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问我:“大模型的 Token 究竟是个啥?”

举报
不惑 发表于 2025/03/24 09:09:00 2025/03/24
【摘要】 这就像是一个传送带,Token 就是传送带上的货物: 货物太多,传送带会超载,AI 处理不过来。 货物太少,信息不完整,AI 理解会出错。 所以,Token 的合理设计,就是大模型高效运转的关键!

什么是 Token?

最近 DeepSeek 很火,老婆又问我:大模型里的 Token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所谓 Token,Token,分而治之。“Token 就是模型眼中的‘最小语言单位’。” 它既不是一个完整的字,也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比如:

  • “我爱吃苹果” → 可能被拆成 ["我", "爱", "吃", "苹果"]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可能被拆成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或者更细一点:["Arti", "ficial", "intel", "ligence"]

换句话说,Token 就是模型处理文本时用的“拼图块”。模型不直接理解句子,而是先把它们拆成 Token,再去分析、计算,最后拼出它的“理解”。

她听完后皱起了眉头:“所以……Token 就是一个拆出来的字或者词?”

我摇摇头:“事情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要有 Token?

人类看一句话,是凭经验去理解的,而大模型是个“数值处理器”,它不能直接理解文本,所以必须把文字拆开,变成一个个可计算的单位——这就是 Token。

我们可以把 Token 想象成一种“翻译工具”。它的任务是把人类能看懂的文字,转换成模型能理解的数字。比如,句子“我喜欢猫”会被拆成 Token:喜欢,然后每个 Token 会被映射成一个唯一的数字编号,比如 我=100喜欢=200猫=300。=1。这些数字编号就是模型处理语言的“原材料”。

模型通过这些数字,结合内部的参数和算法,理解 Token 之间的关系。比如,它知道“我”是主语,“喜欢”是动词,“猫”是宾语,最终生成符合语法的输出。

如果你学过拼图游戏,就能理解这个道理:

  • 拼图块太小,计算量爆炸,模型处理起来太费劲。

  • 拼图块太大,表达能力下降,容易遗漏信息。

所以,大模型必须找到一种“最优拆分”方式,把句子切成既方便计算、又能保留意义的 Token。

举个例子:

假如我们让 AI 处理这句话——“苹果手机很好用”,Token 的拆分方式会影响它的理解:

  • 如果拆成 ["苹果", "手机", "很", "好", "用"],模型可能明白“苹果手机”是一回事。

  • 但如果拆成 ["苹果", "手", "机", "很", "好", "用"],模型可能会误以为“苹果”和“手机”是分开的概念。

这种拆分方式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分词算法决定的。


Token 为什么重要?

  1. 影响计算量

    • 一段 1000 字的文本,大模型可能会把它拆成 1500~2000 个 Token,每个 Token 都要被计算一次,计算量直接上升。

    • Token 越多,计算成本越高,响应速度越慢。

  2. 影响成本

    • 很多 AI 服务是按 Token 收费的。比如 ChatGPT,一个问题如果拆出 500 个 Token,它的回答也有 500 个 Token,那你就消耗了 1000 个 Token。

    • Token 多了,钱包哭了。

  3. 影响理解能力

    • Token 划分方式决定了 AI 对句子的认知,比如 “New York” 如果拆成 **["New", "York"]**,模型可能误解它是两个独立的词,而不是一个城市。

    • 更好的 Token 机制会让 AI 理解得更精准。


Token 是怎么划分的?

Token 不是随意切的,而是有一套算法来决定“最优切分点”。目前大模型常用的两种方式是:

  1. 按词拆分(Word-based)

    • 比如“苹果手机”会保持完整,不拆开。

    • 这种方式简单,但处理新词、复合词时容易出问题。

  2. 按子词拆分(BPE, WordPiece)

    • 比如 "unhappiness" 可能被拆成 ["un", "happiness"] ,因为“un”是常见前缀,“happiness”是完整词。

    • 这样可以减少 Token 数量,提高计算效率,同时保留语义。

Transformer 这类大模型普遍采用子词级别的 Token 划分方式,这样既能保证计算高效,又能让 AI 理解更准确。


Token 越多越好吗?

不一定!

  • Token 太多,计算量变大,处理速度变慢,成本上升。

  • Token 太少,信息可能丢失,影响模型理解力。

所以,大模型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 Token 足够精准地表达意思,又不会让计算量飙升。


Token 和大模型的关系

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一台“超级翻译机”,Token 就是它的“输入语言”。AI 不直接理解人类语言,而是先把它们拆成 Token,再用数学方法计算,然后再生成新的 Token 作为输出。

可以这么理解:

人类 → 句子 → Token → AI 计算 → Token → 句子 → 人类

Token 就是 AI 世界的“基本单位”,相当于它的“生物细胞”,决定了它如何理解和生成文本。


Token 的核心思想

大模型的 Token 机制看似复杂,但本质上就是:

  1. 把文本拆成最小的计算单位(Token)

  2. 用数学方法处理这些 Token,找到语言的规律

  3. 生成新的 Token 作为回答

下次听到“大模型一次最多能处理 4096 个 Token”,你就可以想象:

这就像是一个传送带,Token 就是传送带上的货物:

  • 货物太多,传送带会超载,AI 处理不过来。

  • 货物太少,信息不完整,AI 理解会出错。

所以,Token 的合理设计,就是大模型高效运转的关键!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