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应用建设之道:高代码+低代码开发
数字化领域从来不缺新概念,前两年市场大谈云原生、技术中台、业务中台等概念,企业更多聚焦在业务与IT架构的升级。而这两年,随着低代码、生成式AI的盛行,大家则开始挖掘数字化应用的低成本建设模式。
站在企业数字化落地的角度来看,从一些长尾的宜搭应用,到后台的管理系统,再到一些复杂的业务系统都开始使用低代码,低代码显著的降低了部分应用研发的门槛。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应用一直拒绝低代码,分析原因主要是组件复杂、页面逻辑多、定制化强等等。但在降本提效、分层用工、对外服务的大趋势下,一些通用的能力如框架、布局、页面集成、配置化、扩展开发使用低代码的效率会有显著的提升。
混合研发指在同一个项目中应用多种开发方式。对于低代码开发来说,即开发者使用可视化的方式构建大部分功能,剩下的功能则采用编码的方式开发。
这样无论是低代码开发,还是专业代码开发,虽然所使用的开发工具可能不同,低代码开发使用可视化的模式设计工具,专业代码开发使用专业的IDE编程工具。但是都是同一个应用工程,生成的是统一的专业框架和专业代码。
而在使用专业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开发团队中,非技术开发人员和专业程序员可以基于统一的开发环境和工具进行紧密的分工协作。低代码让非技术开发人员无需编写代码,就可以快速轻松地创建应用。而专业开发人员也能通过低代码实现软件交付周期的绝大多数环节的自动化。通过预先建立的持续集成和交付以及一键式环境,开发人员可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供真实的业务价值上。
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个开发团队中,非技术开发人员和专业程序员的交付物是统一的,有统一的版本管理和分支管理。同时,借助专业的DevOps工具,应用统一构建、测试、调试、发布、部署、运行。
而最终产生的应用,虽然是低代码结合专业代码开发的,但是由于低代码模型会编译输出专业代码,所以最终交付的应用本质上就是专业代码编译构建出来的专业应用。高代码和低代码最终共同形成了完整应用,应用一部分靠高代码实现复杂逻辑和计算,另一部分则靠低代码实现快速业务。企业通过高低开融合的体验,推进了低成本应用的建设,更进一步的降本增效,并加快行业应用和数字化的落地。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