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例详解--思维、哈希表、数组
哈希表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常用于提高数据查找、插入和删除的效率。它结合了数组和哈希函数的特点,以实现快速的数据存取。哈希表是一个功能强大且灵活的数据结构,适用于需要快速查找、插入和删除的场景。了解其基本原理、操作和优缺点,能够帮助你在适合的场景中应用哈希表,提高程序的性能。下面是对哈希表的详细介绍:
哈希表的基本概念
-
哈希函数:
- 哈希表的核心是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它将输入的键(key)映射到哈希表中一个特定的位置(即数组的索引)。
- 理想的哈希函数能够将不同的键均匀地分布到数组中,以减少冲突(即不同的键产生相同的哈希值)。
-
数组:
- 哈希表通常使用数组作为底层存储结构,因为数组可以在常数时间内访问特定索引的元素。
- 数组的大小通常是一个质数,以减少碰撞,并提高哈希表的空间利用效率。
-
冲突处理:
- 链表法:在哈希表的每个槽中使用一个链表来存储所有哈希值相同的元素。
- 开放地址法:在哈希表中查找下一个空槽以存储冲突的元素,常见的探查方式有线性探查、二次探查和双重哈希。
哈希表的操作
-
插入:
- 使用哈希函数计算键的哈希值,确定在数组中的位置。如果该位置已经被占用,与碰撞处理策略配合,将新元素插入到合适的位置。
-
查找:
- 根据键计算哈希值,查找对应位置的数据。如果发生碰撞,根据设置的处理策略依次查找。
-
删除:
- 先查找元素,找到后根据具体的冲突处理策略删除元素,并可能需要调整其他元素的位置。
哈希表的优缺点
优点:
- 时间复杂度:平均情况下,插入、查找和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 适合频繁的查找和插入操作。
缺点:
- 最坏情况下(如大量冲突发生),时间复杂度可能退化为 O(n)。
- 需要合理设计哈希函数与冲突处理策略,以提高效率和减少冲突。
- 当数据量超出哈希表容量时,需要扩展数组,这可能导致性能下降。
那么,话不多说,我们直接看题:
题目一:
2869.收集元素的最少操作次数【简单】
题目:
给你一个正整数数组 nums
和一个整数 k
。
一次操作中,你可以将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删除,将该元素添加到一个集合中。
请你返回收集元素 1, 2, ..., k
需要的 最少操作次数 。
示例 1:
输入:nums = [3,1,5,4,2], k = 2
输出:4
解释:4 次操作后,集合中的元素依次添加了 2 ,4 ,5 和 1 。此时集合中包含元素 1 和 2 ,所以答案为 4 。
示例 2:
输入:nums = [3,1,5,4,2], k = 5
输出:5
解释:5 次操作后,集合中的元素依次添加了 2 ,4 ,5 ,1 和 3 。此时集合中包含元素 1 到 5 ,所以答案为 5 。
示例 3:
输入:nums = [3,2,5,3,1], k = 3
输出:4
解释:4 次操作后,集合中的元素依次添加了 1 ,3 ,5 和 2 。此时集合中包含元素 1 到 3 ,所以答案为 4 。
提示:
1 <= nums.length <= 50
1 <= nums[i] <= nums.length
1 <= k <= nums.length
- 输入保证你可以收集到元素
1, 2, ..., k
。
分析问题:
这个题的数据量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可以使用pop函数以及index函数求解,并不会造成超时。分析问题,问题要求我们从后往前遍历,寻找最少操作次数,如果不熟练从后往前的话,我们可以在最开始就把nums数组给翻过来,这样我们从前找。
定义一个列表ls,里面放1~k这几个正整数,然后从前开始遍历,这里我们不知道会遍历多少次,所以使用while循环,当ls为空的时候退出循环。定义一个指针re代表nums数组的下标,k代表操作次数。遍历过程中遇到存在ls里面的元素则ls.pop该元素,re,k都加等于1。最后返回结果k即可。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def minOperations(self, nums: List[int], k: int) -> int:
nums=nums[::-1]
la=[x for x in range(1,k+1)]
re,k=0,0
while la:
if nums[re] in la:
la.pop(la.index(nums[re]))
k+=1
re+=1
return k
题目二:
3194.最小元素和最大元素的最小平均值【简单】
题目:
你有一个初始为空的浮点数数组 averages
。另给你一个包含 n
个整数的数组 nums
,其中 n
为偶数。
你需要重复以下步骤 n / 2
次:
- 从
nums
中移除 最小 的元素minElement
和 最大 的元素maxElement
。 - 将
(minElement + maxElement) / 2
加入到averages
中。
返回 averages
中的 最小 元素。
示例 1:
输入: nums = [7,8,3,4,15,13,4,1]
输出: 5.5
解释:
示例 2:
输入: nums = [1,9,8,3,10,5]
输出: 5.5
解释:
示例 3:
输入: nums = [1,2,3,7,8,9]
输出: 5.0
解释:
提示:
2 <= n == nums.length <= 50
n
为偶数。1 <= nums[i] <= 50
分析问题:
这道题也不难,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四步:
-
初始化:
- 初始化结果变量
re
为 0,用于遍历列表。 - 初始化最小平均值变量
a_min
为一个较大值(100),用于后续比较更新。 - 计算列表长度并保存到变量
n
。
- 初始化结果变量
-
排序列表:对输入的
nums
列表进行排序,这样在后续计算平均值时,可以方便地从两端选取元素。 -
循环计算与比较:
- 通过一个循环,每次从已排序的列表两端选取元素,计算它们的平均值
key
。 - 将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key
与当前的最小平均值a_min
进行比较,如果key
更小,则更新a_min
。 - 然后移动起始和结束索引,继续下一轮的计算和比较。
- 通过一个循环,每次从已排序的列表两端选取元素,计算它们的平均值
-
返回结果:循环结束后,返回最终得到的最小平均值
a_min
。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遍历列表两端元素的组合,计算平均值并找到其中的最小值。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def minimumAverage(self, nums: List[int]) -> float:
re,a_min,n=0,100,len(nums)-1
nums.sort()
while re<=n:
key=(nums[re]+nums[n])/2
a_min=min(a_min,key)
re+=1
n-=1
return a_min
总结:
考点:
- 列表的操作,包括反转列表、元素的访问和修改。
- 集合或列表的包含关系判断和元素删除操作。
- 循环结构的使用,通过条件判断控制循环的执行。
收获:
- 学会如何通过切片操作
[::-1]
快速反转列表。 - 掌握一种通过循环和条件判断来处理列表中元素匹配和删除的方法。
- 理解如何在循环中动态地根据条件更新相关变量,以达到求解问题的目的。
- 提高对逻辑判断和控制流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点亮星火,眺望未来。”——《星火集》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