门开关的速度异常、轨道扣件的位移趋势),提升异常检测准确率。
- 问题:中视野下动态目标(如列车)的姿态变化(如倾斜、旋转)导致特征不稳定。
- 对策:采用目标姿态估计算法(如 PnP)实时计算目标位姿,对图像进行仿射变换归一化;或使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模型(如 Transformer)增强姿态不变性特征提取。
- 相机选型:使用高分辨率工业相机(如 500 万像素以上),搭配微距镜头或显微镜,实现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精度拍摄(如轨道扣件裂纹检测)。
- 光源控制:采用多角度环形光源、同轴光源或偏振光,减少金属表面反光(如车轮踏面检测时的光斑干扰),突出缺陷纹理(如裂纹的阴影特征)。
- 超分辨率重建:对小视野高倍放大区域,使用 SRCNN、EDSR 等超分辨率网络,将低分辨率图像重建为高分辨率(如将 1080P 图像放大至 4K,提升缺陷辨识度)。
- 边缘增强:采用拉普拉斯算子、Canny 边缘检测或深度学习边缘网络(如 Holistically-Nested Edge Detection),突出部件轮廓与缺陷边缘(如螺栓缺失时的轮廓突变)。
- 模型选择:对已知缺陷(如车轮磨损程度分级),使用 ResNet、DenseNet 等分类网络;对未知异常(如新型裂纹),采用无监督异常检测(如 Autoencoder、One-Class SVM),通过学习正常样本特征识别偏差。
- 特征融合:结合纹理特征(如 LBP、Gabor 滤波器)与深度学习特征(如 CNN 的高层语义特征),提升小缺陷(如 0.5mm 以下裂纹)的检出率。
- 问题:小视野下样本量少(如某种部件缺陷样本仅数十张),模型易过拟合。
- 对策:采用数据增强(如旋转、缩放、添加噪声、生成对抗网络 GAN 合成缺陷样本);结合迁移学习(如用 ImageNet 预训练模型微调),减少对大量标注数据的依赖。
- 大视野粗定位(如确定列车进站位置)→ 中视野跟踪(如车门状态)→ 小视野精检测(如车门缝隙缺陷),形成 “全局 - 局部” 级联检测流程,提升效率与精度。
- 大视野采用轻量化模型(如 YOLOv8n),小视野采用高算力服务器或 GPU 集群(如检测车轮时使用多卡并行计算);结合模型量化(如 INT8 量化)、剪枝(如通道剪枝)降低部署成本。
- 建立地铁环境数据库:收集不同时段(白天 / 夜晚)、不同季节(潮湿 / 干燥)、不同光照(隧道 / 站台)的图像,通过域适应(如 DANN、CDAN)训练模型适应环境变化。
- 部署前进行实地测试:在地铁隧道、站台等真实场景中采集数据,验证模型在振动、粉尘、电磁干扰下的稳定性,针对性调整预处理参数(如防抖强度、降噪阈值)。
- 大视野全局扫描:通过隧道顶部的广角相机实时监控轨道全局,检测是否有异物侵入(如大件垃圾),使用 YOLOv8 快速定位。
- 中视野动态跟踪:当列车经过时,轨道旁的高速相机对车轮、轨面进行动态抓拍,通过光流法补偿运动模糊,用 Mask R-CNN 分割车轮与轨道。
- 小视野精检:对中视野识别的疑似缺陷区域(如轨面光斑异常),触发小视野工业相机进行高分辨率拍摄,通过超分辨率网络增强细节,用分类模型判断裂纹等级。
地铁 CV 检测的图片处理需根据视野维度定制方案:大视野注重 “全局覆盖与动态目标捕捉”,中视野强调 “实时性与运动细节”,小视野聚焦 “精密特征与缺陷识别”。结合硬件选型、预处理算法、模型优化及多视野融合,可有效应对地铁环境的复杂性,提升检测准确率与系统稳定性。实际项目中需优先解决振动、光照、实时性三大挑战,通过数据驱动与算法迭代持续优化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进行授权。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