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确定性运维公开课走进南开大学:探索数字化时代的“稳定基石”
2025年4月14日,华为云应南开大学邀请,确定性运维公开课第二次走进南开大学,围绕“数字化业务稳定性的未来”主题,分享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理念与确定性运维体系实践经验,课程结合确定性运维体系建设、高可用架构设计和故障快速恢复等前沿技术,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智能运维应对数字化转型中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运维与AI、大数据融合的新趋势。在去年首次授课获得良好反响的基础上,南开大学再次邀请华为云进行分享,此次交流不仅与学生们分享了SRE职业要求及当前行业现状,更为学生们的未来就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上图:公开课现场
SRE不仅是技术岗位,更是一种融合开发、运维、架构设计的系统性思维
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张圣林老师现场致辞:“此次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具体的软件工程技术,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树立了一种“稳定性优先”的职业理念。他指出,SRE岗位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应用,它还要求从业者具备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软件开发、系统运维以及架构设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系统的工程实践方法论。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平衡技术创新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在公开课上,华为云智能运维架构师李开广分享:“要从救火到预防,揭开运维新范式,以“运维的数字化革命”为切入点,指出在业务全面上云的今天,系统故障可能引发民生、经济甚至社会连锁反应。讲师以华为云自身实践为例,分享了从传统“被动救火”到“主动预防”的运维转型历程:“过去我们像‘消防员’,如今更像‘建筑师’,通过软件工程手段构建高可用系统。”
上图:华为云SRE智能运维架构师李开广现场分享
未来运维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是用工具解放人力,用数据驱动决策
李开广在公开课上以系统化的方式,全面介绍了确定性运维体系能力的构建,提出要构建“确定性”的三重能力,高可用架构设计,通过国家标准与真实案例,课程拆解“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的核心逻辑,例如,华为云采用微服务架构提升系统灵活性,但同时也需通过动态负载均衡、容错设计应对复杂的服务依赖问题,故障快恢实战,以华为云混沌工程实验室为例,展示如何通过故障模式库、应急预案和沙盘推演,将平均故障恢复时间(MTTR)缩短50%以上,人机协同新生态。
学生在现场和讲师互动
确定性运维——数字时代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新基石”
随着企业对业务连续性要求的提升,企业需要达成确定性的结果,通过确定性运维体系实践,和企业一起开展面向应用视角的稳定性提升工作,帮助企业在质量、成本、效率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全面的质量管理,在现网实现确定性故障率、确定性恢复时长和确定性影响范围。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
• 智能化:AIOps(智能运维)深度融合故障预测、根因分析等场景;
• 协同化:跨企业、跨行业的运维知识库共建,推动形成行业标准;
• 人才多元化:高校将与企业联合培养“既懂开发又精运维”的复合型人才,年内计划与全国20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将“确定性运维”纳入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会后讲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眼中的运维未来,在自由研讨环节,学生们对SRE职业发展表现出浓厚兴趣:“除了编程和架构能力,沟通协作、风险预判等软技能同样关键。”一位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感叹:“运维不再是‘修电脑’,而是保障数字世界秩序的‘隐形守护者’。”
课程结束后,《确定性运维专家培训》培训课程采用理论+案例实战的方式,开放了线上实验平台,供学生体验故障演练、可观测性分析等场景,许多参与者表示“第一次感受到运维工具的强大赋能”。
未来,确定性运维将面向高校推出SRE课程选修课,将持续通过公开课、联创计划等形式,与高校共同探索数字化运维的无限可能。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