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组件的状态划分依据
1 跨请求保存数据
服务状态的判定标准.判断一个 结构体 或 组件 是否有状态,可以依据以下几个关键标准和角度:
- 是否保存跨请求的状态或数据
有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在一个请求完成后,仍然保存状态或数据,供后续请求访问和使用。
无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仅在单次请求中处理数据,且请求完成后其状态不被保留。
有状态:
一个缓存系统保存用户登录状态或会话信息。
数据库连接池维护的连接列表,跨多个请求使用。
无状态:
一个函数式组件,其行为完全由传入的参数决定,返回结果后不保留任何状态。
2. 是否依赖外部持久存储
有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通过磁盘、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等维护数据,即使进程结束,数据仍可恢复。
无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不依赖任何持久存储,且重启或销毁后无法恢复其状态。
有状态:
数据库实体(如账户信息)通过存储库持久化到数据库。
文件系统写入的数据。
无状态:
临时计算的变量或数据,未保存到持久存储。
3. 是否在运行时维护内存中的状态
有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在运行时存储某些状态信息(如变量、连接、计数器),并随着系统运行发生变化。
无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没有任何运行时状态,或者其状态在完成任务后被清除。
有状态:
一个内存队列或缓冲区。
一个计数器对象,用于统计请求次数。
无状态:
一个只实现逻辑处理的函数(如加法函数)。
4. 是否与外部输入相关
有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的行为受外部输入以外的额外状态影响(如缓存、上下文)。
无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的行为仅受当前输入的影响,输入相同时,输出始终相同。
有状态:
一个缓存系统可能根据之前的请求返回结果。
一个用户会话管理器根据用户的登录状态返回不同响应。
无状态:
一个纯函数组件(如计算面积的函数),输入决定输出。
5. 是否需要显式初始化或销毁
有状态:需要显式初始化来配置或载入状态,并且通常需要显式销毁来释放资源或保存状态。
无状态:无需显式初始化,直接调用即可工作,完成后也无需释放资源。
有状态:
数据库连接组件需要初始化连接池。
日志系统需要初始化文件句柄。
无状态:
无需初始化和销毁的计算组件(如一个独立函数)。
6. 是否依赖上下文信息
有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依赖上下文(如用户会话、请求头等)决定其行为。
无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完全不依赖上下文。
有状态:
用户权限验证系统需要基于会话数据。
多语言支持系统依赖上下文语言信息返回内容。
无状态:
一个通用的数学运算模块与上下文无关。
7. 是否会影响后续操作
有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的行为或输出会影响后续操作结果。
无状态:如果组件/结构体之间没有这种交互或关联
有状态:
一个购物车模块记录用户的商品选择。
一个消息队列记录未处理的消息。
无状态:
一个用于验证密码的函数。
8 总结:
判断依据表
判断标准 有状态 无状态
跨请求状态 保存状态供后续使用。 请求完成后不保留状态。
是否依赖外部存储 依赖磁盘、数据库等持久存储。 不依赖持久存储,数据临时存在内存中。
是否维护运行时状态 运行时存储临时状态或变量(如计数器)。 不维护运行时状态,完成任务后即清除。
是否与外部输入相关 行为受历史状态或上下文影响。 行为完全由当前输入决定。
是否需初始化或销毁 需要显式初始化和销毁操作。 不需要显式初始化或销毁。
是否依赖上下文信息 依赖上下文(如会话、语言)。 不依赖上下文,与业务上下文无关。
是否影响后续操作 输出或行为影响后续组件或操作。 输出或行为独立,互不影响。
实际应用中的有状态与无状态
无状态 组件更适合现代微服务架构,因为它们更容易扩展、并行处理和复用。
有状态 组件在需要维护业务状态(如缓存、数据库)的场景中不可避免,需通过良好设计确保状态一致性。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