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物联网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1999年,一只企鹅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上,OICQ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2001年以后,中国正式加入WTO,经济活力空前高涨,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如果说抓住了互联网的风口,成就了无数经济大鳄量的积累,那么物联网的到来,则会让整个世界都产生质的飞跃。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即万物相连,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据说物联网的诞生源于一只咖啡壶,那是在1991年,剑桥大学特洛伊计算机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工作时,要下两层楼梯到楼下看咖啡煮好了没有,但平平无奇的咖啡壶并不能成精,告诉楼上科学家们咖啡的实时情况,说起来也很奇怪,为啥不能把咖啡壶直接搬到楼上呢?天才的脑回路真不是凡人可以琢磨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科学家们编写了一套程序,在咖啡壶旁边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利用终端摄像机的图像捕捉技术,以3帧/秒的速率传递到实验室的计算机上,这样科学家们便可随时查看咖啡是否煮好,没想到这项“懒人发明”成为了物联网最早的雏形。
最终,这只著名的咖啡壶在EBay拍卖网站以7300美元的价格卖出!
2008年,首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在这一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地球上的人口数量。
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其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同年,Nest发布了一款智能恒温器,可以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房子的温度。Nest让“智能家居”的概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物联网与传感设备
上文所述,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万物互联”,那么,传感设备包括哪些呢?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感知器官”可以采集和获取目标对象各种形态的信息,目前比较常见的包括红外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和毫米波雷达。
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应目标辐射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
激光雷达使用脉冲激光计算物体与地球表面的可变距离。这些光脉冲与机载系统收集到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可生成关于地球表面和目标物体的精确三维信息。
摄像头一般具有视频摄像/传播和静态图像捕捉等基本功能,它是借由镜头采集图像后,由摄像头内的感光组件电路及控制组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并转换成电脑所能识别的数字信号,然后借由并行端口或USB连接输入到电脑后由软件再进行图像还原。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赫兹)的声波,它的方向性好,反射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比空气中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10mm的电磁波,对应的频率范围为30~300GHz。毫米波雷达是工作在毫米波频段的雷达,它通过发射与接收高频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后端信号处理模块利用回波信号计算出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角度等信息。
毫米波雷达为啥“出圈”
面对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求和新场景的出现,物联网对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米波雷达在其中算是备受关注的“千里马”。
传感器对比
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红外线相比,不受目标物体形状颜色的干扰,而且不涉及隐私泄露的问题,与超声波相比不受大气紊流的影响,因而具有稳定的探测性能,环境适应性好。烟雾雨雪等环境都不会对毫米波雷达产生干扰,可全天候全天时工作,除此之外,毫米波雷达还有另一个其他四大传感器不能匹敌的就是测试距离远,最远能够达到 1000 米以上。
毫米波雷达最广泛的应用市场,是车载雷达,目前主流的车载毫米波雷达按照频率不同,主要分为24GHz 毫米波雷达和 77GHz 毫米波雷达(欧洲是 79GHz),而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卫浴、安防等领域,则是24GHz毫米波雷达的主阵地。
在目前的智能家居场景,以人体感应传感器为例,红外线、超声波和毫米波雷达各有千秋,但毫米波雷达在性能和性价比方面的表现更为出彩,尤其是毫米波雷达可隐藏在外壳中,无需钻孔,而且不用特意像红外线一样只能选择玻璃外壳材质,因此对追求产品“颜值”的消费者而言,无疑也有足够的吸引力。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场景的多样性呼声与日俱增,毫米波雷达在智能家居、智能卫浴、智能空调、停车场道闸、智能楼宇、安防辅助、养老健康、无人机、机器人、工业测量等领域将有更多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拭目以待,感受科技发展带来不可思议的生活体验。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