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之沟通篇

举报
西魏陶渊明 发表于 2022/09/25 01:08:47 2022/09/25
【摘要】 无论作为程序员还是技术leader,沟通,在我们的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是会沟通之道的却不是太多,不信你往下看。为了增加代入感,全文都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因为有些案例出自朋友身上。 我把他们分为三大类别: # 一、向上沟通 # 1.1 雷区一: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在我还是个刚刚转岗的 ...

无论作为程序员还是技术leader,沟通,在我们的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是会沟通之道的却不是太多,不信你往下看。为了增加代入感,全文都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因为有些案例出自朋友身上。

我把他们分为三大类别:

# 一、向上沟通

# 1.1 雷区一: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在我还是个刚刚转岗的 PM 小菜鸟时,我负责管理一个项目,代号叫“KK”,这个项目是为公司的战略项目提供底层支撑的。在跟进这个项目的前几个月里,我跟技术负责人阿仑配合得还算默契。但是,我发现他有个特点,就是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距离里程碑发布只剩一周了,但在测试时,我们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的 Bug。以目前的进度和剩余 Bug 的潜在影响来看,按原计划上线,质量风险很高。这天,开站会时,我请团队中的每个人,在白板上画出自己的发布信心指数。总体来看,情况非常不乐观。

我跟阿仑一起做好当天的安排之后,特意提醒他:“现在的情况不是很好,我们最好跟方雷提前报备一下。”我说的方雷,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也是阿仑的上级。阿仑没有应声,转而找旁边的开发,开始讨论别的问题了。我心里很着急,但也只好作罢。实际上,我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方雷曾经在很多个场合强调过,KK 是今年的重点,稳定性更是重中之重。最近几次线上出问题,我们团队没少挨骂。这次的上线风险这么高,要不要及时告诉方雷呢? 我在方雷的办公室门前,绕了两个弯,各种纠结顾虑,再一想到方雷那严厉的神情,就打起了退堂鼓。最终,我什么都没说,就离开了。新版本最后还是如期上线了,但我却并没有因此感到轻松。且不说遗留 Bug 的潜在风险,由于时间紧张,我们连线上监控都没做到位,也没时间充分考虑应急预案和演练。

正当团队全力补漏的时候,线上还是出事了:底层依赖的第三方服务报错,导致很多线上用户请求失败。大晚上接到客户侧的紧急电话,我们才知道出了事。第二天,方雷在邮件里,劈头盖脸就责骂了我们一顿:“之前我一再强调监控,结果已经预见到的问题,你们都没有做应对,这是非常严重的人为事故!”

看到这里,你觉得我冤不冤呢?其实,我明明知道这样上线会有很大问题,也明白现阶段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甚至还在心中打了无数的底稿,可以说服方雷调整上线计划。可是,当我站在方雷的办公室门口时,却死活迈不出自己心里的那道坎,这个“坎”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层级差在无形之中给我带来的心理压力,包括方雷平日里强硬的作风,都让我有点怵,不自觉就想躲开。

其次,都快上线了,项目还有这么多问题,作为项目经理,我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另外,因为阿仑不想去汇报,如果我汇报了,我会觉得像打小报告,不仗义。实际上,做好一次紧急问题的汇报沟通,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迈过自己内心的那道坎,主动大胆的发起沟通,是做好向上沟通的第一步。事实上,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确,这类严重影响稳定性的问题,已经不属于可以自己扛的级别了,必须要让上级知晓的。

明确了这一点,处理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跟阿仑深入探讨下项目的处境,尝试说服他一起去找方雷。即便他不去,我也可以跟他说明自己的判断和接下来的行动,因为客观暴露风险,合理应对,这本身就是项目经理的职责所在。当然,我也可以尝试用邮件的形式,发一封项目风险告警,客观描述现在的风险和影响,提醒方雷特别关注,等等。

这里的关键是,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我们必须时刻从大局出发,让这些项目关键信息,及时有效地流动,保障及时有效的决策。当真正重要、紧急的事情发生时,直接打电话或走过去敲门,确保第一时间沟通,才是更合适的做法。记住,你不需要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 1.2 雷区二:只知道吐槽,不知道争取

在 KK 项目组,连续加班是常有的事,半夜 2 点爬起来升级,也是家常便饭。即便我们的工作强度已经这么高了,线上仍然问题不断,项目组从上到下都压力很大。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团队成员彼此之间就好比“难兄难弟”,私底下经常一起吃饭。当然,少不了的,就是一起“吐槽”。

某个周末,又是一次通宵上线,我们忙到凌晨 4 点多钟,结果更新之后,出现了个突发情况,按照流程果断回退了。第二天,在定位解决问题后,又重新来过。在连续了两个通宵之后,项目得以成功上线,但团队却撑不住了。在看不到尽头的艰苦境况中,吐槽似乎成了最有效的排解压力的方式。比如,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吐槽:“出了问题挨骂”“没出问题是应该的”…… 刚开始,我也会跟着吐槽几句,因为我也一样,拼死拼活却得不到认可。可是,除了私下吐吐苦水,又能做什么呢?你看,这就是我踩过的第二个“坑”。当团队和管理层之间关系紧张时,很多项目经理会特别容易掉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帮团队解决问题,脏活累活都自己来。这样的“老好人”,在团队中会有很好的人缘,但是,跟着大家一起吐槽,似乎并不能带给团队真正的帮助。特别是当你同时受到高层压力的驱使,被迫去快速拿结果时,就很容易演变成“夹心饼”,吃苦受累,最后反而落得两头埋怨。

那么,破局的点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把“夹心饼”变成“连接器”,成为高层干系人与团队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事实上,经过层层汇报,高层干系人能够得到的一线团队的信息,相当有限。很多自上而下的决策,如果不能根据一线反馈,及时调整的话,就很容易走形,偏离本意。作为项目经理,当需要高层重视和支持的事件发生时,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引发高层关注,把团队最一手的相关动态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争取高层必要的支持,而不是跟着团队一起吐槽。

所以,这一次,我立刻想到了方雷!我应该让他听到团队的声音,让他意识到,长期这样下去的严重影响。而且,他才是解开这个困境的最合适的人。事实表明,方雷的介入,大大提升了团队士气。

# 1.3 雷区三:抓不住重点,给不出方案

某次会议散会之后,我叫住了他。我说:“我们团队最近加班很严重,已经连轴工作好几天了,这样下去,恐怕会……”我的话还没说完,方雷就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说:“现在这些年轻人,加几天班,就叫苦叫累的,想当年,我加班可多了去了……(此处省略一万字)”

你看,在得到方雷的支持之前,我又踩了一个“坑”,也就是我想说的第 3 个误区:抓不住重点,给不出方案。“团队现在加班很严重”“团队任务不及时更新”“某某工作不主动、总是迟到”……如果你只是这样反映问题,只是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的话,你的意见不仅不会得到重视,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

高层干系人的时间往往很宝贵,所以,在沟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你要反映的问题,与高层干系人的核心关注点是否相匹配,这是能否引起其关注并进一步行动的关键所在。在向高层干系人提问题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明确的“点”,让他知道,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实际上,抓住了对方真正的核心关注点,你才能在后续的沟通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效管理。

虽然我很了解方雷的脾气,但还是被刚刚这架势吓住了。还好,我提前就有所准备了。于是,我打开电脑,把准备好的数据摆在方雷面前,说:“你知道,我们的线上质量是容不得半点闪失的。这是我们团队前两个月的连续加班记录。“有人曾经做过统计,连续加班三周,人的身体、心理、情绪都会降到谷底。现在团队已经连续加班和通宵两个月了。再加上每次上线的心理压力,这样下去,恐怕会很容易犯错。昨天这次上线,团队吸取了教训,最终还是很平稳的,也算是这么长时间以来一次小小的胜利了!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简单庆祝下,帮大家先从心理上减减压,鼓舞下士气,也好有一个新的开始?”

我一口气说完了事先准备好的“台词”,方雷先是有些吃惊,但他很快认可了我的判断。他说:“确实,我们得想办法鼓励下大家,而且一定要及时!”我灵机一动,接着说:“嗯!我看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我们正打算下午开复盘会,我这就去准备些零食饮料,可以的话,请你到场跟大家讲两句话吧!”在复盘会上,方雷显然事先认真准备过。他从这个项目对大部门的重要性,讲到对大家的辛苦付出的感谢,再到绩效及奖励措施上的承诺。看得出来,他不太习惯公开说这么多鼓励的话,气氛稍有些诡异。

# 二、跨部门沟通

其实,人类社会的很多冲突,都始于“边界”二字。比如,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边界,所以就有了“部门墙”。别看只是跨了个部门,各项沟通的复杂度就会直线上升。

为啥呢?不是“自己人”了啊。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跨部门沟通的问题呢?我跟你分享两种方法。

一.约法三章,先说清楚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约法三章。既然不是自己人,那就要分清楚哪些事情该我干,哪些该你干。那么,该如何约法三章呢?

# 2.1 第一步:建立君子协定

在合作前,你要跟对方建立合约,明确合作目标、合作事项、双方各自的需求和责任、时间进度要求、风险及责任人。建立合约时,要由双方负责人进行邮件确认,公开做出正式的承诺。

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合作时,建立稳定的预期是关键,双方责任及进度要求,必须要得到公开确认。否则,这些问题如果不明不白的话,就会给后续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

# 2.2 第二步:建立机制

万万不要以为,签完合约就万事大吉了。曾经,我们就遇到这样的情况:眼看着要到联调的 Deadline 了,对方的任务还没完成。我问了对方之后,才知道,说好的功能接口不能准时交付了。他们给出了很多原因,比如,工作比想象得复杂,还有人员休产假、离职等等。

在项目进行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只有及时获知、甚至是提前预知风险,才能让项目始终保持可控。合作建立之后,需要建立常规的沟通机制来持续推动。比如,项目信息开放共享,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开碰头会,双方相关人员交流工作进展及风险情况。更进一步的话,你还可以借助标准的任务管理和文档管理工具,对项目任务和文档做到统一的流程化管理,在过程中确保及时地跟进检查。

常规机制及工具搭建好之后,在运行过程中,你还需要经常自检,确认下流程上是否有疏忽的地方。比如,是否存在“三不管”地带?每个依赖任务的职责是否明确,责任是否具体到个人?如果你发现了模糊地带的存在,要及时明确需要共同协作的内容是什么,该由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做到权责分明和分工合理,避免后期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

# 2.3 第三步:解决问题

通过周期检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但是,如果事先约定好了,并做了周期检查,对方负责的事情还是出问题了,该怎么办呢?有同学会说:“找他们领导!”在跨部门沟通中,打出领导牌,的确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张牌属于“王炸”,不到特别时刻,不要随便拿出来用。在找领导之前,建议你先自己摸清楚状况,尽快启动风险应对机制,确定问题处理方案,比如改变方案、调整时间、增加资源、减少范围等。

另外,你要把问题和相应的决议结果抄送给双方的负责人,让双方清楚问题对整体项目的影响及调整方案。同时,你还要明确的是,今后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那么,什么时候该找领导呢?我曾经就遇到过一种情况:两边的领导已经达成了正式的约定,但是,不是每个牵涉进去的协作方都会立马配合。

原因有很多,比如,这个部门的 KPI 早就定义好了,目前上面的领导虽然认可了合作方案,但是没改 KPI,原来的目标依然有效。对于这部分新增的工作,他们要额外投人去做。因此,他们非常担心,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产出却不受领导的重视。类似这种会影响合作落地的根本机制问题,你就需要引入双方的领导,来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比如,在双方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加入跨部门利益的指标,来强化这种目标和利益的捆绑,让双方真正把劲往一处使。

打开边界,一起想办法

“约法三章”,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跨部门沟通的应对方式。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方法:打开边界,一起想办法。尽管不是自己人,咱还是要把对方当成自己人看待,好,就一起好;出了问题,大家就一起扛。为什么说跨部门沟通还需要打开边界呢?我给你分享一个我经历过的项目,你就明白了。

X 项目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部门、跨职能的大型项目集,项目组人员接近两百个,涉及到的跨职能小组就有 12 个。由于技术复杂性,各模块之间的依赖和耦合很强,再加上各业务模块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优先级,跨部门沟通的成本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业务模块都反馈说:“跨部门协调这个事,太难了。”一个很小的改进,可能就需要交互、前端、中间层、后端、各模块的测试都参与其中。即使只是组织一个会议,要想把人叫齐,都颇费周折。这种跨部门的协作,已经融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了。这时,“约法三章”的沟通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我们了。那怎么办呢?

首先,要建立统一、清晰的节奏感

你需要结合不同业务模块的功能、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来为各个业务模块设计统一的交付节奏,也就是根据项目中的关键依赖,把交付时间错开排布。比如,在 X 项目中,我们在每个月固定设置了四个发布窗口,分别是 5 号、10 号、15 号和 20 号。接着,根据这 12 个模块的先后依赖关系,我们把它们安排在不同的窗口进行发布。在此之前,这些模块的发布时间都是自行定义的,现在,每月有了统一的规划和交付节奏,协同复杂度降低了很多,因为彼此之间有了稳定的交付预期和协同基准。

需要注意的是,节奏的设定没有固定模式可循,你需要在自己的情境中,尝试总结规律,并把它们固化下来。有一个指示性的指标,就是重新设定节奏之后,如果跨部门协调的问题明显变少了,那么,当前这个节奏就是更合适的。

其次,想要打开边界,你还需要主动往前一步

对于这个项目集里的 12 个子业务模块来说,每个模块既可能是底层服务的用户,同时又是上层服务的依赖方,彼此互为上下游。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彼此的通力合作,那就谁也做不好。曾经,我见过两个部门的负责人来来回回地在邮件里争吵,据理力争地互怼。后来,因为实在无法直接沟通了,他们就跟我说:“给我们加个项目经理吧。”

在了解了需求之后,我发现,每个模块的日子都不好过,要么是被需求的反复弄得焦头烂额,一肚子怨气,说:“明明之前都约定好了,需求还是说变就变。我辛辛苦苦做出来了,说不用就不用,全白搭了。”要么是被频繁的依赖问题折磨得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纷纷吐槽:“底层服务又出问题,害我挨用户一顿臭骂。整天出问题,真是拿我们当小白鼠。”

不管是哪一方,每个人都盯着别人的问题,同时捂住自己的问题。像这样的情况,就算是再放 10 个项目经理,估计都很难从整体上改善局面。那么,该怎么办呢?在和项目集的高层领导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现状之后,我们都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并不是我们想要寻求的解决方案。 我们把真正的担当解释为“上敬老,下爱小”。什么意思呢?上敬老,是说对于用户方,你要去主动深挖用户方的需求及业务背景,走在用户前面;下爱小,是指对于依赖方,你要全面监控、必要容错、并帮助它不断改进。通过这次的深入讨论,我们认识到,只有各个模块都往前走一步,才能够引发系统的改善。与其去责怪对方,不如跟他一起找到合作共赢的方式,最终让所有人获益。每次主动往前一步,最终必将体现到工作的长期效果上,从而形成持久化差异。

# 三、向下沟通

在做项目管理的前几年时间里,我经常会听到一种声音:“项目经理无权无势,不就是个打杂的吗?”老实说,刚开始从小白起步时,我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没有权力,却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还得让别人愿意听我的,互相配合着把事情做好,难度真的非常高。但正因为这样,我们项目管理部的项目经理们,在这些磨练中,个个都发展出了一身武艺。这其中最厉害的一项本事,叫作“非职权领导力”。在大量的实践中,我逐步总结梳理出了非职权领导力的六力模型。“六力”分别是执行力、信息力、感知力、透明力、影响力和整合力,这六力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代表了非职权领导力发展之路上的六个层次。

# 3.1 执行力

执行力是非职权领导力的根基,俗称“靠谱”,这是项目经理的立身之本。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往往是在说这个人是否具有两个特征:主动担责和有始有终。

  • 主动担责

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非就是执行力好。比如,我见过很多策划,在写好策划案之后就甩手不管了。但是,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策划,他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很出色,还会帮忙给所有策划制作一张总进度表,即时同步信息,汇报进展。如果中间过程出现了问题,比如开发跟测试发生了冲突,他也会主动想办法协调解决,推进项目落地。

一段时间后,他被 Leader 点名表扬,很快从几个同级中脱颖而出,得到了晋升。我问他:“你为啥做这么多事?”他笑笑说:“也没啥,我就是很想看到整个产品都做得很好,不能忍受有些环节出了问题没人管,没人上,那就我上呗。”所以,你看,执行力的第一层,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你首先需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圈,主动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项目出现问题,放手不管。

  • 有始有终

言必信,行必果。交给你的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终。当很多人都只是在完成任务时,如果你懂得闭环的重要性,势必会事半功倍!当时,我在团队中发起了一项“零 Bug”的改进活动,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坚持做下去。她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很严厉地跟我说:“作为一个项目经理,你发起的任何一件事都要有‘Close’的动作。你既然跟团队讲过要做这件事,现在不做了,就算自认为原因再合理,都需要给大家一个交待,而不是不声不响地就停止了。”

实际上,一个有始有终的闭环,意味着你要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责,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做,目标是什么,做完之后效果是怎样的,还有什么问题,以后要做哪些改进。如果中途有变化,也要及时跟相关方明确说明调整或取消的原因是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执行力可以说是你能够影响他人,继而具备非职权领导力的根本。

# 3.2 信息力

在大数据时代,谁掌握着数据和信息,谁就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权力。由于自身的职责和信息渠道的便利,项目管理人员会很容易成为团队中拥有最大信息量的人。大到全局的战略、项目的初衷和发展方向、决策的起因和前后变迁,小到每个团队每天在干什么,都尽在项目管理人员的掌控之中。因此,项目经理就好比是项目信息的交换中心。

我曾遇到过一个项目经理,他就拥有这种神通广大的信息力。不只是项目组里,甚至是公司里上上下下发生的事情,他都能第一时间获悉。所以,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时,我经常向他打听消息。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没什么神秘的,我这个就是好奇心强,而且比较热心。我对别人很感兴趣,就会经常跟大家多聊几句,不管聊的东西有没有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我还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比如,我觉得某个机会适合某某,我就会推荐他去试试看。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主动给我提供信息,让我帮忙出谋划策,所以我就成了最有信息力的人啦!”

当然,信息力可不只是掌握简单的八卦,而是要让流动的信息汇聚起来。作为初学者,你可以通过信息互通机制和平台来帮助自己做到这一点。比如,周会、站会、周报、邮件列表、通讯群,甚至是各类数据平台,都可以成为信息力的承载。除此之外,能够让非正式信息自动流向你,就属于内功的范畴了。在与人交往与合作时,好奇、关心、真诚、友善……这些特质都会帮助你构建起信任基础。连接多了,覆盖面广了,自然会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这时就会产生信息力的红利了。

# 3.3 感知力

感知力建立在信息力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是,感知力是对“冰山下”隐性信息的敏锐度。这种对系统敏锐的感知判断,俗称“闻味道”。感知力是日积月累的功力,但也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功夫,你也可以做得到,重点就是平常在开会时,你要多练习、多观察。

举个例子,某业务负责人请我给他的管理层做一次共创会,请大家根据总体规划,各个角色共同定义下半年各自的工作重点。拿到这个需求之后,我先跟几个管理者开了一次沟通会。会后,我找到这位负责人,跟他同步了我对管理团队的观察,并且提出了我的共创方案:“在这次共创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个复盘环节,否则,以咱们团队现在的这种合作状态,根本没法很好地共创。咱们得提前准备,我需要你的大力配合。” 他很快就认可了我的方案,并且惊讶地问我:“你是怎么做到在这么的短时间内捕捉到这么多复杂的背景信息的?”你可能也很好奇,事实上,这就是感知力在现实场景中的运用。要想培养感知力,你需要经历三个层次。 第一层:现象层。这一层观察的焦点,是在“冰山上”的行为。比如,你观察到开发和产品在会上吵起来了,这时,你注意到的是行为,还不是真正的感知。

第二层:意图层。这一层观察的焦点,是在“冰山下”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具体要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他们为什么会吵起来,各自想要达成什么目标。仔细思考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技术已经对于产品的频繁变更忍无可忍了,技术 Leader 有很大的压力,想要为受苦受难的开发们出头;而产品的意图也很直接,他们的想法是:“业务 KPI 在那儿摆着,咱能不能别那么磨叽?快速推进不行吗?”观察到这一层,你就很接近冲突的根源了。

第三层:感受层。你要试着从这些现象和意图中,去感受每个人的状态和需要。你会发现,开发的核心感受显然是愤怒;产品直接承担着业务指标带来的高压,老大的想法又一直在变,技术的不配合让他们受到双面夹击,早已是苦不堪言,核心感受是苦涩。

体会到这些之后,你会发现,如果不事先处理好这些强烈的感受,这些人是根本没有办法在一起很好地进行共创的。于是,在共创开始前,我安排了一个之前提到过的复盘环节,就是让每个成员画出自己从项目启动以来的状态、经历,并把其中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分享给大家。当天,这位负责人第一个发言,跟大家分享了开创新业务以来自己的坎坷经历。他的开放和坦诚让大家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接着,轮到产品,她提到了刚上线就被苹果推荐的成就和喜悦,同时又分享了最近“两头受夹板气”的惨痛经历。开发同学则拿出自己的画,说自己自始至终都是“压力山大”,从来都没轻松过……就这样,大家开始一点点地敞开了心扉。

那些平时看不到的真实一面,被集体看见和理解之后,团队内部淤积的压力也终于得到了释放。于是,大家开始聚焦在共创下一步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总之,要想培养感知力,就要在日常的观察之中下功夫。从关注行为,到关注行为背后的意图,再到关注意图背后个体的核心感受和深层需要,最后着眼于团队中的气场和互动品质。

# 3.4 透明力

信息力和感知力是对环境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察的结果只有透明出来,才能发挥效用。你要想办法把你看到的问题可视化,让决策者和团队都能看到这些问题。这就是我经常说到的透明的力量。

我在一个团队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搞什么需求评审、交互评审?要做什么先说好,然后就别再来烦我了。让我安静地写会儿代码,不行吗?”于是,这些评审会能不开就不开。结果,在 Deadline 之前,需求稿、设计稿和技术方案的问题不断爆发,要熬上好几个通宵,才能保证版本的正常发布.但是到了下一个版本,情况依然如此,循环往复。

经过仔细了解,我发现,如果在早期投入精力的话,这些导致发布延期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发布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实际上,定位问题并不难,但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了。因为这个团队三四年来一直都是这样,他们早就已经习惯这种模式了。想要引发改变,不是仅凭一人之力就可以做得到的。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一定得让大家真正地看见问题,并且从心底里达成共识。

我教你两个透明化呈现的方法:一个是“分析−思考−看见”,一个是“目睹−感受−看见”。前者走脑,是指借助数据、事实、逻辑分析等,调动头脑的智慧,创造共识;后者走心,是指运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形象化的元素,调动情绪的力量,创造共鸣。如果你能结合起来用,效果会更好。

在一次版本总结回顾时,我给大家讲了一个“熊猫大侠”的故事。这位“熊猫大侠”是一个苦兮兮的程序员,他有着熊猫一样的黑眼圈,他的黑眼圈是怎么来的呢?我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以故事的形式带领大家回顾了整个版本进行过程中的一幕幕场景,从上个版本结束时的“累觉不爱”,需求评审会上的睡意朦胧,讲到提测前对设计方案的争执不下,最后到上线前的“兵荒马乱”。“熊猫大侠”的故事,使团队成员深度地看到了项目的现状,并产生了共鸣。接着,我晒出了各种过程数据,包括需求变更率、需求和设计问题发生的阶段及成本、各阶段等待时间、研发负荷度等,邀请团队一起来想办法解开 Deadline 的“魔咒”。

看见这些事实和数据之后,大家才真正地意识到早期那些看似无聊的评审工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团队还进一步定义了各角色的协作规则,以达到更合理的节奏。最后,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进一步建立了基于过程数据的效能改进机制,各角色的协同状况得到了持续的改善。所以,你看,想要改善什么,就把什么透明化!在走脑的同时又要走心,让团队的所有人都看见问题,调动起集体的关注力和改变的动力。这样的话,这种透明的力量就会自然地推动变化的发生。

# 3.5 影响力

项目经理无权无势,行走江湖,靠的是大家肯买你的账。能让他人买账的这种影响力,对个体来说,就是说服力;对群体来说,就是感染力。人们通常认为,要想提升影响力,一定要能讲,会讲。但很有意思的是,影响力的真正秘诀却在于“听”,而不是“讲”。 我曾经跟一位产品总监合作,他本人聪明又强势,属于公认的特别难搞的类型。有一次,他主动跟我说:“别人跟我讲话,我向来只听两句就忍不住想打断,但是你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听完了。”他之所以会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的表达能力比别人强、我的逻辑更清晰、我的话更有道理,而是因为在他讲话的时候,我做到了真正的听。跟其他人相比,我更懂他的逻辑,我明白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会那么说、那么做的。我给他提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建立在我对他的理解之上的,所以才能被他听进去。

不听,是一切沟通问题的根源。要想增强你的影响力,你需要先培养“听”的能力。那么,该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我给你分享一个小技巧。你可以找一位项目中的成员,请他聊一聊,在最近的工作中,他有没有什么高兴或者烦恼的事。在听他说话的时候,你一定不要打断他,也不需要特意去想自己该怎么回应。你只要简单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清空你的思绪,打开你的所有感官,留心去体会对方的状态和需求就可以了。试着保持至少五分钟的专注,并在结束后记录自己的体会。

同时,我鼓励你跟对方分享一下,在刚刚的对话中,你留意到了什么。另外,你也可以跟他沟通下,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帮他一起做的。实际上,在真正有说服力的对话中,恰恰并不存在什么“一定要去说服”的想法,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悖论。实际上,只有当你真诚地抱着想要了解和倾听对方的愿望,放下对自己的想法的执着时,你才能留意到对方真正的需要。这样自然的交流分享,反而更容易产生碰撞,引发共振。如果你能够在你的每次工作对话中有意识地坚持运用这个小练习,半年之后,你的影响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 3.6 整合力

在一个业务团队中,除了总负责人之外,项目经理往往是唯一站在全局层面的人。毕竟,其他人都各有各的职责分工。在这样的定位之下,项目经理一定要成为一个“多面手”。因此,优秀的全局整合能力非常关键。简单来说,整合力就是把互相分离的部分连接在一起,使它们发挥出整体作用的力量。一群优秀的人结合在一起,也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一定能真的做成一个业务。作为项目经理,整合力就意味着你要去主动发现项目组中的各类风险和问题,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跨部门、跨角色地整合资源,以实现全链条的共同目标。

关于整合力,我定义了两个“凡是”:凡是能促进业务良性运作的,凡是能促进团队健康发展的,都是整合管理的范畴。举个例子,我身边有个项目曾经遭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军心溃散,士气低落,这时,我就变身成了教练,借助教练技术,给业务负责人及核心团队“照镜子”,帮助他们看到限制他们的模式到底是什么,促发团队进行深度思考和交流,共同梳理出当前局面之下最好的思路和打法,从而帮助团队更好地走出困境。所以,你看,所谓的整合力,就是不受限于你自己的角色、从头到尾把事做成的能力。这种整合力来源于你对项目环境的观察和感知,最后要落地到全局层面的行动中去。

在“六力模型”中,执行力是从现在的“行”开始,想要影响别人,就要先做好自己,走出自己的小圈圈,去承担更大的职责,并且把你在日常执行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视为一个开启新循环的机会。信息力和感知力是指你要不断拓展自己对环境的准确认知和把握,观察、观察、再观察,从复杂的系统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发力点,通过把它有效地透明出来,让集体共同看见,从而获取新的共识,也就是新知。最后,你还需要通过影响力和整合力去践行这个新知,反向影响和改造环境,最终推进新知的有效落地。

文章来源: springlearn.blog.csdn.net,作者:西魏陶渊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springlear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25858056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