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创造力的神秘面纱……

举报
G-washington 发表于 2020/02/15 03:00:27 2020/02/15
【摘要】 接着挑战就出现了,我们要如何尽多获得自己没法控制的东西?答案很特别,它是从命题的谬误中诞生的——其实你原本可以控制这些。事实上,创造性思维可以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让我们揭下创造力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的真实面目吧。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创意视为一种“神奇神圣的存在”,它是个变幻无常的小精灵,难以捕捉也难以驾驭,无论你如何努力和渴求也没法呼之即来。包括你在内的创造型人才都希望能够更多更好地发挥创意,不仅是针对自己的作品,更是要去提升自己。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中探索到价值所在,能够提出富有价值的创意。几乎没有人愿意声明自己绝对满足于现状。创意又好像尖啸飞驰的过山车和刚出炉热腾腾的巧克力甜点,一次体验总不过瘾,你总想要更多。

接着挑战就出现了,我们要如何尽多获得自己没法控制的东西?答案很特别,它是从命题的谬误中诞生的——其实你原本可以控制这些。事实上,创造性思维可以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让我们揭下创造力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的真实面目吧。



1 创造力,精灵与魔法

2009年2月,《一辈子做女孩》(Eat,Pray,Love)的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发表了一则名为“呵护创造力”的TED演讲。在演讲中,她讲了一个故事,代表着我们整个社会对创造力的普遍认知。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并不认为创造力来自于人类本身,而是相信创造力是一种神圣的守护精灵,从遥不可知的地方来到艺术家身边,带着某种深不可测的目的。希腊人通常将这种伴随创造力而出现的精灵奉为‘守护神’,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就有这样一个守护神,从遥远的彼方赋予其无上的智慧。古罗马人也有着相似的观点,他们把这种擅长创作的无形生物称为‘精灵’。这种观点很奇妙,因为罗马人并没有认为‘精灵’是某个特别聪明的个人,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奇妙的神圣存在,他们认为‘精灵’居住在艺术家工作室的墙壁中——就像小精灵多比一样——它们会悄悄地钻出来,为艺术家提供无形的帮助,并最终助其作品成型。”

这些伟大的古代帝国曾经创造过无数实用的惊世之作,但创造力本身却未能列入其中,被视为一种神秘莫测的特殊能力。事实上,创造力并非魔法,也并非难以掌控,当然也不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像闪电一般袭来。之所以出现这种认知,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时刻往往出自不经意的瞬间,而并非经历过事先有意识的刻意准备。自己什么都没做却获得了神赐般的伟大创意,你当然会觉得它是一种玄妙的魔法。

我们来看看典型的应试学习法,假如你为了准备一场考试而疯狂备战,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收集有助于考试的资料,接着你如愿以偿成为考场上的佼佼者。这种情况下,对于你的成就没人会质疑有魔法或其他的超自然力在作怪,是你自己的努力备战换来的成功。不过如果我们把准备环节去掉,会发现大家的想法同之前不再一样了。如果你从未对这门考试认真学习过,没有翻过一页书,没有记过一行笔记,却不知道为何考出了优异的成绩,那你毫无疑问是受到老天眷顾了,尽管有时候这被改称为“运气”。如果你和我一样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会觉得老天时不时就眷顾一下自己。但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样,我们才不会指望借助老天的眷顾进行创作。

你会相信创造力源于魔法,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井井有条的准备来孕育一个伟大的创意。你觉得创意纯粹是灵感一闪,也是因为在大多的例子中,都没有讲过创意是如何经过深思熟虑后逐步成型,反而过于强调它是怎样在不经意的时间和地点突然降临。

然而,真正的错误其实是你一直一厢情愿认为自己从未准备好迎接创意的诞生。而事实却是创造力本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这个事情在你小时候就得到过证明,只不过创造力反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所以如果你被一个创意“击中”,请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力的杰作,而是你内在自我的短暂回归,重返你的体内激活了蛰伏已久的创造力,这是你告别童年、创造性思维系统化衰退后的宝贵余留。

2 创造力的再次习得

1968年,科学家乔治·兰德(George Land)曾经做过一次实验。他曾对1600名5岁大的幼儿进行了创造力测试,NASA原本用这种测试来评估优秀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创造力潜能。在这些小朋友长到10岁时,他再度进行了测试,再过5年当他们15岁时,进行了第三次测试。后来,他对28万成年人进行了相同的测试。结果非常惊人,尽管人们的创造力随着年龄走下坡路,但仍然证明了其实人人都有创造力。

在这项测试中,98%的5岁儿童都被评为“具有高度创造力”,见证过这些孩子们如何创作的人,都能够证明这一结论所言非虚。5年后,兰德博士发现这些已经长到10岁的孩子,只有30%还保持着高度创造力。而到他们15岁时,仅剩12%具有高度创造力。后来兰德博士聚集了一些成年人进行测试,结果惊人,成年人之中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只有2%。兰德博士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创造力并非必须后天习得,也不是某一天偶然获得的超自然力量,它是你与生俱来的才能,却随着岁月消磨殆尽。

那么,如果创造力是被我们“遗忘”的,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重新学习”这种能力。说到学习的方法,其实和应对考试是一个道理——你需要好好准备。

3 创造力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如果你的脑瓜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好点子,没必要大吃一惊,你这一生原本就时刻准备着冒出各种创意。当你从橱柜里翻出一大堆菜烹制成美味佳肴,这就是发挥了创造力。当你看到前方高速公路堵车而决定改道,这也发挥了创造力。电脑中的一个文件无法打开,但你仍然找到了提取内容的办法,这还是发挥创造力的表现。其实我们早已在日常生活中频繁调动着创造性思维,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未曾想到这也是经过你一番准备后才会出现的结果。创造力不是魔法,而是一种在我们生活中不经意养成的习惯。

创造力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出现在特别的需求下和必要的环境中。究其核心,它就是一种处事方法。在你解决每一个问题时,你都会用到程度不同的创造力。常见的问题只需发挥较低水平的创造力即可解决,而较为罕见的问题对创造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正在下暴雨,你怀里抱着装满一大堆东西的纸袋想要打开门锁,这时你会怎么做?你可以选择把东西放到湿哒哒的地上腾出手开门,虽然这只调用了相对低级的创造性思维,但总归能够解决开门问题。但是这种解决方法没什么新意,假设现在你装东西的纸袋本来就湿了,如果放到地上袋子可能破裂,新买的东西会乱七八糟散一地,这么做就行不通了。但是如果你仍然把东西抱在怀里,你还可以改用鼻子去按车库的电子锁,通常车库与住宅相通,这样你就可以回到家里啦,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更进一步地解决问题。相对而言,这种方案就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新意。

4 增加创意的数量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其实你已经在不经意中锻炼着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准备着时不时创新。但如果你期望做到高产优质创意,想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最富有价值的办法,“不经意”的练习已经不够了,而是要有意地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尝试更好更新的方案。让自己更加随心所欲地发散想法,更频繁地发挥创造力,同时还要有意地重视创新,这样才能提升创造力的品质。

蒂娜·齐莉格(Tina Seelig)在《InGenius》(2012年,HarperOne出版社)一书中阐述了大脑调用创造性思维时引发的脑内活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查尔斯·林普(Charles Limb)的基础大脑研究指出,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大脑中原本负责自我监察的部分会停止工作。林普使用了核磁共振仪来监测大脑中的各个机能区域如何进行新陈代谢活动,邀请了爵士歌手和Rap歌手参与研究,让两人分别躺在核磁共振仪中即兴创作一段音乐。

林普发现,在他们创作音乐时,原本负责‘判断’工作的大脑前庭区域活跃度会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在创作过程中,大脑会积极放松对新生想法的警惕和排斥。正常情况下,你的大脑原本具有高度的自我监察能力来帮你控制自己,这样你才不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而一旦你发挥创造力,这种机能便自动退让了。显然,在创造方面大有所为的人更是擅长控制自己的大脑,他们能够让创意随心所欲,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这项研究强调了一个锻炼自己高产创意的关键前提:学会控制自我否定。齐莉格指出,自我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过滤器,避免你做出某些让自己事后(甚至立刻)感到后悔的行为。如果你能够在发挥创造性思维时让这个过滤器放宽条件、放松精神,灵感便能泉涌而来。掌握了这道自我否定的开关,你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挥洒创意。

我们再回想一下之前那个暴雨天怀抱大堆东西想要开门的场景,站在门廊下的你显然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把东西放到门廊的湿地上,要么始终抱在怀里。自我否定会在你斟酌解决方案时,得出绝对不能把袋子放到地上的判断,那么此时原有的两条出路就只剩下一条了,你只能抱着这堆东西,一边从兜里掏钥匙开门,一边倾尽全力保持平衡防止东西掉出来。

现在我们再试试把大脑中那个风险开关关掉。这时候你的大脑不再自我否定,也不会立刻来评断你的想法。让我们头脑风暴一下,现在还是两条路可选,问题也还是那些。把纸袋放在地上必然会弄湿袋子,但如果真想这样做,我们其实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想想其他办法。例如,可以在地上铺一块干的东西再把袋子放上去,可以把袋子放到其他东西里面,也可以干脆直接放在自己鞋上坚持一会儿直到打开门。或者,尽管你现在站在门廊下,但这不是唯一一条回家的路,你可以去开车库门上的电子锁。你还可以在门廊下多走几步,把袋子放到没有被水浸到的地方,还可以找个栅栏把纸袋挂上去等等。只要能够控制住那个会在想法诞生时立刻跑出来指指点点的自我否定,你一定可以想到更多的办法。

尽管你想到的点子不是每一个都有价值,但是可以得到更多备选方案以后再逐一评估。如果你只是傻站在门廊下顶着一颗严谨的大脑一条道走到黑,你永远也没法找到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期望和教育

想要克制住自我否定意识并不容易,因为你一直被灌输着“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理念。从父母对你的简单期待开始便是如此,当你的父母让你学学小狗叫时,他们期待的答案就是“汪汪!”,但狗的叫声原本有好几种。后来你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观念开始根植在你的心中,在课堂上没有“其他答案”存在的环境。教育系统对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在于你能够记住以及答出多少这种单一的答案。随着你接受教育等级的提高,创造力和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更是在公共合理认知体系(也就是教育体系)中遭到了系统性的剔除。

著名教育家肯·罗宾逊(Ken Robinson)在其著作《让天赋自由:如何用激情改变你的世界》(The Element)(2009年,企鹅出版社)一书中这样写道:

“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在体系结构上没什么两样,学科等级森严,无论你在哪里,全部都一样。你觉得多多少少会有些差别,但事实上却没有。数学和语言能力位于学科中最高的级别,人文学科其次,处于最底层的才是艺术学科,世界各国无一例外。甚至在学科之内还有级别差异,在学校里,音乐和美术的地位通常比戏剧和舞蹈更高。在这个星球上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一个会像教孩子们学数学一样教授他们舞蹈……现实中的真相是:随着孩子们在长大,大人们开始逐步地训练他们,首先是腰部以上的部位,然后是集中训练他们的大脑,并且渐渐地有点偏向大脑一侧。”

罗宾逊认为,我们被剥夺了犯错的权利以及与之共生的创造力。“如果你没有做好犯错的准备,你就永远没办法发挥真正的创造力。”但如果你愿意试错,能够控制住自我否定意识,你就有机会找到产生更多想法,就算并非每个都有价值。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连想都不想,你永远都没有机会产生更多想法。

5 提高创意的品质

数量显然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我们还希望能够提高创意的品质。不过想要提高品质,首先你要明确品质到底是什么概念。其实品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认定的,通常评价解决方案的品质有两项基本标准,一个是方案能否彻底解决问题;另一个是方案是否创意够新。虽然在给出这两种评价时都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借助一系列限定条件达成有效的评判。当我们判断一项方案是否能解决问题时,可以从方案是否克服了障碍入手。还是以我们刚才抱着袋子进屋的问题为例,对此我们可以有3条评价标准:

(1)你是否顺利地进了屋?

(2)纸袋有没有弄湿?

(3)是否又快又简单解决了问题?

如果你的方案能够帮你很快进到屋里并且没有弄湿纸袋,你就可以认定这种方案是成功的。现在第一条已经达标了,但是创造力发挥了几成还值得商榷。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不要太过浅显,也不要过分特立独行,只要把握好这个程度,便也能满足第二条标准,可以由此判定你发挥创造力的水平不错。

单纯为达成第一个标准而练习没法提升你的创意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的确是一种办法,但如果你因为追求速战速决而将眼光局限在“行得通即可”,而不在乎它的创新度如何,你的创意品质也很难提高。创新程度和解决方案中蕴藏的创造力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水平,务必要在日常的练习中注意创新性的运用。

在实用性之上创新

在发挥创新时,确保实用性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字典上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一种能够超越传统思维、开创更有意义的新想法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词一个是“有意义”,另一个是“新”,如果没有实用性的限制,想出新创意其实要容易许多,但是如果不考虑实用性,随随便便想出来的主意也无法称之为创意。对于解决问题,就算你再天马行空,无可奈何的是你终归得把实际问题解决掉。而这个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是方案的实用性。为了新而创新绝不是真正的创新。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果是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你完全可以轰碎大门,方法够新颖,没有军旅生涯的凡人轻易想不到。但是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太差了,就算你顺利抱着一袋子东西进家,但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战后废墟一样的家门。这种想法够新,但毫无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又该如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很好地实现创新性和实用性呢?让我们一步一步来。就好比你去参加马拉松,你不可能提前6个月报名却无动于衷不去训练,指望比赛那天枪声一响就开始冲刺,这么做的结局通常都不怎么样,甚至可能一开始就一塌糊涂。想要挺过全程四十多公里的马拉松,你必须日积月累反复锻炼自己的耐力。一开始练习的距离相对较短,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将身体锻炼到能够适应更高体能消耗的水平,接下来再加长训练距离,一点点积累下来,最终能够支持你跑完比赛的全程。

练习提高创意的品质也需要与此相同的锻炼过程。一开始多花一些时间,从实用性着手,结合创新性进行创造。然后不断提高自我要求,从显而易见的方案逐渐向创新性更强的方向探索。本次的创意特训营将会在整个特训的过程中,为你提供许多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从浅显入手,至创新收官。在特训结束时,你的创新能力会更加活跃,你可以创造出水平更高的作品,创意的品质也会大有提升。


image.png

定期解决问题,掌控自我否定意识的开关,不断尝试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相关性的方案,这样便可以逐步养成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也能够让你在需要的时候本能地给出更多更好的创意方案,甚至有时会下意识地为你带来帮助。我们常常会发现,关闭创意的开关远远比打开更难。如果你的睡眠多属于快速动眼状态[1],你可能有必要暂停阅读此书。优质创意的大量产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创造力,就好像在你关闭水龙头后仍然长期漏水一样。你的大脑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法。


[1] 译注:快速动眼状态是一个睡眠的阶段,眼球在此阶段时会快速移动。在这个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的时候相同。多数在醒来后能够回忆的栩栩如生的梦都是在快速动眼状态中发生的。


本文节选自《创意特训营——30天超级灵感唤醒术》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致力于短期内促成高产优质创意的实用指南。由浅至深地讲述了创造力的概念并提供了一系列简明生动的技巧说明,包括如何把握目的、正视局限性、快速迭代、问题设计、详细分解、游戏化情景带入、克服障碍、衡量创造力等等。本书特别配有一套为期30天的实践题库,通过丰富有趣的实践训练高效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快速提高。

此外,读者还可以使用“创意特训营”的线上网站配合学习,在网站上提交单元测试答案获得考评分数,量化创意特训的成果进度。

作家、摄影师、插画师、程序员、营销人员等广大追求优质创意的读者均可从本书中受益。

本文转载自异步社区

原文链接:https://www.epubit.com/articleDetails?id=NC7E3EF917B800001DF77CC38826049C0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