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激PID
简 介: 本文仅仅说明了在车模控制中为什么引入串级PID控制,对于如何实现串级控制、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其他什么控制方法则需要参赛同学们自行探索。当然,如果希望能够在控制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可以继续关注下学期开始之后,竞赛组委会提供的竞赛辅导课程。
关键词
: PID,串激PID,车模竞赛
§01 学生提问
卓老师,祝您新年快乐。抱歉在您休息的时候打扰您。我学习了前天的推文。既然通过pd控制可以让车模运行达到稳定,为什么有些学校还要引入速度环+电流环的串级pid呢?我不是很明白,麻烦老师有空时候点拨一下。
卓老师,再给我们讲讲串级PID呗。
我 记得在刚拿到驾照之后,开着租来的一辆汽车到市中心去办事。整个驾车过程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忐忑。心生疑虑,开车如此紧张,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驾车呢?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之后,就会发现开车的便利,并喜欢上驾车的感觉了。
§02 问题回复
前面的参加智能车竞赛同学之所以产生疑虑,询问为何在车模控制中还要引入“速度环+电流环”串级PID控制,应该说他们还没有学习,或者刚刚学习控制理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繁琐、玄妙的过程。
实际上,当真正理解和掌握控制理论之后,就会发现反馈控制是一个非常
简洁优雅的工具,喜欢在任何地方使用它。就像熟悉开车之后,就愿意驾车去到自己要去的远方了。到那时,如果车模控制中不引入“速度环”、“电流环”等,反而就会觉得不自然,觉得此时车模就像在
裸奔,危机四伏、随时会死的很难看。
下文只是回答为什么需要在车模控制中引入更多的内部闭环控制,至于如何有效实现这些控制,将来有时间再讨论。
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后,便开始大规模控制机器去帮助人们完成各种工作。经过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发展,最终发现,无论控制对象是机械、电子、化学过程等多么不同,只要满足以下几个特性,最终的控制方法都会变得简单和统一。
1)因果特性:控制对象的输出能够与一个,或者几个输入量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物体的运动,与其受力之间是因果关系。
2)线性特性:输入输出之间的规律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即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
3)时不变特性:输入输出之间的规律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
上面的特性看似简单,但人类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最终总结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统一的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在整个二十世纪中不仅帮助人们登上了月球,也在各个领域中极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前面提到的控制核心原理同样适用于竞赛中的车模控制。
竞赛中比的就是车模控制的又快又稳,车模需要说走就走,说停就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面就需要梳理一下决定车模位置和速度的因果关系。
现在的车模控制核心是由其上的单片机软件完成。控制指令经由单片机上的外设(IO,DA,PWM等)通过一系列的环节配合(电机驱动、电机、舵机、机械传动等)最终驱动车模运动,使得它的位置偏差和速度实现控制目标。
如果仔细分析整个控制流程,就会发现它与前面所希望的控制对象理想特性之间(因果、线性、时不变)存在着很多差别。
车模控制中的因果关系、不确定性、非线性
首先,上面控制关系流程中,并不都是因果传递关系。比如在电机控制中,电机驱动板施加在电机转子上的电压,决定了转子电枢电流,电枢电流产生磁场,决定了转子所受的电磁力矩,电磁力矩减去外部负载力矩,决定了转子的加速度,加速度决定了电机的转速。
但是,电机转子的转速反过来又会在定子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抵消外部施加的电压,从而减少转子电流,降低了转子的磁力矩。
因此,这其中存在着反馈耦合关系,这就打破了前面的控制规律中的简单的因果关系了。
电机运动中的电压、电流、转速、感应电动势
其次,在控制环节中存在着很多非线性环节,比如PWM,驱动板输出的饱和区,死区,电机磁场的非线性、机械传动中的间隙、舵机延迟、赛道导航磁场分布不均匀、摄像头镜头失真等。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线性。
最后,系统各个环节所受到的干扰、特性的变化也都是的控制特性不再满足“时不变”。比如在输出PWM中的量化噪声、电池电压波动对电机驱动电压的影响、电机温度改变电枢的电抗、定子磁场的不均匀影响输出力矩、赛道表面阻力的突变、坡道起伏等等。这些都会使得控制对象特性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果仅仅使用最外环总的位置反馈控制,对象各个环节中的这些缺陷就会使得系统变得岌岌可危,控制的精度、可靠性大大降低。
局部的反馈改善各个环节的特性
怎么改善上面控制中遇到的这些尴尬场景呢?那就在各个环节中引入局部的反馈控制,从而形成整体的串级控制。
比如,对于电机转子电流引入反馈控制,使得电机电流不再随着转子角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将其内部的反向耦合关系进行解耦,使得电机速度单想取决于电流指令,也就是电机转矩的大小,形成简单的因果关系。
通过电流反馈还可以消除电机驱动板的死区和饱和带来的非线性、电池电压波动等随着时间变化的不确定性,从而将这些环节变成前面理想的控制特性。
对于车轮转速引入速度反馈控制可以改善电机传动过程中的死区、阻力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于赛道元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进行消除。为后面的位置控制奠定很好的基础。
下图显示了三轮车模控制中,包括有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的串级PID控制的模式。
三级串级PID控制框图
引入局部的反馈控制,将控制中各个环节存在的缺陷(非因果的耦合、非线性、随机性)去掉,所带来的控制好处多多。但为了实现串级控制,则系统中需要增加额外的检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控制软件需要额外增加控制流程,增加了单片机计算负担。
但随着单片机性能的提高、资源的丰富、传感器成本降低,这一切都不是事儿。
唯一是事儿的就是那颗容不得缺陷存在,一直追求完美的心。这种心灵是不会让车模裸奔的。也许,在往届比赛中,车模裸奔也不是事。可今年(第十四届)的比赛情况就发生的质的变化。由于赛道中存在着横断路障、断路区等元素,使得车模在运行中不可能总能检测到赛道导引信号,需要在横断路障附件进行位置开环运行,也就是车模在无赛道导引信号的情况下,精确完成固定的绕行动作。如果此时,
车模是裸奔的话,那么任何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使得车模死的很惨。
本文仅仅说明了在车模控制中为什么引入串级PID控制,对于如何实现串级控制、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其他什么控制方法则需要参赛同学们自行探索。当然,如果希望能够在控制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可以继续关注下学期开始之后,竞赛组委会提供的竞赛辅导课程。
文章来源: zhuoqing.blog.csdn.net,作者:卓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zhuoqing.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4134853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