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精英神话:为普通工程师的呐喊
1 为普通工程师呐喊
作为普通工程师一位软件工程师反驳了“10 倍工程师”的神话。
我们大多数人都遇到过一些软件工程师,他们看起来就像魔术师一样,在推理复杂的心智模型、跳到不明显但优雅的解决方案或以不真实的速度发出高质量代码浪潮的能力方面与我们其他人不同。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了许多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我认为他们的存在解释了“10 倍工程师”概念的奇特持久性,即生产力或技能是同行的 10 倍的人。
这个想法——已经成为一个思维模式——是基于脆弱、粗制滥造的研究,人们为捍卫它而提出的主张往往是荒谬的(例如,10 名工程师的背景很黑,很少看到他们做用户界面工作,而且他们的UI是糟糕的导师和第一体验)或公然加倍刻板印象(“我们寻找让我们想起类似马克扎克伯格的穿着连帽衫或者敲键盘茶水不思的年轻家伙”)。
但是它与经验没有共鸣,那该死的感觉很真实。
我对有些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是其他工程师的 10 倍的想法没有疑问(熟练程度达到100)。但是我同时确实遇到的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2 衡量生产力令人担忧且不完美
- 首先,您如何衡量生产力?
我对这样一种含义存在问题,即有一个真正的生产力指标可以标准化和排序。考虑一下技能和经验的重要性:
您是否在研究微处理器、IoT、数据库内部结构、Web 服务、用户体验、移动应用程序还有其他什么?
您使用的是 Golang、Python、Cobol 还是 Lisp?哪个版本、库和框架?您还必须掌握哪些其他软件?
您正在利用哪些相邻的技能、细分市场和产品主题专业知识?设计、安全、合规性、数据可视化、营销、财务?
您现在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使用规模是多少?您是在为火星探测器写作,还是为永远无法更改的压缩包装软件写作?
此外,人及其技能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曾经是一名相当出色的数据库可靠性工程师。
也许我当时甚至是一名 10 倍的数据库工程师,但现在肯定不是。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调试CRUD工作了。
“10x Engineer”听起来像是生产力是一个人不变的特征。
但是,在特定技能组合中是 10 倍工程师的人仍然会有无限多的领域处于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
我认识很多世界级的工程师,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人好 10 倍的人。
3 工程师不拥有软件,团队拥有软件
-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那又怎样?工程师个人不拥有软件;工程团队拥有软件。
单个工程师编写软件的速度有多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团队集体编写、测试、审查、交付、维护、重构、扩展、架构和修订他们拥有的软件的速度。
根据木桶原理。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软件交付管道。如果说公司中速度最慢的工程师需要 5 小时才能交付一行代码,
那么就是公司中速度最快的工程师也需要 5 小时才能交付一行代码。
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所有其他部分所花费的时间相比,编写代码所花费的时间通常相形见绌。
如果您的服务或软件组件归单个工程师所有,则该人就是单点故障。
我并不是说这永远不应该发生。在初创公司中,个人拥有软件是很正常的,因为你面临的最大生存风险是行动不够快和倒闭。
但是,随着公司开始发展,所有权需要移交给团队。个别工程师生病、休假和离开公司,企业必须对此保持弹性。
当一个团队拥有软件时,任何工程领导者的关键工作都是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工程团队。如果你必须要 10 倍的东西,那就建立 10 个工程团队。
3 最好的工程组织是普通工程师可以出色完成工作的组织
当人们谈论世界级的工程组织时,他们通常会想到那些由员工和首席工程师组成的头重脚轻的团队,或者从前大型科技公司员工和顶尖大学中大量招聘的团队。
但我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工程组织是这样一个组织:你不必成为 “最好 ”或最有血统的工程师之一,也能对业务产生很大影响。
我认为实际上是相反的。一个真正伟大的工程组织是这样一个组织:完全正常的、日常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拥有良好的技能和普通的专业知识,能够始终如一地快速行动、发布代码、响应用户、理解他们构建的系统,并每天、每周地推动业务向前发展。
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个组织,让世界上最有经验、最聪明的工程师可以创造产品并取得进步。这并不难。
将所有焦点都放在个人能力上,可以让你的领导者摆脱他们的工作。
如果您可以构建系统,让经验不足的工程师可以将他们的精力和精力转化为产品和业务动力,那么这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4 衡量生产力的唯一有意义的标准是您是否正在推动业务实质性向前发展。
一个真正伟大的工程组织也恰好是一个培养世界级软件工程师的组织。但我在这里超越了自己。
- 让我们谈谈 “普通” 工程师
很多技术人员都非常执着于我们作为聪明孩子的身份。软件行业往往在每一个转折点上都反映和强化这种关注,正如 Netflix 声称“我们寻找全球前 10% 的人才”或 Coinbase 希望“雇用前 0.1%”所见。
我想挑战我们把这个包袱放在一边,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思考。
将自己视为一个正常人可能会感到羞愧。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这并没有错。
即使是我们这些在某些标准上被认定为天才的人,也可能在其他方面相当正常——动觉、情感、空间、音乐、语言等等。
软件工程既选择又发展某些类型的智能,特别是围绕抽象推理的智能,但没有人天生就是伟大的软件工程师。伟大的工程师是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天生的。
构建以“正常人”为理念的社会技术系统
在招聘人才和组建团队时,是的,绝对如此,我们应该专注于确定人们的卓越之处。但是,当涉及到为软件交付构建社会技术系统时,我们应该关注人们正常的所有方式。
正常人有认知偏差——确认偏差、新近偏差、事后偏见。我们努力工作,我们关心,我们做到最好;但我们也会忘记事情,变得不耐烦,走神。
我们的眼睛不可避免地被红色所吸引(除非我们是色盲)。我们养成习惯并抵制改变它们。当我们重复看到相同的文本块时,我们会停止读取它。
我们是有形的存在,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和疲劳。
如果警报在凌晨 3 点唤醒我们,那么我们在响应该警报时犯错误的可能性要比我们在下午 3 点尝试做同样的事情要大得多。
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
当您的系统设计为供普通工程师使用时,他们所拥有的所有多余才华都可以倾注到产品本身中,而不是将其浪费在导航系统上。
5 伟大的工程组织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工程师
一个伟大的工程组织是这样一个组织,你不必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之一,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伟大的工程公司像没人一样培养世界级的工程师。
最好的工程组织并不是拥有世界上最聪明、最有经验的人的组织。普通软件工程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不断取得进步,为用户提供价值,并推动业务向前发展。
工程师可以产生巨大影响的地方是吸引优秀员工的磁铁。没有什么比构建事物、解决问题和取得进步更让工程师快乐的了。
如果您有幸在您的组织中拥有世界一流的工程师,那对您有好处!作为领导者,您的角色是利用他们的才华为您的客户和其他工程师谋福利,而不是依赖他们的才华。毕竟,这些人不属于你。他们可能随时走出门,这必须没问题。
这些人可以成为非凡的资产,假设他们可以成为团队合作者并控制自己的自我。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科技公司似乎痴迷于识别和雇用他们的原因,尤其是在硅谷。
但是,公司过于重视在他们被铸造出来之后才找到他们,这最终会强化和复制整个世界的所有偏见和不平等。人才可能在人群中均匀分布,但机会并非如此。
6 不要雇用 “最优秀 ”的人。雇用合适的人
我们过分强调个人能动性和特征,而对塑造我们和影响我们行为的系统关注不够。
我相信,通过将招聘的重点从过分强调雇用最优秀的人,并围绕更合理、更准确的合适人重新调整,就可以改善一大堆问题(候选人在面试过程中自我选择、申请人的多样性等等)。
建立一个环境,让员工可以根据他们的独特优势而不是没有弱点来招聘,这是一种竞争优势;重点是组建团队;
包容性是理所当然的,这既是出于道德原因,也是因为它提高了每个人的绩效标准。包容性文化是精英管理所依赖的。
这是工程人才像飞蛾扑火一样被吸引的地方。推动业务向前发展、提高技能并提高您的手艺感觉很好。
当人们想成为世界级工程师时,他们会去那里。而且,这里往往是世界级工程师想要留下来培养下一代的地方。
7 古今参照:隐形冠军的沙僧模型
在西游记的取经团队中,沙僧常被视作一个平凡的角色,他默默挑担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平庸",只是在绝对想象超能力之下的对比,恰恰掩盖了他在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价值。 以现代职场视角重新审视沙僧的角色,会发现他正是团队中"隐形冠军"的典范。
沙僧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更要确保团队物资的安全。在取经路上,沙僧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工作状态,这种可靠性为团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在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既能理解孙悟空的立场,又能体谅唐僧的顾虑,在两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种调和能力,使团队避免了多次可能的分裂危机。 他从不争功,甘于幕后,这种谦逊的品质赢得了团队成员的信任。在团队遇到困难时,沙僧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决策,这种态度对维持团队士气至关重要。
在现代职场中, 大量像沙僧一样的"隐形冠军"。 不是最耀眼的明星员工,但他们的工作却是组织运转的基石。从行政助理到技术支持,从质量控制到后勤保障,这些岗位都需要沙僧式的坚守。
这些"隐形冠军"的价值往往被低估。 忽视基础岗位的代价是巨大的。一个组织如果只重视明星员工,忽视基础岗位的建设,最终会导致系统性的失衡。就像取经团队如果没有沙僧的稳定支撑,可能早就分崩离析。
在现代职场中 每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真正的职业精神不在于岗位的高低,而在于对工作的专注与坚持。 团队协作需要沙僧式的稳定力量。在追求创新与突破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那些维持团队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一个健康的团队既需要开拓者,也需要守护者。
在这个追求速成与爆发的时代, 真正的职业价值不在于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对工作的执着与担当。
当我们重新审视职场中的普通工程师们,会发现他们才是支撑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团队协作的本质,也能帮助每个职场人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
参考
https://refactoring.fm/about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