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工业互联网还值不值得做

举报
云起MAE 发表于 2025/01/02 14:11:42 2025/01/02
【摘要】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玩家,应该从业务本质和商业底层逻辑思考,如果平台定位是服务于企业内部以及现有线下业务的相关往来交易方,不管是解决生产制造侧问题,还是营销客源问题,又或者供应侧问题,那么都属于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应用心去做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里面企业组织流程和业务模式的转型往往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具备关键性和挑战性。

(一)前尘往事

   2018年算是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赛道元年,最初是模仿国外GE公司的Predix平台,从设备远程监控与可预测性维护场景起步,所以最早的玩家是三一/徐工/中科重联等这些生产大型高资产价值的设备制造商,商业模式围绕大型设备在交付客户后的使用运行期,通过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等技术手段来提升设备资产效能与连接终端客户,从为客户提升的效能价值获取收益(即GE讲的所谓“从为客户提升设备资产1%效率带来的巨大收益”的商业故事),以及通过在设备运行期能主动连接感知设备状况中提供主动式MRO服务来获取比单纯一次性售卖设备相比更多的收入。

   而后工业互联网平台所服务的场景从设备运行阶段延伸到设备生产阶段及客户的生产现场,也就是工厂内,工厂生产设备联网化/生产运营管理的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相关场景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的服务场景,卷入了更多大型制造企业玩家和传统提供ERP/MES等信息化服务的软件公司玩家。

   到了19年~20年,国内消费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经济发展到巅峰期,恰逢国家意志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推出的一系列“数改智转”政策春风下,不少互联网大厂携着流量资源与资本优势,将客群争夺的战场溢出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领域,进军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赛道,涉及的场景依然围绕设备物联网与工厂内生产数智化展开,不过面向的客户群体转向中小型企业。从这个阶段开始,工业互联网平台赛道出现了售卖三方生态伙伴应用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原因很简单,消费互联网背景出身的互联网大厂不具备工业领域knowhow,受制于资本故事和人效要求,以及工业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普遍具有较重的定制化属性,即使处于互联网行业资本溢价的巅峰期,能从传统工业企业挖来相关经验背景的人才毕竟是有限的,依然无法解决不了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客户从售前到售后的交付运维期间的服务问题,“政府铺路/大厂搭台/伙伴唱戏”成了几乎必然的选择。

   同一时期,也出现了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一端撬动营销资源,一端整合工厂产能”的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这类玩家普遍面向具体垂直行业领域来构建平台,比如钢材/化工涂料/纺织服装/注塑/非标零配件定制等各类垂直行业的“云工厂”或者“产业链交易类”平台,这类商业模式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通过把线下业务拉到线上进行更高效与更精准的供需匹配,这类商业模式有比较深的行业背景壁垒,要求玩家熟悉行业传统线下业务玩法并掌握一定行业资源。这类商业模式的工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因为属于线下业务的“产业数字化”,天生具备一定造血能力,很多玩家都活到了现在。

   到了23年随着国际资本的退场,市场需求侧的萎缩和流量红利的消失,以及政策资金的收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在资本退潮和存量资源博弈的环境下,严重缺乏造血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泡沫彻底破灭,互联网大厂纷纷收缩甚至放弃这块业务。

(二)后事可追

   互联网大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为什么会失败,究其原因,如果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定位是售卖各类工业企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相对传统供需双方直接在线下成交的模式,平台到底能给供需两方提供怎么样的增量价值呢?是能给供方带来更多客户订单?还是能给需求方解决成本或者品控问题?从产业性质看,国内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市场本质上是个服务产业,不具备高复制性和规模成本递减效应,从客户价值角度看,信息化/数字化方案主要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到运营层面如何“降本增效”的问题,在大型企业那里这个价值会相对突出,但是对于在“生存线上徘徊”中小企业的价值没有那么明显,算不上“刚需”。

   那么把不能为企业客户带来“业务价值”的信息化/数字化解决方案,从线下搬到线上交易,这里面如果也没有价值再创造的过程,单纯成交路径迁移到线上的增量价值在哪呢。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成交难在客户的决策路径复杂和定制化服务交付属性也较重,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并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对于供方(也就是平台的生态小伙伴)的价值又在哪呢?如果平台在这个交易路径上本身不能创造增量价值,又如何从中获取收益呢。更不用说交易迁移到线上平台对传统线下交易路径中存在的“不可名说却符合人性”的各方灰色利益的冲击问题。

   消费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立,是因为它不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一个线上集市,还通过资金流信任担保和线下的物流基础设施,打破传统线下商品交易的地域限制而扩大了交易网络,也迎合“增量需求时代“对扩大商品生产规模与流通效率的需求,真正产生与释放了所谓的”网络效应“。

(三)盖棺论定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玩家,应该从业务本质和商业底层逻辑思考,如果平台定位是服务于企业内部以及现有线下业务的相关往来交易方,不管是解决生产制造侧问题,还是营销客源问题,又或者供应侧问题,那么都属于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应用心去做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里面企业组织流程和业务模式的转型往往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具备关键性和挑战性。如果平台定位是面向外部市场的一个业务,那么从开始就需要想清楚平台业务的利基市场在哪里,这个业务有没有对目标市场存在任何价值再造过程,以及从再造的价值中能可持续撷取的利益是否能覆盖企业投入的成本。

   24年的市场环境,让大家充分意识到一个“存量资源博弈“时代已经到来,增量需求的红利已消失殆尽,维持社会运作成本需要重新分配存量财富蛋糕,对企业税收等社会责任的监管必将日益趋紧,以及”低物质欲望“的社会消费心理叠加更个性化的需求,以上这些都会对平台模式产生新的挑战,即便对于存量的消费互联网平台来说,往后再想有”高溢价“的日子只能是奢望了。

   ”工业互联网平台“模式,早已是”黄粱一梦“,2025年更没必要透支企业资源去旧梦重温了,把它往小了做,回归到服务企业自身数字化转型也好,或者下沉到某个业务场景做个商业化产品服务外部客户,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自救之路。而前面提到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它是传统产业线下真实业务的“数字化”升级之旅,应该会走的更远。

点击查看更多专题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