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TCP的可靠性传输机制和常见配置讲解
1.TCP的可靠性传输机制
TCP的可靠性传输机制
- ACK机制
- 接收方收到TCP 数据包,要响应一个确认消息 acknowledgement,简称 ACK。
- ACK有两个信息:期待要收到下一个数据包的编号和 当前接收方的接收窗口的剩余容量。
- ACK机制
流量控制
- TCP连接的双方都有固定大小的buffer缓冲空间,接收端只允许发送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能接纳的数据。
- 当接收方处理不过来发送方的数据,会提示发送方降低发送的速率,防止包丢失。
- 流量控制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过快,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 利用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机制,在TCP连接上实现对发送方的流量控制。
- TCP协议有个叫win,即16位的窗口大小。
- 接受方每次收到数据包,在发送确认报文的时候也会告诉发送方,自己的缓存区还有多少空余空间。
- 缓存区的空余空间,称为接收窗口大小。
拥塞控制(通过发送方来控制流量的一种方式,对整个网络 全局性考虑)
- 是一种自适应算法,利用多种机制,根据网络的状况自动调整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以避免网络拥塞
- 慢启动
- 发送端会以一个较小的窗口值开始发送,每收到一个ACK消息后,窗口值就会翻倍增加,直到窗口值达到最大值
- 如果不丢包,就加快发送速度;如果丢包,则降低发送速度
- 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增加发送端的发送速率,避免突然发送大量数据造成网络拥塞。
- 快速重传
- 当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报文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收到ACK确认消息时,发送端就会认为该数据报文丢失
- 它会立即重发该数据报文,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 拥塞避免
- 当收到三个重复的ACK消息时,发送端会认为网络出现拥塞,它会减少发送速率
- 降低发送端的数据量,从而减少网络的拥塞情况
重传机制
超时重传 Retransmission Timeout(时间驱动)
- 发送一个数据包后就开启计时器,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得到发送的数据报的 ACK 报文,就重发数据,直到发送成功
- 配置超时重传时间就是 RTO,一般大于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间)**就行
- 缺点
- 报文丢失会等待一定的超时时候才重传,增加端到端的时延
快速重传 Fast Retransmit (数据驱动)
- TCP 协议给每个包编号seq(sequence number),第1个包的编号是一个随机数
- 接收方收到多个包后,方便组装还原,如果发生丢包,可以知道丢失的是哪一个包
- 例子
- 接收方收到了6号包,没有收到14号包,ACK 就会记录,期待收到14号包
- 过了一段时间14号包还是没收到,但是收到24号包,ACK 里面的编号不会变化,总是响应期待14号包
- 如果发送方收到三个连续的重复 ACK 或者 超时还没有收到任何 ACK,会确认14号包丢包,再次重发这个包。
- 重传成功后,接收方会返回正常最新的ACK
- 缺点
- 快速重传 解决了超时时间的问题,但存在重传的时候,是重传之前的⼀个,还是重传所有的问题
- 根据不同的实现,两种重传都可能,也有更多机制SACK和D-SACK
2.TCP的传输优化机制 Nagle算法和延迟确认
Nagle 算法
是TCP协议的一种流量控制算法,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网络中的小数据包的数量,提高网络的效率
TCP/IP协议中,无论发送多少数据都要在数据前面加上协议头,对方接收到数据也需要发送ACK表示确认
为了提高利用网络带宽,TCP希望尽可能的发送足够大的数据,诞生了Nagle算法
- 任意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未被确认的小段。
- “小段” 指的是小于MSS尺寸的数据块
- “未被确认”,是指一个数据块发送出去后,没有收到对方发送的ACK确认。
TCP协议默认开启了Nagle算法,默认TCP_NODELAY选项为false
做法
- 一个 TCP 连接上最多只能有一个未被ACK确认的数据包,在收到确认信息之前,不再发送后续数据包
- 在上一个数据包未到达目的地前,即未收到 ack 前,将多个数据包组合成一个数据包发送
- 当上一个小分组的 ack 收到后,TCP 就将收集的小分组合并成一个大分组发送出去,以减少小包的发送数量
- 上面条件都没满足,发生了超时(一般为200ms),也会立即发送
禁用Nagle算法
默认开启的,比较适用于发送方发送大批量的小数据,并且接收方作出及时回应的场合,降低包的传输个数
如果业务是实时的发送数据并需要及时获取响应,则不适合开启Nagle算法
延迟要求比较严格的地方,网络比较通畅 或 内部网的情况下,应该关闭nagle算法
游戏类服务器开发也会禁用Nagle
linux提供了TCP_NODELAY的选项来禁用Nagle算法
- 禁止Nagle算法,每一次send 都会组一个包进行发送,hello被分成5个小包分别发送
- 不用等待ACK,可以连续发送数据包
netty框架里面
.childOption(ChannelOption.TCP_NODELAY, true)
禁用
延迟确认
- TCP报文中假如没携带数据,只是发ACK, 但有 40 个字节的 IP 头 和 TCP 头,⽹络效率也是很低的,就产⽣出 TCP 延迟确认
- 做法
- 当 TCP 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不会立即发出确认,而是等待一段时间 ,Linux默认延时时间为 40ms
-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有响应数据要发送时,ACK会随着响应数据⼀起发送给对⽅;如果期间没数据发送则40ms后才ACK
- TCP 就将这两个数据包一起确认,从而减少了确认报文的数量
- 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中的报文交换,从而提高网络效率
注意
- Nagle 算法和延迟确认不能一起使用
- Nagle 算法 是用于延迟发送数据包,延迟确认 是用于 延迟接收数据包
- 两个凑在一起就会造成更大的延迟,会产生性能问题
3.Linux服务器常见网络内核参数配置
查看内核参数
执行
sysctl -a
命令,查看当前系统中生效的所有参数sysctl -a 显示参数特别多,常规加 grep 过滤下 sysctl -a | grep net.ipv4.tcp
两种修改Linux实例内核参数
方法一:通过/proc/sys/目录查看和修改内核参数
- /proc/sys/目录是Linux内核在启动后生成的伪目录,
- 目录下的net文件夹中存放了当前系统中开启的所有内核参数,目录树结构与参数的完整名称相关
- 比如
net.ipv4.tcp_tw_recycle
,它对应的文件是/proc/sys/net/ipv4/tcp_tw_recycle
文件,文件的内容就是参数值- 查看内核参数
net.ipv4.tcp_tw_recycle
的值,命令cat /proc/sys/net/ipv4/tcp_tw_recycle
- 修改内核参数
net.ipv4.tcp_tw_recycle
的值,命令echo "0" > /proc/sys/net/ipv4/tcp_tw_recycle
- 查看内核参数
方法二:通过sysctl.conf文件查看和修改内核参数
- 修改
/etc/sysctl.conf
文件中的参数:vim /etc/sysctl.conf
- 执行命令使配置生效.
/sbin/sysctl -p
- 修改
Linux文件句柄数限制优化
- 啥是Linux文件句柄
* 在linux系统设计里面遵循一切都是文件的原则,即磁盘文件、目录、网络套接字、磁盘、管道等
* 所有这些都是文件,进行打开的时候会返回一个fd,即是文件句柄
* 如果频繁的打开文件,或者打开网络套接字而忘记释放就会有句柄泄露的现象
* 在linux系统中对进程可以调用的文件句柄数进行了限制,在默认情况下每个进程可以调用的最大句柄数是1024个
*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制进程将无法获取新的句柄,而从导致不能打开新的文件或者网络套接字,对于线上服务器即会出现服务被拒绝的情况。
* 遇到文件句柄达到上限时,会碰到`Too many open files`或者 `Socket/File: Can’t open so many files`等错误
修改方式
局部文件句柄数(单个进程最大打开文件数)
ulimit -n
一个进程最大打开的文件数 fd, 不同系统有不同的默认值编辑
vim /etc/security/limits.conf
文件末尾增加hard nofile 100000
soft nofile 100000
其中
*
代表所有用户,100000代表修改的值,修改以后需要重新登录才能生效
全局文件句柄数(所有进程所能够创建的文件句柄数)
- 查看全局文件句柄数:cat /proc/sys/fs/file-max
- 编辑
/etc/sysctl.conf
,在文件末尾加上:fs.file-max=10000000000
- 使配置文件生效:sysctl -p
注意
- 一般修改进程级的最大打开文件句柄数即可(很多系统默认1024,有点小)
- 一般不需要调整系统级的最大数,局部文件句柄数一定不要超过全局文件句柄数
- Linux常见的网络内核参数说明(backlog的中文意思理解为存储)
描述 | |
---|---|
net.core.rmem_default | 默认的TCP数据接收窗口大小(字节)。 |
net.core.rmem_max | 最大的TCP数据接收窗口(字节)。 |
net.core.wmem_default | 默认的TCP数据发送窗口大小(字节)。 |
net.core.wmem_max | 最大的TCP数据发送窗口(字节)。 |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当内核处理速度比网卡接收速度慢时,这部分多出来的包就会被保存在网卡的接收队列上,而该参数说明了这个队列的数量上限。 在每个网络接口接收数据包的速率比内核处理这些包的速率快时,允许送到队列的数据包的最大数目。 |
net.core.somaxconn | 该参数定义了系统中每一个端口最大的监听队列的长度,是个全局参数。 该参数和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有关联,后者指的是还在三次握手的半连接的上限,该参数指的是处于ESTABLISHED的数量上限。当backlog 大于net.core.somaxconn 时,以net.core.somaxconn 参数为准。 |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TCP发送keepalive探测消息的间隔时间(秒),用于确认TCP连接是否有效。 |
net.ipv4.tcp_syncookies | 默认值0表示关闭。 当该参数被设置为1,且SYN_RECV 队列满了之后,内核会对SYN包的回复做一定的修改,即在响应的SYN+ACK包中,初始的序列号是由源IP+Port、目的IP+Port及时间这五个参数共同计算出一个值组成精心组装的TCP包。由于ACK包中确认的序列号并不是之前计算出的值,恶意攻击者无法响应或误判,而请求者会根据收到的SYN+ACK包做正确的响应。 启用net.ipv4.tcp_syncookies 后,会忽略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
net.ipv4.tcp_tw_reuse | 表示是否允许将处于TIME-WAIT状态的Socket(TIME-WAIT的端口)用于新的TCP连接。 |
net.ipv4.tcp_tw_recycle | 能够更快地回收TIME-WAIT套接字。 |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对于本端断开的Socket连接,TCP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秒)。对方可能会断开连接或一直不结束连接或不可预料的进程死亡。 |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表示TCP/UDP协议允许使用的本地端口号。 |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该参数决定了系统中处于SYN_RECV 状态的TCP连接数量。SYN_RECV 状态指的是当系统收到SYN后,作为SYN+ACK响应后等待对方回复三次握手阶段中的最后一个ACK的阶段。对于还未获得对方确认的连接请求,可保存在队列中的最大数目。如果服务器经常出现过载,可以尝试增加这个数字。默认值大小会受实例内存的影响,默认值最大为2048。 |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该参数设置系统的TIME_WAIT的数量,如果超过默认值则会被立即清除 tcp_max_tw_buckets默认值大小会受实例内存的影响,最大值为262144。 |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 指明了处于SYN_RECV状态时重传SYN+ACK包的次数。 |
net.ipv4.tcp_abort_on_overflow | 设置该参数为1时,当系统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大量的请求,而相关的应用程序未能处理时,就会发送Reset包直接终止这些链接。建议通过优化应用程序的效率来提高处理能力,而不是简单地Reset。默认值为0。 |
4. Linux服务器生产环境常见问题
(1)生产环境Linux服务问题一
现象
- 业务突然访问不了,诊断出是网络方向的问题
- Linux实例的
/var/log/messages
日志信息全是类似“kernel: TCP: time wait bucket table overflow
”的报错信息 - 提示“
time wait bucket table
”溢出
原因分析
- 参数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可以调整内核中管理TIME_WAIT状态的数量 - 当实例中处于TIME_WAIT状态,需要转换为TIME_WAIT状态的连接数之和超过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参数值 - messages日志中将报“
time wait bucket table
” 错误,同时内核关闭超出参数值的部分TCP连接 -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高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参数,同时从业务层面去改进TCP连接。
- 参数
解决方案
- 统计TCP连接数
netstat -atnp |grep tcp |wc -l
,如果确认连接使用很高,容易超出限制 vim /etc/sysctl.conf
, 增加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参数值的大小- 执行
sysctl -p
命令,使配置立刻生效
- 统计TCP连接数
(2)生产环境Linux服务问题二
- 现象
- 业务突然访问不了,诊断出是网络方向的问题
- Linux实例中FIN_WAIT2状态的TCP链接过多
- 原因分析
- 在HTTP服务中,Server由于某种原因会主动关闭连接,作为主动关闭连接的Server就会进入FIN_WAIT2状态。
- 如果Client不关闭,FIN_WAIT2状态将保持到系统重启,越来越多的FIN_WAIT2状态会致使内核Crash。
- 建议调小
net.ipv4.tcp_fin_timeout
参数的值,加快系统关闭处于FIN_WAIT2
状态的TCP连接 - TCP连接处于
FIN_WAIT2
状态,下一步会进入TIME_WAIT
状态
- 解决方案
- 统计 TCP处于连接的数量
netstat -atn|grep FIN_WAIT2|wc -l
- 执行
vim /etc/sysctl.conf
命令,调整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 阿里云ECS默认是60秒,查看
sysctl -a | grep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阿里云ECS默认是60秒,查看
- 执行
sysctl -p
命令,使配置立刻生效
- 统计 TCP处于连接的数量
(3)生产环境Linux服务问题三
- 现象
- 业务突然访问不了,诊断出是网络方向的问题
- Linux实例中出现大量CLOSE_WAIT状态的TCP连接
- 原因分析
- 根据机器的业务量判断CLOSE_WAIT数量是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 TCP连接断开时需要进行四次挥手,TCP连接的两端都可以发起关闭连接的请求
- 如果对端发起了关闭连接,但本地没有关闭连接,那么该连接就会处于CLOSE_WAIT状态
- 虽然该连接已经处于半开状态,但是已经无法和对端通信,需要及时的释放该连接
- 建议从业务层面及时判断某个连接是否已经被对端关闭,即在程序逻辑中对连接及时关闭,并进行检查
- 解决方案
- 编程语言中对应的读、写函数一般包含了检测CLOSE_WAIT状态的TCP连接功能,
- 查看处于CLOSE_WAIT状态的连接数
netstat -atnp|grep CLOSE_WAIT|wc -l
- 比如是java业务,检查相关IO操作是否有正常关闭
- 通过
read
方法来判断I/O ,当read方法返回-1
时,则表示已经到达末尾 - 通过
close
方法关闭该连接
- 通过
(4)生产环境Linux服务器问题四
现象
- 业务突然访问不了,诊断出是网络方向的问题
- 存在大量处于TIME_WAIT状态的连接
原因分析
- 主动发起关闭的一端,在发送最后一个ACK之后会进入time_wait的状态
- 该发送方会保持2MSL时间之后才会回到初始状态,MSL值是数据包在网络中的最大生存时间
- 处于这个状态的TCP连接在2MSL等待期间,定义这个连接的四元组 客户端IP和端口,服务端IP和端口号 不能被使用
解决方案
- 查看处于TIME_WAIT状态的连接数
netstat -atnp|grep TIME_WAIT|wc -l
- 执行
vim /etc/sysctl.conf
命令,调整参数
- 查看处于TIME_WAIT状态的连接数
#开启SYN的cookies,当出现SYN等待队列溢出时,启用cookies进行处理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允许将TIME-WAIT的socket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
net.ipv4.tcp_tw_reuse = 1
#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的sockets快速回收功能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如果socket由服务端要求关闭,则该参数决定了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 执行
sysctl -p
命令,使配置立刻生效
启用cookies进行处理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允许将TIME-WAIT的socket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
net.ipv4.tcp_tw_reuse = 1
#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的sockets快速回收功能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如果socket由服务端要求关闭,则该参数决定了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 执行`sysctl -p`命令,使配置立刻生效
* 除了的减少TIME_WAIT状态的连接,也可以通过扩大端口范围和对TIME_WAIT的bucket进行扩容等手段优化系统性能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