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凯文·凯利《失控》

举报
howard2005 发表于 2022/08/29 23:10:20 2022/08/29
【摘要】 文章目录 关于作者关于本书本书主题本书要点1. 不要认为我们人类一直错得很离谱2. 我们是怎样认识各种概念的3. 进化体的三个特点(1)世间的物质都在进化成越来越复杂的东西(2)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作者

凯文·凯利,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未来学家,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KK”。美国著名杂志《连线》第一任主编,也做过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全球概览》的编辑和出版人。凯文·凯利生活经历丰富,涉猎广泛,曾做过作家、摄影家、未来学家。他的文章和作品多次出现在《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刊物上。除了《失控》外,还著有《必然》、《科技想要什么》等力作。

关于本书

《失控》写于1994年。全书采用采访体的写作手法,记录了凯文·凯利与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家、技术达人等的对话和思考。站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当时书中预测的内容,发现很多都是对的,并且对未来依然有预见性。

本书主题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人类该如何理解他?又如何认识我们自己?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过我们的生活?

本书要点

1. 不要认为我们人类一直错得很离谱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发生过四次唤醒。

  • 第一次,哥白尼认知唤醒,把人类从宇宙中心神坛的位置上拽了下来。我们发现,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
  • 第二次,达尔文认知唤醒,我们认识到了我们也不是地球的主宰,我们其实是由其他生物进化而来的。
  • 第三次,弗洛伊德认知唤醒,我们发现,我们连自己的意识都不能完全主宰。我们每天做的很多行为其实意识都控制不了。
  • 第四次,机器智能认知唤醒,我们正在迎来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无论生物,还是机器,其实都是进化体。

2. 我们是怎样认识各种概念的

我们之所以不太能把石头、青蛙、人类、机器这些概念理解成共同的一类东西,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们本身内部的运作规律。而这些概念看上去不同,则是因为所有的东西在进化中,都会是一个有灰度的过程。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灰度的斜坡,而非黑即白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人为设定的概念。

3. 进化体的三个特点

凯文·凯利所说的这些进化体,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世间的物质都在进化成越来越复杂的东西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的本质都是,由氢元素互相组合并组合的越来越复杂的东西。从这个视角来看,从最低端的石头、到生物、到人类、到国家,无非都是氢原子的复杂程度不同。那有机物、无机物、生命还是机器,都只不过是人类规定概念而已。

(2)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生命集群

植物细胞中的叶绿素其实就是一个细胞。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其实也是一个躲在细胞中的细胞。还有我们人体中的各种菌群,其实也是独立于我们个体,是和我们互利互惠的共生伙伴。

进化体越复杂越庞大,里面就约能栖息更多的进化体。这种进化体的构建方式,就叫分布式。厉害的进化体——包括生命、人类、网络,全都是从这个一层套一层的大型分布式系统里,涌现出来的。

(3)特性去中心化

在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从下而上的,一个去中心化,没有领导的组织。

过去中心化组织的优势,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不复存在。未来人类的社会,控制的霸权时代已经不可能继续了,只有让位给那些底层的,涌动的力量,进化才能雕琢我们人类作不出来的东西,涌现出我们人类设计不出来的世界。

4. 我们将走向何方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这个时代将无比强大,以至于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在为他服务。他就像是在我们头顶上生长出来的一个东西。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时代什么时候到来?以及它的到来对我们人类意味着什么?会令我们何去何从?但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悲观,我们依然有自己该做的许多事情。

5. 人类未来生活指南

最后,凯文·凯利对未来人类的生活给出了几点建议:

(1)别去控制别人

去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已经成为趋势,别想着再去控制别人,控制这事已经过时了。

(2)连接才是王道

单个进化体的价值,由他和这个系统连接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

(3)什么都要先跑起来

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再有对错之分。而个体的适应性则变得更重要,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跑起来。

(4)要成为专业人才

未来是一个没有全才的世代,大家需要相互协作组成一个整体,所以掌握一个属于你的核心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5)胜者越来越通吃

在一个高度连接、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一旦你顺应趋势又方法正确,那你的领先速度会变得非常快,将更容易进入爆发式的增长模式。

(6)边界最精彩

传统的机会存在于核心区的认识可能要被颠覆,未来拥有更多机会的地带将是边界区域,也就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缘地带。未来的创新往往将会从行业与行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激烈碰撞中产生。

(7)你要活得更像人

未来,机械性的、纪律性、重复性的事情将会被机器取代。我们需要让自己做更感性,人情味更浓的事情。

总结

看完了凯文·凯利的7点生活建议,我们发现,在未来,我们人类过的还是人类的生活。

凯文·凯利认为,只有底层的层级,过得越平静,越稳定,越不受打扰,上面的层级就会越早形成。所以,如果你专注于生活本身的收获和喜悦,可能那个新出现的进化体,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还是过你的日子。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儿。

本书金句

  1. 进化体能劫持所有它能接触到的氢原子并把它复杂化。这个过程就像一条奔涌的大河,方向性极强,裹挟着沿途一切遇到的物质,而且绝不回头。
  2. 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一个各种细菌寄生的基座,我们就是这些细菌的地球。我们和这些细菌之间,根本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更像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3. 当我们人类的社会已经进化到了这个复杂程度和庞大程度,人类控制的霸权时代已经不可能继续了,只有让位给那些底层的,涌动的力量,进化才能雕琢我们人类作不出来的东西,涌现出我们人类设计不出来的世界。

致《失控》中文版的读者们

二十岁那年,我用在一家货运中心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张从新泽西到亚洲的机票。在此之前,我只结识过一位中国人,甚至连亚洲的饮食都没沾过。我不知道在这个离家万里的地方会碰到什么。当我到达的时候,我的钱包几乎空空如也;不过,我有的是时间。

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我走遍了亚洲的许多国家,间或回到美国挣些钱,然后再去往那遥远的东方。那时候我还年轻,正是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也因此,亚洲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飞速的发展就发生在我眼前,我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换一种方式思考。我开始领会到大型任务如何通过去中心化的方法并借助最少的规则来完成;我懂得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事先计划好。印度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画面始终浮现在我脑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伫立不动的牛群,钻来钻去的自行车,慢慢悠悠的牛车,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体积庞大的货车,横冲直撞的公交车——车流混杂着羊群、牛群在仅有两条车道的路面上蠕动,却彼此相安无事。亚洲给了我新的视角。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理念究竟从何而来;我也不敢确定地说,这本书中的想法就来自于亚洲,但我想,是亚洲使我准备好了接受这些想法。我认为其中的一些想法与传统的亚洲理念是有共鸣的,譬如说,自底向上而非自顶向下地构建事物,去中心化系统的优势,人造与天生之间的连续性,等等。正因为如此,当这本思想之书被翻译成中文时,我感到万分高兴。

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正是我在书中所讨论的一些想法,催生了你手中的这本中文版。它并非由一位专业的作者(自顶)来完成,而是由一些业余爱好者通过一个非常松散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协作(自底)完成的。我称这个过程为“蜂群思维”的体现,或者用一个更时髦的词——“众包”。虽然我在书中描绘了这种方法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行之有效的,但当它成功用于我的这本书时,我仍然感到惊讶不已。

我是在1990年开始写这本书的,距今刚好有20年左右的时间。经常有人问我,在这20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需要做哪些更新?对于我亲爱的读者来说,好消息是,这本书在今天与在20年前同样有效,需要更新的仅仅是一些事例。研究人员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更好地证明我在20年前提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本身却很是令人惊奇地“与时俱进”。

事实上,这本书在今天比在20年前更应景。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万维网,因特网刚刚进入实用阶段;仿真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绘图还很少见;电子货币尚不为人知。虚拟生活、去中心化的力量以及由机器构成的生态等概念,即使是在美国,也没有太多意义。这些故事和逻辑看上去太抽象、太遥远。

而今天,一切都改变了。万维网,遍布全球的网络,由电话、iPad和个人计算机组成的实时网络,还有可以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出现在我们眼前。我在这本书中所概括的原则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事实上,这本书如今在美国的销量要比它当初发行时的销量还要好。

这就是我说的好消息。坏消息是,在过了20年之后,我们对于如何使大规模复杂事物运作起来的理解仍然少有进展。我很遗憾地告知大家,不论是在人工生命还是机器人技术,抑或是生态学或仿真学领域中,并没有出现新的重大思想。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20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我很高兴这本书得以被翻译成中文。我寄望于一些中国读者在读完本书后,可以追本溯源到原始的研究论文,并继续深入下去,发明或发现全新的理念,从而使这本书彻底“过时”。若果真如此的话,我会认为我的作品是成功的。

希望你能开卷有益,并喜欢我的下一本书:《科技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凯文·凯利

2010年11月

于美国加州帕西菲卡市

文章来源: howard2005.blog.csdn.net,作者:howard2005,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howard2005.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26570629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