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详解二叉树下:实践篇————通过链式结构深入理解并实现二叉树
目录
在计算机科学中,二叉树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数据存储、搜索和算法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链式结构作为二叉树的一种常见表示方式,通过节点间的指针连接,实现了对二叉树的高效存储和访问。
一、二叉树前置知识
参考前置文章:二叉树理论篇
二、二叉树链式结构实现的结构定义
二叉树的每个节点包括三个部分:
- 数据部分,这里称为data
- 左指针,指向节点的左孩子,这里称为left指针。如果左孩子为空,则指向NULL
- 右指针,指向节点的右孩子,这里称为right指针。如果右孩子为空,则指向NULL
结构如下图所示:
结构定义如下:
三、二叉树的基本实现
🍃创建
因为使用链式结构实现,所以二叉树不需要初始化,只需定义好单个申请节点的函数,每次插入节点调用节点创建函数即可
二叉树的一般插入意义不大,跟手动插入无异,后面会在搜索二叉树篇章讲解二叉树插入的实现
🍃销毁
递归调用完成销毁,每棵树先释放左孩子和右孩子,再返回去销毁根,因此使用后序遍历的方法最为合适(不需要记录孩子,只需要正常遍历销毁即可)
后序遍历,文章的后面便会介绍,如果不太理解,可以直接点击目录查看遍历部分
调用函数
如果节点为空,直接返回
如果节点非空
- 先调用函数释放左子树
- 再调用函数释放右子树
- 最后释放节点自身
四、二叉树的遍历
二叉树的遍历是二叉树的基本操作之一,它指的是按照某种规则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节点,并且每个节点只被访问一次。二叉树的遍历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前序遍历(Pre-order Traversal)、中序遍历(In-order Traversal)、后序遍历(Post-order Traversal)和层序遍历(Level-order Traversal)。
- 前序遍历(根 左 右)
- 中序遍历(左 根 右)
- 后序遍历(左 右 根)
- 层序遍历(逐层访问)
这里以每次遍历节点打印节点数据为例(指针走到空打印N)
🍃前序遍历
使用递归的方法实现:
- 访问根节点
- 前序遍历左子树
- 前序遍历右子树
接收一个指针(地址)
指针从二叉树的根结点开始遍历
递归的结束条件: 指针指向空,则打印N,return
不满足递归条件,向深处递推:
1. 打印指针指向的节点的数据(相当于访问根节点)
2. 调用函数自己,传递节点左孩子的地址作为参数(相当于访问左子树)
3.调用函数自己,传递节点右孩子的地址作为参数(相当于访问右子树)
🍃中序遍历
使用递归的方法实现:
- 中序遍历左子树
- 访问根节点
- 中序遍历右子树
接收一个指针(地址)
指针从二叉树的根结点开始遍历
递归的结束条件:指针指向空,则打印N,return
不满足递归条件,向深处递推:
1. 调用函数自己,传递节点左孩子的地址作为参数(相当于访问左子树)
2.打印本节点的数据(相当于访问根节点)
3.调用函数自己,传递节点右孩子的地址作为参数(相当于访问右子树)
🍃后序遍历
使用递归的方法实现:
- 后序遍历左子树
- 后序遍历右子树
- 访问根节点
接收一个指针(地址)
指针从二叉树的根结点开始遍历
递归的结束条件:指针指向空,则打印N,return
不满足递归条件,向深处递推:
1. 调用函数自己,传递节点左孩子的地址作为参数(相当于访问左子树)
2.调用函数自己,传递节点右孩子的地址作为参数(相当于访问右子树)
3.打印本节点数据(相当于访问根节点)
🍃层序遍历
层序遍历(Level-order Traversal)
- 从根节点开始,按层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遍历二叉树
通常使用队列(Queue)来实现层序遍历。
如果树不为空,将它的根结点的地址作为数据,入队列
对队列的节点访问:
每次取队首的节点访问,将它的地址记录下来并出队列,同时将它的左右孩子(如果存在的话)入队列
当队列为空时,二叉树的层次遍历完成
层次遍历直接借用了以前已经实现好的队列,详细内容可以参考前置文章
五、二叉树的扩展功能
🍃求节点个数
两种方式:
方式一:计数器方式
这种方式需要考虑的坑比较多——想要求得树的节点个数就得递归调用,所以用局部变量计数不可行(每次调用都会重置变量),静态局部变量也不可行(一次调用可行,多次调用会将值累加)
全局变量可行,但得在外部每次调用的时候对全局变量置零
指针的方式也可行:实参多传递一个变量的地址,形参用指针接收,多次调用也需要重新创建变量或置零
这两种方式的实现思路:
如果节点为空,返回
否则计数器++
再调用函数对左子树求个数
调用函数对右子树求值
函数不需要返回值,会通过全局变量/指针带出
方式一并不推荐,实现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这里就不给出实现代码了、
方式二: 递归方式(推荐)
- 递归调用相加对于给定的二叉树节点,如果节点为空(NULL),则返回0(表示没有节点)。
- 否则,返回1(表示当前节点本身)加上左子树和右子树的节点数(递归调用)
🍃求叶子节点个数
解决方式与求二叉树的节点数量类似,同样使用递归实现,只是细节略有差异:
递归调用:
- 对于给定的二叉树节点,如果节点为空(NULL),则返回0(表示没有节点)。
- 如果节点左右孩子都为空,返回1(表示当前节点为叶子节点)
- 如果上面两个return都没有执行,说明该节点既不为空也不是叶子节点,返回左子树+右子树的叶子节点数(递归调用)
🍃求第K层节点个数
实现思路:
用递归的思路将问题分解
假设根结点为第一层,那么对于第一层,要求的是第k层;对于第二层,要求的是第k-1层……逐层分解,对于第k层,求的就是第一层
具体实现逻辑:
- 递归调用函数,参数有两个,分别是节点地址和k
- 如果节点为空,返回0
- 上述判断不成立,再判断如果k==1,返回1
- 如果上述都没有执行,说明节点既不为空,也不是第k层
- 递归调用函数,返回该节点的左孩子的k-1层的节点数+右孩子的k-1层的节点数(如果下一层k==1,则直接返回结果;如果不是,还会继续递归调用)
🍃求二叉树的高度
二叉树的高度(或深度)是指从根节点到最远叶子节点的最长路径上的节点数。一个空树的高度定义为0
对于非空二叉树,其高度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计算:
- 如果树是空的,那么高度是0。
- 否则,高度是左子树和右子树高度的最大值加1(加1是因为要算上根节点)。
不过这里有一个坑要避免一下:
如果用三目操作符完成return语句,即:return( root->left)>(root->right)?( root->left)+1:(root->right)+1
在树比较大时,时间会出现极端的增长
原因是第一次计算的结果没有被记录下来,每次都要重复计算两次,但第一层计算两次,第二层就多计算2*2次,第三层计算2*2*2次,以此类推,将会是一个非常恐怖的计算量
解决方式也很简单:
如果树是空的,那么高度是0。否则,先求得左右孩子的高度记录并记录下来,两个值比较,将较大的值+1返回
🍃查找值为X的节点
实现思路:
递归遍历二叉树,查找值为x的节点
但有一个关键且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如何在递归调用的过程中,将查找到的节点的地址通过返回值带出来(因为是递归调用,所以必须让函数的第一层带出返回值)
实现方法:
递归调用函数
如果节点为空,返回NULL
上述未执行,再判断节点的值是否为x,如果是的话,返回该节点的地址(注意此处返回只能返回给上一层,不能跳出整个函数)
如果上述都未执行,再进一步判断:
调用函数获取左子树返回的值,如果该值不为空,说明获得了值为x的节点的地址,将该值返回给上一层
如果调用左子树未返回值,再调用函数获取右子树返回的值,如果改值不为空,说明获得了值为x的节点的地址,将该值返回给上一层
上述表达式都未返回结果,说明查不到值为X的节点,返回NULL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