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武汉CLOUD
实时感知车流量,自动优化红绿灯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实时监测管路状况,第一时间发现故障;不用上门抄表,直接用手机交燃气费;注册公司不用去现场,可以在政务服务平台上“一网通办”……当前,智慧城市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数据跑”替代“群众跑”,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技术能带来哪些助力?如何更好地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和优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近日,在《人民会客厅·2023两会时刻》访谈栏目中,两会代表委员和来自政府部门及业界的专家围绕“城市‘智’理的武汉模式”展开讨论。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逐步迈进数字化新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掀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更为精准更加智能的工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指出,数字化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连玉明表示,当前,数字化改革正在成为数字政府建设最大的驱动力,有利于打破地域、行业的行政壁垒,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加速器,有利于推动资源要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数字化社会正在成为缩小数字鸿沟最有效的方式,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推动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科学治理,数据先行。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被不少人视作“新黄金”。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执行院长、教授吕本富表示,今年的全国两会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标志着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高水平状态。”
数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群众对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
“智慧城市,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化’:城市建设智能化、城市治理网络化、城市消费数据化。”谈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连玉明说,我们每个人正在处于实体城市和虚拟城市多个场景之中,数字孪生正在成为城市新的发展趋势;物联网无处不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移动终端,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
智慧城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吕本富看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中,需要有统一的管理结构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打破数据孤岛,充分挖掘数据中所含的信息、知识,以及预测性的规律等,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能。
他解释说,过去的智慧城市管理部门很多,每一个部门都有各自的数据积累,若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把这些数据集成起来,就无法从中提炼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实现精准管理。
当然,数据“大集中”也意味着风险“大集中”。对此,连玉明表示,守住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底线,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中之重。除硬件基础设施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软件基础设施做好防攻击、防窃取、防泄露、防篡改、防非法传输以外,对于平台性的基础设施,还应做好相应的风险管控。
城市“智”理的武汉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武汉成为先行者之一。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薛童介绍,近年来,武汉市建设了集政务云、信创云、企业云于一体的“武汉云”,目前已有400多个政务系统上云运行。当前,“武汉云”已经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云课堂、智能就医、电子社保卡等。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刘少华认为,“武汉云”的建设很有特色。首先,作为全国第一朵“城市云”,“武汉云”的建设体现了华为“一城一云”的建设理念:即基于一个行政地级市构建统一的云平台,把包括政务在内的相关大数据打通,达到至简的效果。
其次,富有特色的“313”架构实现产数融合创新。“313”即政务域、信创域、产业域三个资源池,全市统一的云运营管理平台,以及信息安全、标准规范、运营运维三大服务保障体系。
此外,构建“1+4”新生态架构,即1个生态平台(武汉云应用商店)和4个能力体系,包括技术赋能体系、人才使能体系、创新孵化体系、产业聚合体系,为全国城市云的应用生态建设提供了经验示范。
202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打造宜居、韧性的智慧城市”,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未来。薛童介绍,武汉将出台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投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动数字化治理场景的实战应用。同时还将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更多数据赋能的微应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掌上办”和“自助办”水平。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