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量预测】基于matlab SVM用电量预测【含Matlab源码 103期】

举报
海神之光 发表于 2022/05/29 04:33:47 2022/05/29
【摘要】 一、获取代码方式 获取代码方式1: 完整代码已上传我的资源:【用电量预测】基于matlab SVM用电量预测【含Matlab源码 103期】 二、SVM简介 机器学习的一般框架: 训练集 =>...

一、获取代码方式

获取代码方式1:
完整代码已上传我的资源:【用电量预测】基于matlab SVM用电量预测【含Matlab源码 103期】

二、SVM简介

机器学习的一般框架:
训练集 => 提取特征向量 => 结合一定的算法(分类器:比如决策树、KNN)=>得到结果
1 SVM定义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是一种二分类模型,它将实例的特征向量映射为空间中的一些点,SVM 的目的就是想要画出一条线,以 “最好地” 区分这两类点,以至如果以后有了新的点,这条线也能做出很好的分类。SVM 适合中小型数据样本、非线性、高维的分类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VM 最早是由 Vladimir N. Vapnik 和 Alexey Ya. Chervonenkis 在1963年提出,目前的版本(soft margin)是由 Corinna Cortes 和 Vapnik 在1993年提出,并在1995年发表。深度学习(2012)出现之前,SVM 被认为机器学习中近十几年来最成功,表现最好的算法。

2 SVM 基本概念
将实例的特征向量(以二维为例)映射为空间中的一些点,如下图的实心点和空心点,它们属于不同的两类。SVM 的目的就是想要画出一条线,以“最好地”区分这两类点,以至如果以后有了新的点,这条线也能做出很好的分类。

Q1:能够画出多少条线对样本点进行区分?
答:线是有无数条可以画的,区别就在于效果好不好,每条线都可以叫做一个划分超平面。比如上面的绿线就不好,蓝线还凑合,红线看起来就比较好。我们所希望找到的这条效果最好的线就是具有 “最大间隔的划分超平面”。

Q2:为什么要叫作“超平面”呢?
答:因为样本的特征很可能是高维的,此时样本空间的划分就不是一条线了。

Q3:画线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才叫这条线的效果好?/ 哪里好?
答:SVM 将会寻找可以区分两个类别并且能使间隔(margin)最大的划分超平面。比较好的划分超平面,样本局部扰动时对它的影响最小、产生的分类结果最鲁棒、对未见示例的泛化能力最强。

Q4:间隔(margin)是什么?
答:对于任意一个超平面,其两侧数据点都距离它有一个最小距离(垂直距离),这两个最小距离的和就是间隔。比如下图中两条虚线构成的带状区域就是 margin,虚线是由距离中央实线最近的两个点所确定出来的(也就是由支持向量决定)。但此时 margin 比较小,如果用第二种方式画,margin 明显变大也更接近我们的目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Q5:为什么要让 margin 尽量大?
答:因为大 margin 犯错的几率比较小,也就是更鲁棒啦。

Q6:支持向量是什么?
答:从上图可以看出,虚线上的点到划分超平面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只有这几个点共同确定了超平面的位置,因此被称作 “支持向量(support vectors)”,“支持向量机” 也是由此来的。

三、部分源代码

clear all;
clc ;
close all
%得到文件路径,找到所有.dat格式的文件
sh = xlsread('data.xlsx','Sheet1','B2:B38');
addpath('./libsvm-3.20');%%添加工具箱
%extract data
[m,n] = size(sh);
n1 = round(length(sh)*0.7);%训练样本大小
ts = sh(1:n1,1);%训练数据
tsx = sh(n1+1:m,1);%测试数据
original = sh(n1+1:end,:);%原始测试数据
%归一化处理
[TS,TSps] = mapminmax(ts);
[TSX,TSXps] = mapminmax(tsx);
[TSX_zong,TSXps_zong] = mapminmax(sh);
%split the data into training and testing

train_label = TS(1:n1,:);%训练数据标签
train_data = TS(1:n1,:);%训练数据
test_label = TSX(1:end,:);%测试数据标签
test_data = TSX(1:end,:);%测试数据
test_label_zong = TSX_zong(1:end,:);%测试数据标签
test_data_zong = TSX_zong(1:end,:);%测试数据
% Find the optimize value of c,g paramter
% Approximately choose the parameters:
% the scale of c is 2^(-5),2^(-4),...,2^(10)
% the scale of g is 2^(-5),2^(-4),...,2^(5)
[bestmse,bestc,bestg] = svmregress(train_label,train_label,-5,10,-5,5,3,1,1,0.0005);

% Display the approximate result
disp('Display the approximate result');
str = sprintf( 'Best Cross Validation MSE = %g Best c = %g Best g = %g',bestmse,bestc,bestg);
disp(str);
%Do training by using svmtrain of libsvm
cmd = ['-c ', num2str(bestc), ' -g ', num2str(bestg) , ' -s 3 -p 0.01'];
model = svmtrain(train_label,train_data,cmd);%训练
%Do predicting by using svmpredict of libsvm
 clear all;
clc ;
close all
%得到文件路径,找到所有.dat格式的文件
sh = xlsread('data.xlsx','Sheet1','B2:B38');
addpath('./libsvm-3.20');%%添加工具箱
%extract data
[m,n] = size(sh);
n1 = round(length(sh)*0.7);%训练样本大小
ts = sh(1:n1,1);%训练数据
tsx = sh(n1+1:m,1);%测试数据
original = sh(n1+1:end,:);%原始测试数据
%归一化处理
[TS,TSps] = mapminmax(ts);
[TSX,TSXps] = mapminmax(tsx);
[TSX_zong,TSXps_zong] = mapminmax(sh);
%split the data into training and testing

train_label = TS(1:n1,:);%训练数据标签
train_data = TS(1:n1,:);%训练数据
test_label = TSX(1:end,:);%测试数据标签
test_data = TSX(1:end,:);%测试数据
test_label_zong = TSX_zong(1:end,:);%测试数据标签
test_data_zong = TSX_zong(1:end,:);%测试数据
% Find the optimize value of c,g paramter
% Approximately choose the parameters:
% the scale of c is 2^(-5),2^(-4),...,2^(10)
% the scale of g is 2^(-5),2^(-4),...,2^(5)
[bestmse,bestc,bestg] = svmregress(train_label,train_label,-5,10,-5,5,3,1,1,0.0005);

% Display the approximate result
disp('Display the approximate result');
str = sprintf( 'Best Cross Validation MSE = %g Best c = %g Best g = %g',bestmse,bestc,bestg);
disp(str);
%Do training by using svmtrain of libsvm
cmd = ['-c ', num2str(bestc), ' -g ', num2str(bestg) , ' -s 3 -p 0.01'];
model = svmtrain(train_label,train_data,cmd);%训练
%Do predicting by using svmpredict of libsvm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四、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matlab版本及参考文献

1 matlab版本
2014a

2 参考文献
[1] 包子阳,余继周,杨杉.智能优化算法及其MATLAB实例(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张岩,吴水根.MATLAB优化算法源代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周品.MATLAB 神经网络设计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陈明.MATLAB神经网络原理与实例精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方清城.MATLAB R2016a神经网络设计与应用28个案例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文章来源: qq912100926.blog.csdn.net,作者:海神之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qq912100926.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12504598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