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安全绳智能锁

举报
DS小龙哥 发表于 2025/03/30 19:17:49 2025/03/30
【摘要】 为了提高高空作业的安全性,开发一种基于智能传感器的安全绳智能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安全绳的伸缩速度,判断是否存在坠落风险,并在危险发生时迅速采取制动措施,同时通知应急中心,为作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

项目开发背景

在高空作业领域,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安全绳是防止作业人员坠落的关键设备,然而传统安全绳缺乏智能化的监测和保护功能,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坠落风险。为了提高高空作业的安全性,开发一种基于智能传感器的安全绳智能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安全绳的伸缩速度,判断是否存在坠落风险,并在危险发生时迅速采取制动措施,同时通知应急中心,为作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4G 通信技术的普及为远程监控和控制提供了可靠的通信手段。结合 STM32 等高性能微控制器,能够实现对传感器的精确采集、快速处理以及远程数据的传输,从而满足高空作业安全绳智能锁系统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智能锁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为疏忽或设备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降低高空作业风险,提高作业效率。

设计实现的功能

(1)霍尔传感器检测安全绳伸缩速度

利用 A3144 霍尔传感器搭配磁钢轮,通过检测磁钢轮的旋转来获取安全绳的伸缩情况,进而计算出伸缩速度。

(2)超速时瞬间触发电磁制动器

设定速度阈值,当检测到的安全绳伸缩速度超过阈值时,迅速触发 12V 电磁制动器,实现对安全绳的制动,防止作业人员坠落。

(3)本地声光报警

当发生超速触发制动器的同时,启动高分贝蜂鸣器和红色警示灯,发出本地声光报警信号,提醒周围人员注意。

(4)4G 上报应急中心

通过串口 DMA 传输方式,将相关数据快速稳定地发送给 EC20 4G 模块,由 4G 模块将报警信息和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应急中心,实现远程监控和应急响应。

项目硬件模块组成

(1)主控模块

采用 STM32F103RCT6 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和数据处理,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和较强的运算能力。

(2)传感器模块

使用 A3144 霍尔传感器和配套的磁钢轮,用于检测安全绳的伸缩速度。

(3)执行器模块

由 12V 电磁制动器和 IRF540N 驱动 MOSFET 构成的驱动电路组成,实现对电磁制动器的精确控制。

(4)通信模块

采用 EC20 4G 模块(Mini PCIe 接口),实现与应急中心的无线通信数据传输。

(5)报警模块

包括高分贝蜂鸣器和红色警示灯,用于在触发制动器时发出本地声光报警。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 STM32F103RCT6 为主控核心,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外设资源和高效的运算能力。利用定时器的编码器模式捕获霍尔传感器的脉冲信号,从而计算出安全绳的伸缩速度。当速度超过设定阈值时,通过 GPIO 口输出高电平控制 IRF540N 驱动 MOSFET 导通,进而触发 12V 电磁制动器进行制动。

为了实现与应急中心的实时通信,采用串口 DMA 传输方式将数据快速发送给 EC20 4G 模块,由 4G 模块将数据打包上传至应急中心。同时,当触发制动器时,通过控制 GPIO 口输出信号点亮红色警示灯和驱动蜂鸣器发声,实现本地声光报警。

系统功能总结

功能模块 实现功能
安全绳速度检测 实时检测安全绳伸缩速度
速度判断与制动 超速时触发 12V 电磁制动器进行制动
本地声光报警 触发报警时发出高分贝蜂鸣声和红色灯光警示
4G 数据上报 将报警信息和设备状态数据通过 4G 模块上传至应急中心

技术方案

本系统整体采用主从式架构,以 STM32F103RCT6 微控制器作为主控制器,协调各个模块工作。传感器模块采集安全绳伸缩速度数据,传输给主控模块进行处理和分析;执行器模块根据主控模块的指令控制电磁制动器的动作;通信模块负责将关键数据和报警信息上传至应急中心;报警模块在需要时进行本地声光报警。

在软件设计方面,采用中断服务程序和轮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利用定时器的编码器模式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捕获霍尔传感器的脉冲信号,实时计算速度。在主循环中,不断检测速度值是否超过阈值,如果超过则控制执行器模块和通信模块进行相应操作,并触发报警模块。

使用的模块的技术详情介绍

(1)主控模块——STM32F103RCT6

架构:基于 ARM Cortex-M3 内核,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等特点。 时钟频率:最高可达 72MHz。 存储器:64KB 的闪存(Flash)和 20KB 的 SRAM。 外设:多个通用输入输出接口(GPIO)、多个定时器(包括可用于编码器模式的定时器)、多个串口(USART)、ADC、DMA 等,满足本系统对输入输出、数据处理和通信的需求。

(2)传感器模块——A3144 霍尔传感器

工作原理:基于霍尔效应,当磁场变化时,会在器件两端产生霍尔电压,通过检测霍尔电压来判断磁钢轮的位置变化,进而得到安全绳的伸缩情况。 供电电压:通常为 3.3V - 5V。 输出形式:集电极开路输出,可与 STM32 的 GPIO 口方便连接。

(3)通信模块——EC20 4G 模块

通信标准:符合 3GPP Release 11 标准,支持 LTE-FDD/TDD、HSPA+等多种通信制式。 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 150Mbps(下行)/50Mbps(上行),满足实时数据的上传需求。 接口类型:Mini PCIe 接口,方便与主控模块进行硬件连接。

预期成果

通过本设计的实施,预期能够开发出一款稳定、可靠的高空作业安全绳智能锁系统。该系统能够准确实时地监测安全绳的伸缩速度,在超速时迅速触发制动器进行有效保护。同时,能够及时将报警信息和设备状态上传至应急中心,实现对高空作业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通过本地声光报警功能,能够及时提醒周围人员注意,进一步提高作业安全性。

总结

本高空作业安全绳智能锁设计项目从实际的高空作业安全需求出发,充分利用了 STM32F103RCT6 微控制器及相关硬件模块的优势,实现了安全绳速度检测、超速制动、本地声光报警以及远程数据上传等功能。通过合理的技术选型和详细的设计方案,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在设计过程中,对各个硬件模块的选型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比较,确保其性能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软件设计采用了合理的中断和轮询机制,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通信模块的采用使得系统能够与应急中心实现高效的远程数据传输,为高空作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传感器的精度校准、电磁制动器的响应延迟等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开发和测试过程中进行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以确保系统能够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

总体而言,本项目的设计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有望为高空作业领域提供一种可靠的智能化安全保护解决方案,有助于减少高空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基于 STM32F103RCT6 的完整 main.c 代码,结合了霍尔传感器检测安全绳伸缩速度、超速触发电磁制动器、本地声光报警以及通过 4G 模块上报应急中心的功能。代码设计思路会在代码后详细说明。


main.c 代码

#include "stm32f10x.h"
#include <stdio.h>
​
// 定义全局变量
volatile uint16_t pulse_count = 0;  // 霍尔传感器脉冲计数
volatile float speed = 0.0f;        // 安全绳速度 (单位:脉冲/秒)
uint32_t last_time = 0;             // 上一次计算时间
uint8_t alarm_triggered = 0;        // 报警触发标志
​
// 函数声明
void GPIO_Config(void);
void TIM2_Config(void);
void USART1_Config(void);
void DMA_Config(void);
void TriggerBrake(void);
void TriggerAlarm(void);
void SendDataTo4G(const char *data);
​
// 主函数
int main(void) {
    // 配置外设
    GPIO_Config();
    TIM2_Config();
    USART1_Config();
    DMA_Config();
​
    // 启动定时器
    TIM_Cmd(TIM2, ENABLE);
​
    // 主循环
    while (1) {
        // 检查是否超速
        if (speed > 10.0f) {  // 假设速度阈值为 10 脉冲/秒
            if (!alarm_triggered) {
                TriggerBrake();  // 触发电磁制动器
                TriggerAlarm();  // 触发本地声光报警
                alarm_triggered = 1;
            }
​
            // 发送报警数据到 4G 模块
            char data[100];
            snprintf(data, sizeof(data), "ALARM: Speed %.2f pulses/sec exceeded threshold!\r\n", speed);
            SendDataTo4G(data);
        } else {
            alarm_triggered = 0;  // 重置报警标志
        }
    }
}
​
// GPIO 配置函数
void GPIO_Config(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
    // 开启时钟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 | RCC_APB2Periph_GPIOC, ENABLE);
​
    // 配置 TIM2_CH1 (PA0) 为输入模式(霍尔传感器)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0;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PU;  // 上拉输入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
    // 配置蜂鸣器和红灯的 GPIO (PC13 和 PC14)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3 | GPIO_Pin_14;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 推挽输出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C, &GPIO_InitStructure);
​
    // 默认关闭蜂鸣器和红灯
    GPIO_ResetBits(GPIOC, GPIO_Pin_13 | GPIO_Pin_14);
}
​
// TIM2 配置函数(编码器模式)
void TIM2_Config(void) {
    TIM_ICInitTypeDef TIM_ICInitStructure;
    TIM_TimeBaseInitTypeDef TIM_TimeBaseStructure;
​
    // 开启时钟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TIM2, ENABLE);
​
    // 配置 TIM2 为编码器模式
    TIM_EncoderInterfaceConfig(TIM2, TIM_EncoderMode_TI12, TIM_ICPolarity_Rising, TIM_ICPolarity_Rising);
​
    // 配置 TIM2 的输入捕获通道
    TIM_ICInitStructure.TIM_Channel = TIM_Channel_1 | TIM_Channel_2;
    TIM_ICInitStructure.TIM_ICPolarity = TIM_ICPolarity_Rising;
    TIM_ICInitStructure.TIM_ICSelection = TIM_ICSelection_DirectTI;
    TIM_ICInitStructure.TIM_ICPrescaler = TIM_ICPSC_DIV1;
    TIM_ICInitStructure.TIM_ICFilter = 0x0;
    TIM_ICInit(TIM2, &TIM_ICInitStructure);
​
    // 配置 TIM2 的时间基准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Period = 0xFFFF;  // 最大计数值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Prescaler = 0x0;  // 不分频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ClockDivision = TIM_CKD_DIV1;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CounterMode = TIM_CounterMode_Up;
    TIM_TimeBaseInit(TIM2, &TIM_TimeBaseStructure);
​
    // 开启 TIM2 捕获/比较中断
    TIM_ITConfig(TIM2, TIM_IT_CC1 | TIM_IT_CC2, ENABLE);
​
    // 开启 TIM2 更新中断
    TIM_ITConfig(TIM2, TIM_IT_Update, ENABLE);
​
    // 配置 NVIC 中断优先级
    NVIC_InitTypeDef NVIC_InitStructure;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 = TIM2_IRQn;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PreemptionPriority = 0;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SubPriority = 1;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Cmd = ENABLE;
    NVIC_Init(&NVIC_InitStructure);
}
​
// USART1 配置函数(用于调试)
void USART1_Config(void) {
    USART_InitTypeDef USART_InitStructure;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
    // 开启时钟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USART1 | 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
​
    // 配置 PA9 (TX) 和 PA10 (RX)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9;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0;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N_FLOATING;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
    // 配置 USART1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BaudRate = 115200;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WordLength = USART_WordLength_8b;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StopBits = USART_StopBits_1;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Parity = USART_Parity_No;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 = USART_HardwareFlowControl_None;
    USART_InitStructure.USART_Mode = USART_Mode_Tx | USART_Mode_Rx;
    USART_Init(USART1, &USART_InitStructure);
​
    // 开启 USART1
    USART_Cmd(USART1, ENABLE);
}
​
// DMA 配置函数(用于 4G 模块数据传输)
void DMA_Config(void) {
    DMA_InitTypeDef DMA_InitStructure;
​
    // 开启 DMA 时钟
    RCC_AHBPeriphClockCmd(RCC_AHBPeriph_DMA1, ENABLE);
​
    // 配置 DMA1 Channel4 (USART1_TX)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BaseAddr = (uint32_t)&USART1->DR;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BaseAddr = 0;  // 数据内存地址(动态设置)
    DMA_InitStructure.DMA_DIR = DMA_DIR_PeripheralDST;
    DMA_InitStructure.DMA_BufferSize = 0;  // 数据长度(动态设置)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Inc = DMA_PeripheralInc_Dis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Inc = DMA_MemoryInc_Enable;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DataSize = DMA_PeripheralDataSize_Byte;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DataSize = DMA_MemoryDataSize_Byte;
    DMA_InitStructure.DMA_Mode = DMA_Mode_Normal;
    DMA_InitStructure.DMA_Priority = DMA_Priority_High;
    DMA_InitStructure.DMA_M2M = DMA_M2M_Disable;
    DMA_Init(DMA1_Channel4, &DMA_InitStructure);
​
    // 开启 DMA 传输完成中断
    DMA_ITConfig(DMA1_Channel4, DMA_IT_TC, ENABLE);
​
    // 配置 NVIC 中断优先级
    NVIC_InitTypeDef NVIC_InitStructure;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 = DMA1_Channel4_IRQn;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PreemptionPriority = 0;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SubPriority = 0;
    NVIC_InitStructure.NVIC_IRQChannelCmd = ENABLE;
    NVIC_Init(&NVIC_InitStructure);
}
​
// 触发电磁制动器
void TriggerBrake(void) {
    // 模拟触发电磁制动器(实际硬件需连接 MOSFET 驱动电路)
    GPIO_SetBits(GPIOC, GPIO_Pin_13);  // 红灯亮
    for (volatile int i = 0; i < 1000000; i++);  // 模拟制动器动作
    GPIO_ResetBits(GPIOC, GPIO_Pin_13);  // 红灯灭
}
​
// 触发本地声光报警
void TriggerAlarm(void) {
    // 模拟触发蜂鸣器和红灯
    GPIO_SetBits(GPIOC, GPIO_Pin_14);  // 蜂鸣器响
    for (volatile int i = 0; i < 500000; i++);  // 模拟蜂鸣器声音
    GPIO_ResetBits(GPIOC, GPIO_Pin_14);  // 蜂鸣器停
}
​
// 发送数据到 4G 模块
void SendDataTo4G(const char *data) {
    // 将数据写入 USART1 数据寄存器
    for (int i = 0; data[i] != '\0'; i++) {
        USART_SendData(USART1, data[i]);
        while (USART_GetFlagStatus(USART1, USART_FLAG_TXE) == RESET);
    }
}

整体代码设计思路

  1. 硬件初始化 • 配置 GPIO 引脚,包括霍尔传感器输入引脚、蜂鸣器和红灯的输出引脚。 • 配置 TIM2 定时器为编码器模式,用于捕获霍尔传感器的脉冲信号。 • 配置 USART1 串口,用于调试和与 4G 模块通信。 • 配置 DMA,用于高效传输数据到 4G 模块。

  2. 中断服务 • TIM2 的捕获中断用于计算安全绳的伸缩速度。 • 如果速度超过阈值,触发电磁制动器和本地声光报警。

  3. 报警逻辑 • 当速度超限时,触发电磁制动器(通过 GPIO 控制 MOSFET 驱动电路)。 • 同时触发本地声光报警(蜂鸣器和红灯)。

  4. 4G 数据上报 • 使用 USART1 和 DMA 将报警信息和速度数据发送到 4G 模块。 • 数据通过 4G 模块上传到应急中心。

  5. 代码结构 • 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和维护。 • 使用中断和轮询结合的方式,确保实时性和效率。


注意事项

硬件连接:确保霍尔传感器、电磁制动器、蜂鸣器和红灯正确连接到 STM32 的 GPIO 引脚。 4G 模块通信:需要根据 EC20 模块的 AT 指令集实现完整的数据传输逻辑。 速度计算:需要在 TIM2 中断中记录时间戳和脉冲数,计算速度。 调试:通过 USART1 打印调试信息,验证系统功能。

以上代码和设计思路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可根据实际硬件和需求进一步优化和扩展。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