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Chassis 3最佳实践(二):韧性架构设计
韧性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的目的是解决软件系统复杂性带来的问题。简单描述为如下几个业务目标:
- 业务变化不需要改变架构。新增业务、修改业务或者删除业务,不需要调整架构。这样业务团队能够专注于业务开发和运营,降低技术难度,提升开发效率。同时满足业务创新对于试错的诉求,快速创建新的业务模块,快速丢弃被验证不合理的业务,降低创新成本,也不至于对稳定业务造成影响。
- 适应业务增长对于性能的要求。用户增长、营收增长、业务增长以及使用场景变化,不需要调整架构,能够快速适应。比如通过资源投入的线性增长,就能快速满足用户增长的需要,不需要修改架构和代码,这样业务团队可以聚焦于业务优化,从而以更加低的资源投入,满足更大的用户增长需求。
- 可持续演进的目标。架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持续演进的目标,能够阶段性适应业务的需要,并能够分阶段进行优化。架构设计目标应该尽可能兼顾遗留系统的演进,降低频繁推倒重来的风险,分阶段优化、验证和反馈,控制好投入的成本和产出的效益。
除了业务目标,架构设计还会关注其他的技术目标,比如安全、隐私、DFx等。架构设计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通常只能根据架构师的经验设计一个架构,并且回答这个架构是如何解决上述业务目标的,因此架构设计是从当前已有的方案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方案的过程,是一个证实和证伪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微服务架构就是当前最好的解决上述目标的一个选择。后面用“韧性架构”来表达上述设计目标,分析Fence项目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下如何满足“韧性架构”的设计要求。
开始之前,回顾下Fence项目的主要部件组成:
应对业务变化
业务变化主要指功能的增、删、改,在微服务架构下,表现为REST接口的调整、微服务的拆分。Fence项目通过引入微服务网关来屏蔽业务变化对最终用户的影响。
应用网关提供灵活的路由配置以及灰度发布能力,满足业务组件独立部署升级、拆分合并等持续业务变化对功能设计、持续部署带来的挑战。
servicecomb:
http:
dispatcher:
edge:
## 后端服务
url:
enabled: true
pattern: "/api/(.*)"
mappings:
resource-server:
prefixSegmentCount: 2
path: "/api/resource/.*"
microserviceName: resource-server
authentication-server:
prefixSegmentCount: 2
path: "/api/authentication/.*"
microserviceName: authentication-server
admin-service:
prefixSegmentCount: 2
path: "/api/admin/.*"
microserviceName: admin-service
## 前端服务
http:
enabled: true
pattern: "/ui/(.*)"
mappings:
admin-website:
prefixSegmentCount: 0
path: "/ui/admin/.*"
microserviceName: admin-website
适应业务增长
业务增长技术上表现为处理能力的增长。应用网关和微服务钧采用无状态设计,使得他们都可以通过增加实例来满足更大的业务处理需求,而不需要依赖于持续的硬件升级,可以用更廉价的硬件来处理更大的业务流量。网关的认证优先采用JWT Token机制,每次请求的认证都在一个实例上处理,避免依赖于数据库、Redis等中间件带来的锁竞争。
应用网关的多协议支持给性能调优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应用网关支持REST协议自动转换HIGHWAY协议,在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需要的时候,内部服务采用REST协议,以增加可靠性、满足兼容性、提升可维护性等需要。在特别需要高性能的情况下,可以将整个微服务,或者部分耗时的接口设置为HIGHWAY协议。
业务增长也会带来组织的调整,从而带来系统边界的变化。在系统边界,需要设计不同的认证鉴权机制和交互机制,还需要避免中间件管理规模变大,比如注册中心,造成全局性的故障。
持续演进目标
持续演进包括增加微服务、遗留系统、技术创新等几个场景。
在使用微服架构的时候,需要保证遗留系统资产能够被继承,避免重复造轮子,但也需要避免遗留系统重构、甚至重写带来的工作负荷。
技术创新需要在现有技术之上,引入新的技术,比如新的语言、新的框架,需要确保这些系统之间能够更好的协作。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