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从数据结构走进Redis五大数据类型

举报
MoCrane 发表于 2024/08/27 18:12:11 2024/08/27
【摘要】 Redis 是用 C 语言实现的,但是它没有直接使用 C 语言的 char* 字符数组来实现字符串,而是自己封装了一个名为简单动态字符串(simple dynamic string,SDS)的数据结构来表示字符串。

数据结构

简单动态字符串(SDS)

Redis 是用 C 语言实现的,但是它没有直接使用 C 语言的 char* 字符数组来实现字符串,而是自己封装了一个名为简单动态字符串(simple dynamic string,SDS) 的数据结构来表示字符串。

C语言字符串

C 语言的字符串不足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 获取字符串长度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 字符串的结尾是以 “\0” 字符标识,字符串里面不能包含 “\0” 字符,因此不能保存二进制数据
  • 字符串操作函数不高效且不安全,比如有缓冲区溢出的风险,有可能会造成程序运行终止。比如函数char *strcat(char *dest, const char* src);,可能会超出dest字符串长度。

结构设计

前三个属性len、alloc和flags都是结构体的头信息,只有buf字段才真正存储数据。

struct __attribute__ ((__packed__)) sdshdr8 {
uint8_t len;   /* buf已保存的字符串字节数,不包含结束标示*/
uint8_t alloc; /* buf申请的总的字节数,不包含结束标示*/
unsigned char flags; /*不同SDS的头类型,用来控制SDS的头大小*/
char buf[];
}

结构中的每个成员变量分别介绍下:

  • len,记录了字符串长度。这样获取字符串长度的时候,只需要返回这个成员变量值就行,时间复杂度只需要 O(1)。

  • alloc,分配给字符数组的空间长度。这样在修改字符串的时候,可以通过 alloc - len 计算出剩余的空间大小,可以用来判断空间是否满足修改需求,如果不满足的话,就会自动将 SDS 的空间扩展至执行修改所需的大小,然后才执行实际的修改操作,所以使用 SDS 既不需要手动修改 SDS 的空间大小,也不会出现前面所说的缓冲区溢出的问题。

  • flags,用来表示不同类型的 SDS。一共设计了 5 种类型,分别是 sdshdr5、sdshdr8、sdshdr16、sdshdr32 和 sdshdr64。这 5 种类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数据结构中的 len 和 alloc 成员变量的数据类型不同

    除了设计不同类型的结构体,Redis 在编程上还使用了专门的编译优化来节省内存空间,即在 struct 声明了 __attribute__ ((packed)) ,它的作用是:告诉编译器取消结构体在编译过程中的优化对齐,按照实际占用字节数进行对齐

  • buf[],字符数组,用来保存实际数据。不仅可以保存字符串,也可以保存二进制数据。

flags字段的前3位用于表示SDS的类型:

  • SDS_TYPE_5 (000): 使用5位存储长度信息,适用于长度较小的字符串。
  • SDS_TYPE_8 (001): 使用1个字节(8位)存储长度信息。
  • SDS_TYPE_16 (010): 使用2个字节(16位)存储长度信息。
  • SDS_TYPE_32 (011): 使用4个字节(32位)存储长度信息。
  • SDS_TYPE_64 (100): 使用8个字节(64位)存储长度信息。

动态扩容

当追加的字符串超过分配的空间时,会触发扩容机制:

  • 如果新字符串小于1M,则新空间为扩展后字符串长度的两倍 + 1(+1是为了保存一个结束标识'\0'
  • 如果新字符串大于1M,则新空间为扩展后字符串长度+ 1M + 1。称为内存预分配。

**示例:**初始有一个内容为"hi"的SDS,加上字符串",Amy",新字符串长度小于1M,扩容为原本的2倍+1

整数集合(IntSet)

**整数集合是 Set 对象的实现方式之一。**具备长度可变、有序等特征,当一个 Set 对象只包含整数值元素,并且元素数量不大时,就会使用Intset这个数据结构作为底层实现。

结构设计

typedef struct intset {
uint32_t encoding; /* 编码方式,支持存放16位、32位、64位整数*/
uint32_t length;   /* 元素个数 */
int8_t contents[]; /* 整数数组,保存集合数据*/
} intset;

encoding的三种模式:

/* Note that these encodings are ordered, so:
* INTSET ENC INT16 <INTSET_ENC_INT32 < INTSET_ENC_INT64. */
#define INTSET_ENC_INT16(sizeof(int16_t)) /* 2字节整数,范围类似java的short*/
#define INTSET_ENC_INT32(sizeof(int32_t)) /* 4字节整数,范围类似java的int */
#define INTSET_ENC_INT64(sizeof(int64_t)) /* 8字节整数,范围类似java的long */

编码升级

当向intset中插入一个新整数且该整数超过了当前编码类型的范围时,intset会自动进行编码升级。

现在,假设有一个intset,元素为{5,10,20},采用的编码是INTSET_ENC_INT16,则每个整数占2字节。我们向该其中添加一个数字:50000,这个数字超出了int16_t的范围,intset会自动升级编码方式到合适的大小。

以当前案例来说流程如下:

  1. 升级编码为INTSET_ENC_INT32,每个整数占4字节,并按照新的编码方式及元素个数扩容数组
  2. 倒序依次将数组中的元素拷贝到扩容后的正确位置
  3. 将待添加的元素放入数组末尾

字典(Dict)

Redis本身就是一个键值型的数据库,其核心就是通过高效的方式来存储和检索键值对。在Redis的内部,键值对的存储和管理依赖于一种叫做Dict(字典)的数据结构。

结构设计

Dict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哈希表(DictHashTable)、哈希节点(DictEntry)、字典(Dict)

哈希表:

typedef struct dictht {
// entry数组,数组中保存的是指向entry的指针
dictEntry **table;
// 哈希表大小,即哈希表桶(bucket)的数量
unsigned long size;
// 哈希表大小的掩码,等于size -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 哈希表元素的个数
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哈希节点: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
void *key;	//键
union {
    void *val;
    uint64_t u64;
    int64_t s64;
    double d;
} v;		//值
//下一个Entry的指针
struct dictEntry *next;
} dictEntry;

字典:

typedef struct dict {
dictType *type; // dic类型,内置不同的hash函数
void *privdata; // 私有数据,在做特殊hash运算时用
dictht ht[2];   // 一个Dict包含两个哈希表,其中一个是当前数据,另一个一般是空,rehash时使用
long rehashidx; // rehash的进度,-1表示未进行
int16_t pauserehash;// rehash是否暂停,1则暂停,0则继续
} dict;

添加元素

当利用Dict添加元素时,Redis首先会根据key计算出hash值,然后利用哈希值对长度取余hash % size获取哈希表的下标。

size的长度为2的倍数时,满足公式:hash % size == hash & (sizemask)。由于位运算可直接在内存进行操作,不需要转为十进制,所以性能更好。

**公式解释:**当哈希表的长度为2的倍数时,哈希表大小的掩码sizemask的二进制表示必然是多个1组成的1111,而1按位与任何数,都为数本身,所以可以达到对hash值取余的效果。

当有元素添加进来时,采用头插法插入元素,头插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1),能够在哈希冲突发生时迅速将新元素插入到链表中。

rehash

动态扩容

Dict中的HashTable就是数组结合单向链表的实现,当集合中元素较多时,必然导致哈希冲突增多,链表过长,则查询效率会大大降低。

Dict在每次增加键值对时都会检查负载因子(哈希表中元素的数量与哈希表桶数量的比值)LoadFactor = used/size,满足以下三 种情况时会触发哈希表扩容

  • 负载因子LoadFactor >= 1,并且服务器没有执行BGSAVE或者BGREWRITEAOF等后台进程;
  • 负载因子LoadFactor > 5

当Dict执行扩容时,需要扩容到第一个大于等于used + 1(哈希表中元素个数 + 1)的2 ^ n。

动态缩容

满足以下情况时,触发哈希表缩容

  • 负载因子LoadFactor < 0.1,会触发哈希表缩容

当Dict执行缩容时,需要缩容到第一个大于等于used(哈希表中元素个数)的2 ^ n,但不能小于初始大小4。

渐进式rehash

不管是扩容还是收缩,必定会创建新的哈希表,导致哈希表的size和sizemask变化,而key的查询与sizemask有关。因此必须对哈希表中的每一个key重新计算索引,插入新的哈希表,这个过程称为rehash。过程是这样的:

  1. 计算新hash表的size,值取决于当前要做的是扩容还是收缩:
    • 如果是扩容,则新size为第一个大于等于dict.ht[0].used+1的2^n
    • 如果是收缩,则新size为第一个大于等于dict.ht[0].used的2^n(不得小于4)
  2. 按照新的size申请内存空间,创建dictht,并赋值给dict.ht[1]
  3. 设置dict.rehashidx=0,标示开始rehash
  4. 每次执行新增、查询、修改、删除操作时,都检查一下dict.rehashidx是否大于-1,如果是则将dict.ht[0].table[rehashidx]桶上的所有元素rehash到dict.ht[1],并且将rehashidx++。直至dict.ht[0]的所有数据都rehash到dict.ht[1]中。
  5. 将dict.ht[1]赋值给dict.ht[0],给dict.ht[1]初始化为空哈希表,释放原来的dict.ht[0]的内存
  6. 将rehashidx赋值为-1,代表rehash结束
  7. 在rehash过程中,新增操作,则直接写入ht1],查询、修改和删除则会在dict.ht{0]和dict.ht[1]依次查找并执行。这样可以确保ht[0]的数据只减不增,随着rehash最终为空

Dict与HashMap

Dict
  • 负载因子为5时扩容:较高的负载因子可以使得哈希表桶的数据更加紧凑,提高内存利用率;较高的负载因子可以减少扩容频率,减少资源消耗;在负载因子为 5 时,哈希表桶的链表相对较短,仍能保证相对较快的查找效率。
  • 在负载因子较高时扩容,字典的空间利用率更高,这对于减少内存开销很有帮助。而在负载因子为5时,哈希冲突虽然较多,但Redis通过链表等机制处理冲突,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查询速度。
  • 渐进式rehash:Redis在扩容时采用渐进式rehash(渐进式重新哈希),逐步将旧表中的键值对迁移到新表中,以避免扩容时阻塞Redis的正常操作。因此,Redis可以在负载因子较高时继续工作,并在扩容过程中平滑地处理大量数据。
  • 单线程模型:Redis 是单线程处理模型,Dict 不需要处理线程安全问题。这使得 Dict 的操作可以更加简单和高效,因为不需要复杂的锁机制来同步多线程访问。
  • 链地址法
HashMap
  • 负载因子为0.75时扩容HashMap在设计时追求在插入和查找操作之间的平衡。负载因子为0.75时,哈希冲突率较低,查找和插入性能较高,同时又避免了内存的浪费。
  • 即时扩容:与Redis不同,Java的HashMap在达到扩容阈值时会立即进行扩容操作,重新计算哈希值并将元素放置到新表中。这样做是为了保持插入和查找的性能,避免在高负载因子下,哈希冲突过多导致查询效率大幅下降。
  • 多线程环境HashMap 本身不是线程安全的,在多线程环境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并发修改异常或数据不一致问题。为此,Java 提供了 ConcurrentHashMap,它使用分段锁(Java 7 之前)或 CAS 操作(Java 8 之后)来实现线程安全的哈希表。
  • 红黑树:

压缩列表(ZipList)

ZipList是一种特殊的“双端链表”,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可以在任意一端进行压入/弹出操作,并且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0(1)。

结构设计

ZipList:

属性 类型 长度 用途
zlbytes uint32_t 4 字节 记录整个压缩列表占用的内存字节数
zltail uint32_t 4 字节 记录压缩列表表尾节点距离压缩列表的起始地址有多少字节,通过这个偏移量,可以确定表尾节点的地址。
zllen uint16_t 2 字节 记录了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数量。最大值为 UINT16_MAX (65534),如果超过这个值,此处会记录为 65535,但节点的真实数量需要遍历整个压缩列表才能计算得出。
entry 列表节点 不定 压缩列表包含的各个节点,节点的长度由节点保存的内容决定。
zlend uint8_t 1 字节 特殊值 0xFF (十进制 255),用于标记压缩列表的末端。

ZipListEntry:

ZipList中的Entry并不像普通链表那样记录前后节点的指针,因为记录两个指针要占用16个字节,浪费内存。而是采用下面的结构:

previous_entry_length encoding content
  • previous_entry_length:前一节点的长度,占1个或5个字节。
    • 如果前一节点的长度小于254字节,则采用1个字节来保存这个长度值
    • 如果前一节点的长度大于254字节,则采用5个字节来保这个长度值,第一个字节为0xfe标记采用5字节,后四个字节才是真实长度数据
  • encoding:编码属性,记录content的数据类型(字符串还是整数)以及长度,占用1个、2个或5个字节
  • contents:负责保存节点的数据,可以是字符串或整数

encoding

ZipListEntry中的encoding编码分为字符串和整数两种,编码格式采用十六进制

字符串

如果encoding是以"00"、"01"或者"10"开头,则证明content是字符串

编码 编码长度 字符串大小
` 00pppppp `
` 01pppppp qqqqqqqq
` 10000000 qqqqqqqq

例如,如果需要保存字符串"ab"和"bc",abc的ASCII码从97依次递增

整数

如果encoding是以"11"开始,则证明content是整数,且encoding固定只占用1个字节

编码 编码长度 整数类型
11000000 1 int16_t (2 bytes)
11010000 1 int32_t (4 bytes)
11100000 1 int64_t (8 bytes)
11110000 1 24位有符整数 (3 bytes)
11111110 1 8位有符整数 (1 byte)
1111xxxx 1 省去content字段,直接在xxxx位置保存数值,范围从0001~1101,减1后结果为实际值

例如,如果需要保存整数"2"和"6",省去content字段直接存储。

连锁更新问题

previous_entry_length:前一节点的长度,占1个或5个字节。

  • 如果前一节点的长度小于等于254字节,则采用1个字节来保存这个长度值
  • 如果前一节点的长度大于254字节,则采用5个字节来保这个长度值,第一个字节为0xfe标记采用5字节,后四个字节才是真实长度数据

假设压缩列表有多个连续的、长度为250~253字节之间的entry,因此节点的previous_entry_length属性用1个字节即可表示,如图所示:

此时如果添加一个新的节点,长度超过了254字节,就会导致e1节点的previous_entry_length属性更新,采用5字节,从而导致后续的节点产生连锁更新的现象。

快速列表(QuickList)

压缩列表

压缩列表有以下缺点:

  • ZipList虽然节省内存,但申请内存必须是连续空间,如果内存占用较多,申请内存效率很低(找不到内存碎片)。
  • ZipList存在连锁更新问题,元素越多越可能发生连锁更新问题。

结构设计

quickList: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
//quicklist的链表头
quicklistNode *head:
//quicklist的链表尾
quicklistNode *tail.
// 所有的压缩列表的总元素个数
unsigned long count;
// 压缩列表的个数
unsigned long len;
} quicklist;

限制大小

为了避免QuickList中的每个ZipList中entry过多,Redis提供了一个配置项:list-max-ziplist-size来限制,默认值为-2。

  • 如果值为正,则代表ZipList的允许的entry个数的最大值
  • 如果值为负,则代表ZipList的最大内存大小,分5种情况

首位压缩

除了控制ZipList的大小,QuickList还可以对节点的ZipList做压缩。通过配置项list-compress-depth来控制。因为链表一般都是从首尾访问较多,所以首尾是不压缩的。这个参数是控制首尾不压缩的节点个数:

  • 0:特殊值,代表不压缩
  • 1:标示QuickList的首尾各有1个节点不压缩,中间节点压缩
  • 2:标示QuickList的首尾各有2个节点不压缩,中间节点压缩
  • 以此类推

跳表(SkipList)

链表在查找元素的时候,因为需要逐一查找,所以查询效率非常低,时间复杂度是O(N),于是就出现了跳表。跳表是在链表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实现了一种「多层」的有序链表,这样的好处是能快读定位数据。

结构设计

zskiplist: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头尾节点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最大的索引层级,默认是1
int level;
} zskiplist;

zskiplistNode: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sds ele;// 节点存储的值
doble score;// 节点分数,排序、查找用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前一个节点指针
struct zskiplistLevel {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下一个节点指针
    unsigned long span; //索引跨度
} level[];// 多级索引数组
} zskiplistNode:

ZSet 对象要同时保存「元素」和「元素的权重」,对应到跳表节点结构里就是 sds 类型的 ele 变量和 double 类型的 score 变量。每个跳表节点都有一个后向指针(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指向前一个节点,目的是为了方便从跳表的尾节点开始访问节点,这样倒序查找时很方便。

跳表是一个带有层级关系的链表,而且每一层级可以包含多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通过指针连接起来,实现这一特性就是靠跳表节点结构体中的zskiplistLevel 结构体类型的 level 数组

level 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跳表的一层,也就是由 zskiplistLevel 结构体表示,比如 leve[0] 就表示第一层,leve[1] 就表示第二层。zskiplistLevel 结构体里定义了「指向下一个跳表节点的指针」和「跨度」,跨度用来记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跨度实际上是为了计算这个节点在跳表中的排位。具体怎么做的呢?因为跳表中的节点都是按序排列的,那么计算某个节点排位的时候,从头节点点到该结点的查询路径上,将沿途访问过的所有层的跨度累加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目标节点在跳表中的排位。

举个例子,查找图中节点 3 在跳表中的排位,从头节点开始查找节点 3,查找的过程只经过了一个层(L2),并且层的跨度是 3,所以节点 3 在跳表中的排位是 3。

查询过程

查找一个跳表节点的过程时,跳表会从头节点的最高层开始,逐一遍历每一层。在遍历某一层的跳表节点时,会用跳表节点中的 SDS 类型的元素和元素的权重来进行判断,共有两个判断条件:

  • 如果下一节点的权重「小于」要查找的权重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下一节点的权重「等于」要查找的权重时,并且下一节点的 SDS 类型数据「小于」要查找的数据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上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或者下一个节点为空时,跳到当前节点的下一层。

如果需要查找「元素:abcd,权重:4」的节点,查找过程如下:

  1. 先从头结点最高层开始,L2指向了「元素:abc,权重:3」节点,先查询该节点
  2. 由于该层下一节点为NULL,所以跳到下一层,也就是「元素:abc,权重:3」节点的level[1]
  3. level[1]层的下一节点是「元素:abcde,权重:4」,当前的权重等于查找的权重,但是当前的元素大于查询的元素(abcde > abcd),所以跳转到下一层,也就是「元素:abc,权重:3」节点的level[0]
  4. 查询到「元素:abcd,权重:4」,正是要查询的节点,直接返回。

插入过程

跳表的相邻两层的节点数量最理想的比例是 2:1,查找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logN)

具体的做法是,跳表在添加节点时候,会生成范围为[0-1]的一个随机数,如果这个随机数小于 0.25(相当于概率 25%),那么层数就增加 1 层,然后继续生成下一个随机数,直到随机数的结果大于 0.25 结束,最终确定该节点的层数

插入一个新节点到跳表中,通常会涉及以下步骤:

  1. 查找插入位置
    • 如果下一节点的权重「小于」要查找的权重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下一节点的权重「等于」要查找的权重时,并且下一节点的 SDS 类型数据「小于」要查找的数据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上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或者下一个节点为空时,跳到当前节点的下一层。
  2. 随机生成层数:在跳表中,新节点的层数是随机生成的。层数越高,新节点的概率越低。
  3. 插入新节点
    • 更新与新节点相关的前驱节点和后继节点的指针,以保持跳表的正确性。
    • 如果插入的层数比当前跳表的最大层数要高,那么需要更新跳表的头节点层数。

删除过程

  1. 查找删除位置
    • 如果下一节点的权重「小于」要查找的权重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下一节点的权重「等于」要查找的权重时,并且下一节点的 SDS 类型数据「小于」要查找的数据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上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或者下一个节点为空时,跳到当前节点的下一层。
  2. 删除新节点
    • 更新与原有节点相关的前驱节点和后继节点的指针,以保持跳表的正确性。
    • 如果删除后的层数比当前跳表的最大层数要低,那么需要更新跳表的头节点层数。

跳表与平衡树

  • 从内存占用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 2 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跳表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 1/(1-p),具体取决于参数 p 的大小。如果像 Redis里的实现一样,取 p=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 1.33 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跳表比平衡树操作要简单。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跳表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第 1 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跳表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listpack

listpack的目的是替代压缩列表,它的最大特点是 listpack 中每个节点不再包含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压缩列表每个节点正因为需要保存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字段,就会有连锁更新的隐患。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 encoding,定义该元素的编码类型,会对不同长度的整数和字符串进行编码
  • data,实际存放的数据:
  • len,encoding+data的总长度:

可以看到,listpack 只记录当前节点的长度,当我们向 listpack 加入一个新元素的时候,不会影响其他节点的长度字段的变化,从而避免了压缩列表的连锁更新问题。

数据类型

常见数据类型

Redis 中比较常见的数据类型有下面这些:

  • 5 种基础数据类型:String(字符串)、List(列表)、Hash(散列)、Set(集合)、Zset(有序集合)。
  • 3 种特殊数据类型:HyperLogLog(基数统计)、Bitmap (位图)、Geospatial (地理位置)。

RedisObject

Redis中的任意数据类型的键和值都会被封装为一个RedisObject,也叫做Redis对象。

Redis中会根据存储的数据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encoding的编码方式如下:

数据类型 对应编码方式
OBJ_STRING int、embstr、raw
OBJ_LIST LinkedList + ZipList(3.2以前)、QuickList(3.2以后)
OBJ_SET IntSet、HT
OBJ_ZSET ZipList、HT、SkipList
OBJ_HASH ZipList、HT

String

String 是最基本的key-value结构,key 是唯一标识,value 是具体的值。value不一定是字符串,也可以是数字(整数或浮点数),value 最多可以容纳的数据长度是 512M。

  • 其基本编码方式是RAW,基于简单动态字符串(SDS)实现,存储上限为512mb。
  • 如果存储的SDS长度小于44字节,则会采用EMBSTR编码,此时object head与SDS是一段连续空间。申请内存时只需要调用一次内存分配函数,效率更高。
  • 如果存储的字符串是整数值,并且大小在LONG_MAX范围内,则会采用INT编码,直接将数据保存在RedisObject的ptr指针位置(刚好8字节),不再需要SDS了。

List

List 结构类似一个双端链表,可以从首、尾操作列表中的元素。

  • 在3.2版本之前,Redis采用LinkedListZipList编码来实现List,当元素数量小于512并且元素大小小于64字节时采用ZipList编码,超过则采用LinkedList编码
  • 在3.2版本之后,Redis统一采用QuickList编码来实现List

Set

Set 类型是一个无序并唯一的键值集合,它的存储顺序不会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进行存储。

  • 当存储的所有数据都是整数,并且元素数量不超过set-max-intset-entries时,Set会采用IntSet编码,以节省内存。
  • 为了查询效率和唯一性,Set采用HT编码(Dict)。Dict中的key用来存储元素,value统一为null

ZSet

ZSet也就是SortedSet,其中每一个元素都需要指定一个score值和member值。ZSet底层数据结构必须满足键值存储键必须唯一可排序这几个需求,所以需要同时采用SkipListHT这两种编码。

  • SkipList:可以排序,并且可以同时存储score和ele值(member)
  • HT:可以键值存储,并且可以根据key找value

当元素数量不多时,HT和SkipList的优势不明显,而且更耗内存。因此ZSet还会采用ZipList编码来节省内存,不过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 元素数量小于zset_max_ziplist_entries(默认值128)
  • 每个元素都小于zset_max_ziplist_value(默认值64字节)

ZipList本身没有排序功能,而且没有键值对的概念,通过编码实现:

  • ZipList是连续内存,因此score和element是紧挨在一起的两个entry,element在前,score在后
  • score越小越接近队首,score越大越接近队尾,按照score值升序排列

Hash

Hash结构默认采用ZipList编码,用以节省内存。ZipList中相邻的两个entry分别保存field和value

当数据量较大时,Hash结构会转为HT编码,也就是Dict,触发条件有两个:

  • ZipList中的元素数量超过了hash-max-ziplist-entries(默认512)
  • ZipList中的任意entry大小超过了hash-max-ziplist-value(默认64字节)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