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烧管子呢?
▌01 为什么功率MOS总是损坏?
近期,参加智能车竞赛的同学在寒假期间,制作和调试他们无线电能发送模块,用于节能组车模的调试。相比于数字和模拟电路,这种高频、高功率模拟电路,虽然看似简单,但在电路设计、器件选择、调试方法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于基本物理原理和器件特性的有更多深入的了解。现在很多大学根据课程难易程度重新调整了电子教学顺序,按照以下从容易到困难的顺序进行教学:
今年新的赛题组(无线节能组)中所遇到的高频功率电子是学习过程中新的挑战。为了帮助参赛同学克服高频功率电子调试中遇到的困难,下面给出将部分同学来信反馈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
提问:请问一下卓晴老师,节能组的发射模块的的功率MOS管我们是直接用CSD18532KCS然后A点的峰峰值根本达不到200V,在调输入栅极的频率时调的太高反而把MOS管给烧了,。。这个MOS管有什么合适的型号吗?
回复:MOS管可以需用 T254 这种高频MOS管, 输出信号的幅值要达到设计要求,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L,Cs,Cp 在 640kHz下各自满足半个周期谐振条件;
2)Cs/Cp的比值应与公众号中推荐的比值;
▌02 高频MOS管
由于信号幅值非常高,所以请慎重选择谐振 高频电容。普通的电容会很快就烧掉。为了达到最高50W的输出功率,在实际比赛无线模块中,使用了两个MOS管并联使用,并增加良好的散热器以及温度保护开关。
例如下面一款E类50W无线功率发送板,就采用了两个MOS管并联完成高频功率信号的输出。
提问:卓老师您好!我这两天搭了一个e类功放的发射电路,用的24.6uh线圈,Cs是2.2nf,Cp是3.3nf,经过计算这两种谐振频率平均值是764khz,所以我用md1211给了一个5v的方波,扼流圈上面用的10v供电,结果线圈谐振出来的波形频率为2.3mhz,幅值也只有960mv,见下图,这是为啥呢?
回复: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波形。但仅从你叙述的情况,也无法从可能众多错误陷阱中帮你定位造成这种问题的确切原因。
由于使用它激振荡,所以输出信号的基波频率应该与激励信号频率相同。如果你测量的输出信号频率与激励信号不同,可以分别检查一下,激励信号的频率、幅度、输出MOS管是否正常,谐振回路各器件是否完好无损,各连接电路是否可靠连接等等。
▌03 MOS发烫的原因
提问:卓老师,发射端功率mos管我已经换成AOT254L,谐振线圈也接上了,加24v直流电压时一开始24v不变化,电流也慢慢往上升,可是过了一会儿电压还是会掉,然后mos管超级烫。我想请问这是什么原因?还有电感值的测量在没有仪器的 基础上,我想再精确一点测量有什么好办法吗?谢谢老师。
mos发烫之后,我在不加线圈的基础上用示波器测量电感两端的波形,是一条直线左右摆动,我试了两次,mos管都以同样的方式发烫,我用的电容值和图中一样,耐压值是50v,100v,可是我测了也没有击穿,现在有点迷,已经试了很多次了,mos管也换了,电感也换了,电容也换过,想请卓老师帮忙找找原因。
回复:我猜可能问题出现在你所使用的电容上。检查电容是否烫了。2. 如果有示波器,观察振荡信号的波形,是否对称。对照在推文中给出的谐振时的波形。
如下波形是输出功率从0.5W 到20W过程中,E类高频输出MOS管D极电压(蓝色)与输出谐振线圈(粉红色)的波形。由于受到无线接收电路中倍压整流的影响,可以看到在功率打的时候,输出波形会出现:(1)幅值减低;(2)脉冲后半周出现高频振荡;(3)波形的对称性降低。
在高频输出级工作的时候,需要确保输出线圈可靠的连接在E类功率输出端口。如果线圈断开,单片机需要能够根据采集到的波形失真,及时关断输出信号,否则极易烧坏输出功率管。
如下波形是单片机采集到输出波形显示在LCD上,同时计算出波形的谐波比例。可以看到在谐振情况下,随着输出功率增加,波形的形状幅度和形状虽然有 一定的变化,但是谐波(2,3,4次谐波)比例始终保持在15%-18%左右。如果谐波比例超过了25%以及以上,就需要停止功率输出。因为此时E类功率发射极的效率降低太多,极易烧坏输出MOS管。
提问:卓老师,我制作的无线发送和接收电路,在调试的时候会出现1000V的谐振电压,是否这是正常的?
回复:在高频高功率电路中,是可能出现谐振高压。不过在电路中,需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谐振则极易引起谐振回路器件电压击穿(特别是谐振电容),损耗增大等。
▌04 MOS的电压波形
在推文以及竞赛规则中推荐使用的接收电路中,是将接收线圈与倍压或者全波整流电路串联在一起。此时电容不是一用于和接收线圈谐振的,它是用于在补偿接收回路的漏感的。它将发送线圈、接收线圈耦合之外的泄露电感进行补偿,来进一步减小接收回路内阻,使得输出功率提高。
文章来源: zhuoqing.blog.csdn.net,作者:卓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zhuoqi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4120727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