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面试必备的八大数据结构
写在前面:大家好!我是【AI 菌】,一枚爱弹吉他的程序员。我
热爱AI、热爱分享、热爱开源
! 这博客是我对学习的一点总结与记录。如果您也对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算法、Python、C++
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动态,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的博客地址为:【AI 菌】的博客
我的Github项目地址是:【AI 菌】的Github
作者:Krahets
链接:https://leetcode-cn.com/leetbook/read/illustration-of-algorithm/50e446/
来源:力扣(LeetCode)
前言
数据结构是为实现对计算机数据有效使用的各种数据组织形式,服务于各类计算机操作。不同的数据结构具有各自对应的适用场景,旨在降低各种算法计算的时间与空间复杂度,达到最佳的任务执行效率。
如下图所示,常见的数据结构可分为线性数据结构与非线性数据结构,具体为:「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散列表」、「堆」。
从零开始学习算法的同学对数据结构的使用方法可能尚不熟悉,本文将初步介绍各数据结构的基本特点,以及Python3 或 C++ 语言中各数据结构的初始化与构建方法。
一、线性数据结构
(1) 数组
数组是将相同类型的元素存储于连续内存空间的数据结构。根据数组长度可不可变,可分为静态数组和动态数组。
如下图所示,构建静态数组需要在初始化时给定长度,并对数组每个索引元素赋值:
C++代码示例如下:
// 初始化一个长度为 5 的数组 array
int array[5];
// 元素赋值
array[0] = 2;
array[1] = 3;
array[2] = 1;
array[3] = 0;
array[4] = 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或者可以使用直接赋值的初始化方式,代码如下:
int array[] = {2, 3, 1, 0, 2};
- 1
动态数组是经常使用的数据结构,其基于数组和扩容机制实现,相比普通数组更加灵活。常用操作有:访问元素、添加元素、删除元素。
下面采用C++中的vector类来初始化一个动态数组,并向其末尾添加元素。代码如下:
// 初始化动态数组
vector<int> array;
// 向尾部添加元素
array.push_back(2);
array.push_back(3);
array.push_back(1);
array.push_back(0);
array.push_back(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Python代码如下:
# 初始化动态数组
array = []
# 向尾部添加元素
array.append(2)
array.append(3)
array.append(1)
array.append(0)
array.append(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我总结了C++中动态数组类vector的用法,想要快速上手的同学,可以前往学习:【C++养成计划】动态数组 —— 快速上手 STL vector 类(Day14)
(2) 链表
链表以节点为单位,每个元素都是一个独立对象,在内存空间的存储是非连续的。链表的节点对象具有两个成员变量:「值 val」和「后继节点引用 next」。
C++代码如下:
struct ListNode { int val; // 节点值 ListNode *next; // 后继节点引用 ListNode(int x) : val(x), next(NULL) {}
};
- 1
- 2
- 3
- 4
- 5
Python代码如下:
class ListNode: def __init__(self, x): self.val = x # 节点值 self.next = None # 后继节点引用
- 1
- 2
- 3
- 4
如下图所示,建立此链表需要实例化每个节点,并构建各节点的引用指向。
C++示例如下:
// 实例化节点
ListNode *n1 = new ListNode(4); // 节点 head
ListNode *n2 = new ListNode(5);
ListNode *n3 = new ListNode(1);
// 构建引用指向
n1->next = n2;
n2->next = n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Python示例如下:
# 实例化节点
n1 = ListNode(4) # 节点 head
n2 = ListNode(5)
n3 = ListNode(1)
# 构建引用指向
n1.next = n2
n2.next = n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如果您想进一步学习C++中栈的用法,可以看我的之前写的文章:【C++养成计划】链表 —— 快速上手STL list 类(Day11)
(3) 栈
栈是一种具有 「先入后出」 特点的抽象数据结构,可使用数组或链表实现。
如下图所示,通过常用操作「入栈 push()」,「出栈 pop()」,展示了栈的先入后出特性。
C++代码示例如下:
stack<int> stk;
stk.push(1); // 元素 1 入栈
stk.push(2); // 元素 2 入栈
stk.pop(); // 出栈 -> 元素 2
stk.pop(); // 出栈 -> 元素 1
- 1
- 2
- 3
- 4
- 5
Python代码示例如下:
stack = [] # Python 可将列表作为栈使用
stack.append(1) # 元素 1 入栈
stack.append(2) # 元素 2 入栈
stack.pop() # 出栈 -> 元素 2
stack.pop() # 出栈 -> 元素 1
- 1
- 2
- 3
- 4
- 5
想进一步学习C++中栈的用法,可以看我的之前写的文章:【C++养成计划】栈 —— 快速上手 STL stack 类(Day12)
(4) 队列
队列是一种具有 「先入先出」 特点的抽象数据结构,可使用链表实现。
如下图所示,通过常用操作「入队 push()」,「出队 pop()」,展示了队列的先入先出特性。
C++示例代码如下:
queue<int> que;
que.push(1); // 元素 1 入队
que.push(2); // 元素 2 入队
que.pop(); // 出队 -> 元素 1
que.pop(); // 出队 -> 元素 2
- 1
- 2
- 3
- 4
- 5
Python示例代码如下:
# Python 通常使用双端队列 collections.deque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queue = deque() # 实例化一个队列
queue.append(1) # 元素 1 入队
queue.append(2) # 元素 2 入队
queue.popleft() # 出队 -> 元素 1
queue.popleft() # 出队 -> 元素 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想进一步学习C++中队列的用法,可以看我的之前写的文章:【C++养成计划】队列 —— 快速上手STL queue类(Day13)
二、非线性数据结构
(1) 树
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根据子节点数量可分为 「二叉树」 和 「多叉树」,最顶层的节点称为 「根节点 root」。以二叉树为例,每个节点包含三个成员变量:「值 val」、「左子节点 left」、「右子节点 right」 。
如下图所示,建立此二叉树需要实例化每个节点,并构建各节点的引用指向。
C++示例代码如下:
struct TreeNode { int val; // 节点值 TreeNode *left; // 左子节点 TreeNode *right; // 右子节点 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
// 初始化节点
TreeNode *n1 = new TreeNode(3); // 根节点 root
TreeNode *n2 = new TreeNode(4);
TreeNode *n3 = new TreeNode(5);
TreeNode *n4 = new TreeNode(1);
TreeNode *n5 = new TreeNode(2);
// 构建引用指向
n1->left = n2;
n1->right = n3;
n2->left = n4;
n2->right = n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Python示例代码如下:
class TreeNode: def __init__(self, x): self.val = x # 节点值 self.left = None # 左子节点 self.right = None # 右子节点 # 初始化节点
n1 = TreeNode(3) # 根节点 root
n2 = TreeNode(4)
n3 = TreeNode(5)
n4 = TreeNode(1)
n5 = TreeNode(2)
# 构建引用指向
n1.left = n2
n1.right = n3
n2.left = n4
n2.right = n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2) 图
图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由 「节点(顶点)vertex」 和 「边 edge」 组成,每条边连接一对顶点。根据边的方向有无,图可分为 「有向图」 和 「无向图」。本文以无向图为例开展介绍。
如下图所示,此无向图的 顶点 和 边 集合分别为:
- 顶点集合: vertices = {1, 2, 3, 4, 5}
- 边集合: edges = {(1, 2), (1, 3), (1, 4), (1, 5), (2, 4), (3, 5), (4, 5)}
表示图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 邻接矩阵: 使用数组 vertices 存储顶点,邻接矩阵 edges 存储边; edges[i][j] 代表节点 i+1 和 节点 j+1 之间是否有边。
C++代码实现如下:
int vertices[5] = {1, 2, 3, 4, 5};
int edges[5][5] = {{0, 1, 1, 1, 1}, {1, 0,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1, 0, 1, 1, 0}};
- 1
- 2
- 3
- 4
- 5
- 6
- 邻接表: 使用数组 vertices 存储顶点,邻接表 edges 存储边。 edges 为一个二维容器,第一维 i 代表顶点索引,第二维 edges[i]存储此顶点对应的边集合;例如 edges[0] = [1,2,3,4] 代表 vertices[0] 的边集合为 [1,2,3,4] 。
C++代码实现如下:
int vertices[5] = {1, 2, 3, 4, 5};
vector<vector<int>> edges;
vector<int> edge_1 = {1, 2, 3, 4};
vector<int> edge_2 = {0, 3};
vector<int> edge_3 = {0, 4};
vector<int> edge_4 = {0, 1, 4};
vector<int> edge_5 = {0, 2, 3};
edges.push_back(edge_1);
edges.push_back(edge_2);
edges.push_back(edge_3);
edges.push_back(edge_4);
edges.push_back(edge_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邻接矩阵 VS 邻接表 :
邻接矩阵的大小只与节点数量有关,即 N^2,其中 N 为节点数量。因此,当边数量明显少于节点数量时,使用邻接矩阵存储图会造成较大的内存浪费。
因此,邻接表 适合存储稀疏图(顶点较多、边较少); 邻接矩阵 适合存储稠密图(顶点较少、边较多)。
(3) 散列表
散列表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通过利用 Hash 函数将指定的「键 key」映射至对应的「值 value」,以实现高效的元素查找。
设想一个简单场景:小力、小特、小扣的学号分别为 10001, 10002, 10003 。现需求从「姓名」查找「学号」。
则可通过建立姓名为 key ,学号为 value 的散列表实现此需求,C++代码如下:
// 初始化散列表
unordered_map<string, int> dic;
// 添加 key -> value 键值对
dic["小力"] = 10001;
dic["小特"] = 10002;
dic["小扣"] = 10003;
// 从姓名查找学号
dic.find("小力")->second; // -> 10001
dic.find("小特")->second; // -> 10002
dic.find("小扣")->second; // -> 1000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Python代码如下:
# 初始化散列表
dic = {}
# 添加 key -> value 键值对
dic["小力"] = 10001
dic["小特"] = 10002
dic["小扣"] = 10003
# 从姓名查找学号
dic["小力"] # -> 10001
dic["小特"] # -> 10002
dic["小扣"] # -> 1000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自行设计 Hash 函数:
假设需求:从「学号」查找「姓名」。将三人的姓名存储至以下数组中,则各姓名在数组中的索引分别为 0, 1, 2 。
string names[] = { "小力", "小特", "小扣" };
- 1
此时,我们构造一个简单的 Hash 函数( % 为取余符号 ),公式如下:
C++封装函数如下:
int hash(int id) { int index = (id - 1) % 10000; return index;
}
- 1
- 2
- 3
- 4
于是,我们构建了以学号为 key 、姓名对应的数组索引为 value 的散列表。利用此 Hash 函数,则可在 O(1) 时间复杂度下通过学号查找到对应姓名,即:
names[hash(10001)] // 小力
names[hash(10002)] // 小特
names[hash(10003)] // 小扣
- 1
- 2
- 3
注:以上设计只适用于此示例,实际的 Hash 函数需保证低碰撞率、 高鲁棒性等,以适用于各类数据和场景。
(4) 堆
堆是一种基于 「完全二叉树」 的数据结构,可使用数组实现。以堆为原理的排序算法称为 「堆排序」,基于堆实现的数据结构为 「优先队列」。堆分为 「大顶堆」 和 「小顶堆」,大(小)顶堆:任意节点的值不大于(小于)其父节点的值。
完全二叉树定义: 设二叉树深度为 kk ,若二叉树除第 kk 层外的其它各层(第 11 至 k-1k−1 层)的节点达到最大个数,且处于第 kk 层的节点都连续集中在最左边,则称此二叉树为完全二叉树。
如下图所示,为包含 1, 4, 2, 6, 8 元素的小顶堆。将堆(完全二叉树)中的结点按层编号,即可映射到右边的数组存储形式。
通过使用「优先队列」的「压入 push()」和「弹出 pop()」操作,即可完成堆排序,C++实现代码如下:
/ 初始化小顶堆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heap;
// 元素入堆
heap.push(1);
heap.push(4);
heap.push(2);
heap.push(6);
heap.push(8);
// 元素出堆(从小到大)
heap.pop(); // -> 1
heap.pop(); // -> 2
heap.pop(); // -> 4
heap.pop(); // -> 6
heap.pop(); // -> 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Python实现代码如下:
from heapq import heappush, heappop
# 初始化小顶堆
heap = []
# 元素入堆
heappush(heap, 1)
heappush(heap, 4)
heappush(heap, 2)
heappush(heap, 6)
heappush(heap, 8)
# 元素出堆(从小到大)
heappop(heap) # -> 1
heappop(heap) # -> 2
heappop(heap) # -> 4
heappop(heap) # -> 6
heappop(heap) # -> 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由于水平有限,博客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有纰漏之处恳请各位大佬不吝赐教!
推荐文章
文章来源: ai-wx.blog.csdn.net,作者:AI 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ai-wx.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14519112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