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敏捷教练行业现状报告(2022 State of Agile Coaching Report)

举报
kaverjody 发表于 2022/06/22 09:37:19 2022/06/22
【摘要】 商业敏捷机构(Business Agility Institute)再次联合Scrum联盟(Scrum Alliance)和国际敏捷联合会(ICAgile)共同推出了2022年度的敏捷教练行业现状报告,本文对此报告从作者的角度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收获。

近日通过Scrum Alliance的电邮得知最新一期(其实也就是第二期)的敏捷教练行业现状报告发布了,其实这份报告最初是由“商业敏捷机构”(Business Agility Institute)发起的,他们最开始其实是从发布商业敏捷行业现状报告开始累积知名度的,去年估计是发起敏捷教练现状调查前或后,估计跟Scrum Alliance搭上线了,其实行业要做大蛋糕也确实需要大家多协作,也是好事,总之,他们一起来推动这个事情。今年我看报告有来自80几个国家2130个有效样本,其实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敏捷教练这个群体本来就是比较小的群体。



既然是三方联合,所以开篇引言也就是三大机构的头头露脸了:



前面说过主力还是BAI,这不,第一段介绍的地方,引导大家探索更多信息,提供的链接就是BAI的: http://businessagility.institute/state-of-agile-coaching


先看样本,样本决定了我们要不要以及怎么去消化这份报告的结论。第17页指出“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来自82个国家的2130名交流分享了他们在教练工作和更广行业范围内的洞见和经验。”从地区分布来看,很难说有没有代表性,毕竟我个人觉得国内的敏捷教练行业也还是蛮兴旺的,但似乎比例不够单列(单列末位是澳大利亚3%),或许是在那个32%的Others里面吧。


至于经验维度,经验很丰富的还是不多,约四成是1~3年的,三成是4~6年的,报告没有写明,但我理解这个应该是做敏捷教练的工作年限,超过10年也就是2012年之前开始做教练,合理。



一般辅导团队1~2年最多了,这个教练肯定会开始辅导更多的团队,所以结合看教练类型的分布,17%是单团队教练、50%是多团队教练很容易理解,这块应该主要就是这1~6年从业经验的教练,刚好加起来都是67%。再资深点的教练,不管是自身发展还是客户诉求都会导致他们往商业、领导力、转型等方向去涉足,在类型里面占比也差不多说明了这个问题,商业级教练占20%、领导力教练占10%,领导力教练我个人理解是更像是那种针对高层的Professional Coaching(专业教练),从我个人心里我是不太愿意定性为敏捷教练的。技术教练仅占比3%,这个跟我个人感官也很接近,国内也是这个现状,技术教练或者叫工程教练很少,他们是专注于如何写好代码、做好测试等偏具体细节层面的优秀实践的教练,通常执教的是代码臭味、整洁代码、TDD、演进式设计、测试自动化等维度的教练工作。



如下这个图表,英文标题跟上面这张图一样都是“按教练类型的答卷者分布”,但我觉得应该是写错了,这个应该是按教练目标来划分。分别是36%旨在优化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交付,28%的目标是组织级的转型,17%旨在改善业务流程,11%目标是给主管和高管做教练,还有8%是提升软件匠艺。也有点意思,上面只有3%是技术教练,也就是说提升软件匠艺的里面还有5%是非技术教练在干这个活儿。



约37%的答卷者所在公司员工超过15000人,还有18%是5000~15000人之间,不得不说,敏捷教练仍算是比较奢侈的投资,还是大公司更能够投得起。不过不同规模的百分比分布也还比较平均,1~50人的公司也有9%,对于从业者来说还算是不错的消息,说明就业可选择的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至于行业分布,信息技术业占39%,排名第二是金融服务业占20%,第三位是咨询业占12%,这个TOP3应该没有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接下来的是医疗健康7%、保险7%、政府与公共服务7%、汽车与制造业6%、采矿与能源业2%。保险业不用说,澳洲的Suncorp应该算是个标杆案例了;汽车行业近来在国内也很猛,传统车企以及新能源车企都在大量招聘敏捷教练;矿业,至少我知道的是斯伦贝谢在国内很早就有敏捷教练,也长期使用思特沃克的咨询服务。


报告末尾,他们做了个类似于分区或分群体的特征概览,主要是按照敏捷教练的从业经验年限来划分,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 起步期(Starting):<1年经验
  2. 构建期(Building):1-3年经验;
  3. 立足期(Estabilished):4-6年经验;
  4. 扩张期(Expanding):6-10年经验;
  5. 精进期(Mastering):>10年经验;

认证方面的比较,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Scrum Alliance因为起步早,确实布局比较完整,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市场普及度和认知度,从下面这个统计也可以看得出来。但如果聚焦到专门的教练认证,SA在入门级和专业级是有欠缺的,而在大师级认证,我个人觉得又太多,CTC和CEC感觉不是一个级别的,却被放在了一起。而Scaled Agile的认证有点把我看懵了,SPC只算是专业级认证,RTE才是大师级认证,我一直以为SPC是它的顶级认证。。。

如下几个数据,结合起来看,还是很有匹配性的。简单来说,从业超过6年后就有很大概率从雇员转成顾问,虽然收入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日薪898美元到910美元,年薪16万到16.1万),但可能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被考核的方式也导致他们发生了变化。不到4年经验的敏捷教练还多是以绩效评估为主要的成功度量标准,作为雇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4-6年立足期的敏捷教练就开始变成了以OKR/KPI等绩效指标为主要的成功度量标准,这跟更多经验的顾问考核方式一样,变得没有差异,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他们走向顾问之路的铺垫和衔接过程。从收入统计来看,经验超过10年的敏捷教练相比会有比较大幅的收入提升,时薪提升接近50%,而年薪则都快接近翻倍了。


我们再回到报告的主题内容,在第2页,主编们强调了这份报告的关注焦点,并针对敏捷教练给出了一个定义。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为我们理解报告内容提供了可参照的边界和依据。
  • 焦点:敏捷教练(及其所服务的组织)如何度量其所产生影响?
  • 定义:敏捷教练就是“帮助组织、团队和个人在采纳敏捷实践和方法的同时嵌入敏捷价值观和理念”的人。
  • 定义的补充:我们同时也认可敏捷教练不只是一个简单定义,它是一种职业和一种召唤。


在国内,争议很多,也是敏捷教练一直被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度量或者说评估敏捷教练到底产生了多大价值。那么在这份报告里面,有两个图表,我认为只能说是再度印证了这个争议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同样也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第一张图反应的是答卷者对于敏捷教练产生了什么影响的统计,教练们认为“推动组织向敏捷心态和文化转变”是他们对组织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占比32%;其次是敏捷力/敏捷性的提升,占20%;随后分别是优化交付占12%、绩效改善占11%、流程优化占9%、其他占14%,还有2%认为没有影响。第一张图体现的是敏捷教练这个从业群体自我的认知,而第二张图则体现了外部或者说周边人员对敏捷教练这个群体的看法和要求,排名第一的是OKR/KPI等通用绩效指标,占29%,随后分别是绩效评估占16%、质化反馈占15%、敏捷成熟度等特定的敏捷指标占15%、不确定/不度量占11%、NPS等客户满意度指标占8%、雇员福祉和敬业度指标占3%、所用领导力风格占2%,可谓五花八门。使用敏捷专属指标来度量敏捷教练,我觉得是很值得开心的,这说明资助人是认可且理解敏捷,愿意针对敏捷进行考核;其他的其实都是把敏捷教练纳入了常规考核模式,也体现了一些思维模式,NPS大致是认为敏捷关键是能提升客户满意度,而雇员福祉和敬业度这个应该是把敏捷定性为了偏HR维度的手段。敏捷教练作为一种职业,或许已经可以理清自己的业务流,但仍然很难清晰地划定自己工作的边界并形成可独立度量评估的绩效目标,还需要我们从业者继续努力才行。

证书的作用,各有各的看法,我们不去争议,只基于报告的数据来谈谈。从下面可以看出,至少受访者们是认为走上敏捷教练的道路,认证是必不可少的。96.1%的答卷者都持有入门级认证;专业级认证63%的比例也不小,大致可以认为有2/3的入门级敏捷教练会继续且成功走上专业级的道路;走向大师级的道路就狭窄很多了,只有15.3%的持证率,1/4的专业级敏捷教练能够成功走上大师级敏捷教练之路,这跟前面工作年限部分的统计也差不多,10年以上经验的占10%,6-10年的占16%,随便拍个边界,比如8-10年可能占5%,那么8-10年加上10年以上总共15%的占比,对应到这里大师级认证的15.3%,大致是匹配的。当然了,从第二张图,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答卷者实际上是持有多项认证,没有详细数据很难做更准确的分析,仅根据我自己经验来判断,应该有两方面的可能性或者说原因,一部分是很多人是通过考证来牵引自己的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另一方面也是多头下注,看哪个认证体系更被市场认可,还有就是走差异化,毕竟人有我有不算是什么亮点。


前面有张图展现了Scrum Alliance在不同阶段敏捷教练群体内的统治力,如下图则是从百分比角度提供了支撑,这个数字是48%。紧随其后的是14%的ICAgile和14%的Scaled Agile。ICAgile国内同业可能会有点陌生,Scaled Agile就是SAFe这个方法论背后的组织,现在还是挺热火的,知名度应该很高。

专门的教练认证部分,情况则稍有些不同,Scrum Alliance就没啥优势了,变成了ICAgile在专业级教练认证方面占据了61%的统治性地位。报告内提到,所有教练认证中有93%都是由ICF、ICAgile和Scrum Alliance颁发的。如下图则是按照入门级、专业级、大师级进行了拆分。入门级占比12%,基本上全部是ICF,0%的那几个估计数量是个位数达不到1%;ICF全称Internation Coaching Federation,国际教练联合会,是属于Professional Coaching(专业教练,主要是帮助个人取得心智和意志力等方面的成长,我的看法)的范畴,我觉得这种情况其实可以理解,因为毕竟敏捷是从软件研发领域起来的,这个行业认可的是你首先要亲自做过研发,然后才能够去辅导研发,所以极少在职业生涯初期就直接、专门做教练的,而ICF的这些人群应该是敏捷教练这个行当的发展吸引了很多专业教练的人群,毕竟名字里都有“教练”嘛。而专业级教练认证部分总共占72%,其中ICAgile就有61%,相当于专业级教练这个区间ICAgile占比接近85%,非常恐怖的统治力,不过也是它们很早就开设了Agile Coaching这个track,并持续投入优化这方面的认证,是人家应得的。大师级教练认证部分总占比16%,Scrum Alliance有10%,相当于在这个区间占比62.5%,也是非常有统治性的地位,主要是因为SA很早就推出了CEC(E是Enterprise相当于企业的意思),后来又推出了CTC(T是Team相当于团队的意思),我个人觉得这两个认证同为大师级不是很合适,但总之这种设计帮助SA统治了大师级敏捷教练认证区间。


敏捷教练算是比较拼的一个群体了,接近一半的敏捷教练每个月都会投入3天以上的时间用于学习提升。状元是印度人,平均投入3.75天;其次是3.45天的意大利人,3.25天的新加坡人。不过差距也不算特别大,第十名的英国人也有月均2.76天。


疫情影响还是蛮大的,为了求生存,虽然在线教练相比现场教练的效果可谓是大打折扣,但也没有办法,有极大比例的教练都开始开展线上远程教练的业务。不过也算是催生或者催熟了在线协作软件/云服务的市场,包括国外的Miro、Mural、Trello,国内的Teamind等,都得到了敏捷教练群体的大量使用。当然还有Zoom、微信会议、Teams等各种视频会议的产品和服务。

统计数据跟个人感官基本一致,45%的敏捷教练是通过口口相传基于口碑营销的这种方式来找到工作机会和业务的,我觉得这个应该主要是6年以上经验的偏顾问型工作模式的群体;第二位的方式是通过LinkedIn Jobs等求职网站,占比29%,应该是工作3-6年区间,有些经验想要换个环境的群体。第三位10%是通过中介机构;第四位8%是在咨询公司内通过销售团队获得工作或业务机会;第五位8%是作为咨询机构的顾问(这项其实没太理解……)。


薪水部分,不晓得可参考性有多高,毕竟具体的样本量,以及这个数据真实程度如何,都不清楚。姑且看看吧。如下按照美元对人民币1:6简单折算。主力收入区间是年薪5万~20万美元的区间,相当于是年薪30万~120万人民币的区间,加起来占比达到了68%,超过2/3了。往上看,年薪20~30万美元(相当于120~180万人民币)区间占比13%;再往上,可谓凤毛麟角的是30~50万美元(180~300万人民币)年薪区间占比2%,按2130个答卷者简单计算那也有40个人左右,也不少了;最顶尖的是50万美元(300万人民币)以上还有1%,那就是20人左右。应该算是灯塔吧?让大家知道,干敏捷教练这个行当是有奔头的,哈哈。


如下是教练们反馈开展工作时所遇到的阻碍,看着这个结果,我有点不知道该说啥,有点哭笑不得。看前面统计说怎么度量敏捷教练的成功、敏捷教练给组织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首位的就是心态和文化的转变,而这里大家又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转变文化和心态(占比39%)……其次是组织结构不适合敏捷,占28%;第三位是管理层和领导层的抗拒,占18%;第四位是时间不足以完成敏捷转型,占11%;第五位是远程工作模式和疫情影响,占比4%……


这份报告还是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敏捷教练这个行当的现状,不过我也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以后的报告可以也介绍一些敏捷教练们用来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最佳实践和案例,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或许我应该给他们发个邮件说说?

对了,他们直接在报告里就嵌入了下一期调研的链接:https://businessagility.institute/state-of-agile-coaching/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