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端存储

举报
ReCclay 发表于 2022/02/22 01:46:45 2022/02/22
【摘要】 硬件方面的单片机大小端,戳这里咯。 为什么会有大小端之分呢? 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我们是以字节为单位的,每个地址单元都对应着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为8bit。但是在C语言中除了8bit的ch...

硬件方面的单片机大小端,戳这里咯。


为什么会有大小端之分呢?

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我们是以字节为单位的,每个地址单元都对应着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为8bit。但是在C语言中除了8bit的char之外,还有16bit的short型,32bit的long型(要看具体的编译器),另外,对于位数大于8位的处理器,例如16位或者32位的处理器,由于寄存器宽度大于一个字节,那么必然存在着一个如果将多个字节安排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大端存储模式和小端存储模式。例如一个16bit的short型x,在内存中的地址为0x0010,x的值为0x1122,那么0x11为高字节,0x22为低字节。对于大端模式,就将0x11放在低地址中,即0x0010中,0x22放在高地址中,即0x0011中。小端模式,刚好相反。我们常用的X86结构是小端模式,而KEIL C51则为大端模式。很多的ARM,DSP都为小端模式。有些ARM处理器还可以由硬件来选择是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

那个经典滴老生常谈的的典故就不再讲了,直切主题:

所谓的大端模式就是,低地址存储高位字节。
所谓的小端模式就是,低地址存储低位字节。

譬如0x12 | 0x34 | 0x56 | 0x78在两种方式下的存储

1)大端模式:
低地址 —————–> 高地址
0x12 | 0x34 | 0x56 | 0x78
2)小端模式:
低地址 ——————> 高地址
0x78 | 0x56 | 0x34 | 0x12

经实验验证我的CB是小端存储的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0x1234;
    //char b = *(char *)&a;//这样用巧妙啊~~
    char b = (char)a;
    if(b==0x34)
        printf("小端\n");
    else
        printf("大端\n");

    return 0;
}

这里写图片描述

然而我的keil呢?
这里写图片描述

KEIL下却是大端存储,所以我猜想:

这个大小端存储和系统是没关系的,关键是和IDE有关系!(个人猜想,查网上貌似没找到,欢迎来辩!)

深入大端小端排序:

大端排序的好处是接收数据的程序可以优先得到数据的最高位,以便快速反应。
  比如我有一个控制温度的上位机程序,该程序接收大端方式编码的温度信号0x00fe,对比原来的温度值,假设是0x0135。那么在接受第一个字节0x00的时候,上位机就可以判断温度比原来下降了,可以立即发出指令打开加热器。而对于小端排序的方式,上位机只有在接收到完整的两个字节的时候才能做出反应。如果采用串行通信,用只对信号的每一个字节单独校验的话,波特率为9600时,大端编码下,上位机的响应时间为1ms,小端排序方式下,上位机响应时间为2ms。这时,大端编码就比小端排序更快。如果需要对完整的通信包进行校验,则没有区别。
  在串行通信测试程序中,计算机显示的字节顺序一般就是接收顺序。如果用大端编码的话,测试程序直接就可以显示出从大到小排列好的数据。而小端排序的方向相反,可视性不好,容易看花眼掉。
  
  结论是:
  1、串行通信(包括以太网、WIFI、串口、USB等)如果采用大端编码有时会使系统响应更快速。
  2、串行通信采用大端编码有利于调试。
  
  小端排序下,选定一个数据的起点后,只需要重复进位加法就可以实现高精度加法计算。减法也是一样。数组的第0位固定是最低位。而大端方式下,如果高精度计算的精度可变,就很难确定数组的第0位到底代表多大。不同精度的计算还会产生数据对齐问题。比如早期的16位CPU中,int类型和long类型做加法,用小端排序就很容易从指针位置开始计算。而大端排序则非常复杂。加法运算是非常常用的运算,其性能直接影响程序的整体性能。所以CPU中要采用性能较好的小端排序。
  由于CPU本身是小端排序,如果内存和文件也采用小端排序的话,就可以把文件中的数据直接存储到内存中,再直接把内存中的数据存储到CPU的寄存器。这样不仅提高计算机的性能,程序也变得简单。
  结论是:所有直接与硬件有关的代码都适合按小端排序

文章来源: recclay.blog.csdn.net,作者:ReCcla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recclay.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78986545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