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挑战专家?
工作和生活中都经常碰到这样的说辞:“他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不去挑战他。”——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先讲个故事:一个亲戚在教外国人学中文。有一次她在教老外念中文时,那个老外突然提出“因为”的“为”字应该读四声(去声),而刚才她读的是二声(阳平),觉得她发音不对。
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几十年来都是这么念这个常见词的,我身边的中国人也都是这么念的,这怎么可能错呢?
如果按这个直觉去回应,弄不好就是这样:“我是土生土长说了几十年汉语的中国人,我是985博士毕业的高材生。你一个刚学汉语的老外才识几个中文字?敢来质疑我?我让你读什么你就读什么!”
幸好当时她没这么回应,而是小心翼翼的去查了下汉语词典,一查发现老外说的是对的,这个字真的读四声,自己和身边人都读错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直接证据驳倒经验和身份的例子。在汉字读音的问题中,不管你是汉语言文学的知名教授,还是中央电视台的专业播音员,在字典这个直接证据面前,你屁都不是。直接证据反驳了你的主张,只能说明这恰好命中了你的一个知识盲点。
那是不是说明专家身份没有用呢?那更不是。举个例子:如果你生病了,去三甲医院看病,一个执业医师给你诊断后开了个药方。回家后,另外一个对医学一窍不通的热心朋友给出了不同意见,开了另一套药方。这时你怎么选?
——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相信执业医师。做出这个选择并不是因为有直接证据证明医师是对的,而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医学这个专业领域中进行求证。在这种无法求证的时候,我们从常识判断,认为领域专家的主张有更大的概率正确,所以选择赌这个正确率。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出于无奈,然而这恰恰是现代社会的运作基础:现代社会基于专业分工来提高效率,一个人不可能有能力和精力去解决所有领域的问题。因此,各个领域的专家出现了。专家们用分工合作并彼此信任的方式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但是要记住这个信任是基于“没有直接证据”这个前提的。一旦对问题的讨论进入到了探究直接证据的阶段了,直接证据会打败一切专业经验和身份。如果你恰好是个专家,如果你很在意自己的面子,在讨论进入这个阶段时,你最合理的做法是隐瞒自己的一切优越身份,把自己装成一个小白,和其他“真小白”一起去好奇的探索真相。
否则,你越是地位高,最后有可能越是出糗。
在实际项目中,通常会采用一些取舍的策略:对于核心的关键问题,不能只靠信任个别专家,还要寻找各方面证据去亲自求证,交叉验证。而对于不是那么关键的问题,不需要耗费那么多资源去一个个验证,选择信任相关专家就可以了。
对于在问题讨论中,明明已经摆出直接证据了,还在用“以前一直都是这样的”,“大家都这么做的”,“我在这个领域干了几十年了,你算老几?”这些话来试图反驳的,这种人只能说连基本逻辑能力都没具备。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