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入门篇 —— Linux 磁盘管理之磁盘理论篇
        【摘要】 Linux入门篇 —— Linux 磁盘管理之磁盘理论篇
    
    
    
    Linux 磁盘管理之磁盘理论篇
磁盘简介
- 作用: 用来存放数据(二进制方式来管理数据)
 - 分类 
   
- 机械硬盘
 - 固态硬盘
 
 - 机械硬盘组成 
   
- 盘片: 上面布满磁性颗粒,保存写入数据
 - 主轴: 带动盘片转动,转到磁头的下方
 - 读/写磁头: 负责数据的读写
 - 磁头臂: 带动磁头,将磁头移动到指定位置
 - 控制电路: 控制硬盘的速度,磁头臂的移动等等
 
 - 机械磁盘的属性 
   
- 磁道: 盘片围绕在主轴周围的同心环,编号由外至内从0累加
 - 扇区: 磁道上被分成的更小的单位,也是磁盘中保存数据最小的存储单元,一般大小为512k,也有更大的扇区4K
 - 柱面: 在同一个磁盘中,所有盘片相同位置编号的磁道形成的一个圆柱
 
 - 机械磁盘工作方式 
   
- 主轴带动盘片做圆周运动,磁头臂带动磁头直径运动
 
 

机械硬盘
常用总线协议/磁盘类型
SCSI协议
-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最初是一种为了小型机研制的接口技术,用于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最多可以连接16个设备)
 - SCSI 协议是主机与存储磁盘通信的基本协议
 - DAS 使用SCSI 协议实现主机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的互连
 

并行SCSI 的演变
- (1981年)最初由 Shugart Associates、 NCR开发,名字为SASI
 - ANSI 承认其为工业标准
 - SCSI 的版本 
   
- SCSI-1 
     
- 定义了线缆长度,信号特征,命令和传输模式
 - 使用8 位窄总线,最大传输率为 5MB/s
 
 - SCSI-2 
     
- 定义了通用命令集(Common Command Set, 简称CCS)
 - 提高了性能,可靠性,新增了一些特性
 
 - SCSI-3 
     
- SCSI最新版本
 - 由多个相关的标准组成,不再是一个大文件
 
 
 - SCSI-1 
     
 
SCSI-3 架构

- SCSI命令协议(应用层) 
   
- 各类型设备通用的主要命令
 
 - 传输层协议 
   
- 设备间互连和信息共享的标准规则,scsi-3、fc等等
 
 - 物理层互连 
   
- 接口细节: 比如电信号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模式
 
 
SCSI 协议模型
- 主机到存储磁盘间的通信由启动器发起,由目标器接收和处理
 

SCSI 协议寻址
- 总线号: 区分不同的SCSI 总线
 - 设备ID: 区分SCSI 总线上不同的设备
 - 逻辑单元号: 区分SCSI 设备中的子设备
 
ATA 和 SATA
- 高级技术附件(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上世纪90 年代桌面机标准 
   
- 采用可编程IO 技术,速度和智能性不高
 
 - 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ATA 技术的升级版本,曾是桌面电脑ATA 接口硬盘的主要替代技术 
   
- 因容量大,价格便宜,在企业级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中曾广泛的被使用
 - 现在多被更加智能的NL-SAS 接口的硬盘替代
 
 
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 SCSI 协议)
- 在企业级存储系统中,SAS(Serial Attached SCSI)接口已经取代并行连接SCSI 和 SATA 接口
 - 特点 
   
- 采用点对点连接方式
 - 高带宽(300M/s,600M/s)
 - 效率高
 - 支持热插拔
 
 
I/O(Input/Ouput)操作
- 单个IO 
   
- 操作系统内核发出一个读IO命令,当控制磁盘的控制器接到这个指令后,控制器会给磁盘发送一个读数据的指令,并同时将要读取数据块的地址传送给磁盘,然后硬盘读取数据传送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返回给操作系统,完成一个IO操作
 
 - 读写IO 
   
- 写磁盘为写IO,读数据为读IO
 
 - 随机访问(Random Access) 与连续访问(Sequential Access): 由当此IO 给出的扇区地址与上次IO 结束的扇区地址相差得是否较大决定
 - 顺序IO模式(Queue Mode)/并发IO模式(Burst Mode): 由磁盘组一次能执行的IO 命令个数决定
 - 完整的IO操作 
   
- 当控制器对硬盘发出一个IO操作指令的时候,磁盘的磁头臂带动读写磁头离开着陆区,然后移动到要操作初始数据块所在的磁道正上方,此过程为寻道,消耗的时间为寻道时间
 - 磁头等到盘片旋转到初始数据块所在扇区的正上方,此时才能进行数据的读取,这个过程称之为旋转时间
 - 然后读取相应数据,直到完成这次IO所操作的全部数据,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称之为数据传送时间
 
 
寻道时间
- 全程寻道时间: 磁头横跨整个磁盘的宽度所用的时间(着陆区 --> 最外层0磁道)
 - 平均寻道时间: 一般为全程寻道时间的1/3
 - 道间寻道时间: 磁头在相邻磁道之间所用的时间
 
旋转时延
- 决定于主轴的转动速度
 - 平均旋转动延迟: 完全旋转用时的一半
 
5400 rpm的磁盘平均旋转时延: 5.5ms
15000 rpm的磁盘的平均旋转时延: 2.0ms
数据传输时延
- 数据传输时延决定于数据传输速度,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 内部传输速度: 数据从盘片扇区上传送到硬盘上的内部缓存的速度
 - 外部传输速度: 接口的标称速度
 
IOPS
- IOPS是IO系统每秒所执行IO操作的次数,是一个重要的用来衡量系统IO能力的参数,对于单个磁盘,计算其完成一次IO所需要的时间来推算其IOPS 
   
- IOTime = 寻道时间 + 60s/转速/2 + IOChunkSize/传输速度
 - IOPS = 1/IOTime = 1 / (寻道时间 + 60s/转速/2 + IOChunkSize/传输速度)
 
 
| 单个IO大小 | 寻道时间(ms) | 旋转延迟(ms) | c传输时延(ms) | IO服务时间(ms) | IOPS | 
|---|---|---|---|---|---|
| 4K | 5 | 2 | 4K/40MB = 0.1 | 7.1 | 140 | 
| 8K | 5 | 2 | 8K/40MB = 0.2 | 7.2 | 139 | 
| 16K | 5 | 2 | 16K/40MB = 0.4 | 7.4 | 135 | 
| 32K | 5 | 2 | 32K/40MB = 0.8 | 7.8 | 128 | 
- 当单次IO越小的时候,单次IO所耗费的时间也越少,相应的IOPS也就越大
 
带宽(Throughput)
- 带宽是指磁盘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从磁盘系统总线上流过的数据量,也称为磁盘的实际传输速率 
   
- 带宽 = IOPS * IO大小
 
 
利用率和响应时间

固态硬盘
- 价格逐渐下降,容量越来越大,固态硬盘(SSD)变得越来越流行
 - SSD原理 
   
- 使用flash 技术存储信息
 - 内部没有机械结构 
     
- 耗电量更小
 - 散热小
 - 噪音小
 
 
 - 基于SSD的使用频率,其使用寿命有限
 - SSD的3中主要的类型 
   
- SLC(Single Level Cell): 单层式存储单元
 - MLC(Multi Level Cell): 多层式存储单元
 - TLC(Triple Levle Cell): 三层式存储单元
 
 
SLC-MLC-TLC

- 在SLC 中,每个存储单元(cell)只存1bit数据: 0或1
 - 在MLC 中,每个存储单元(cell)可存2bit数据: 00, 01, 10, 11
 - 在TLC 中,每个存储单元(cell)可存3bit数据: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固态硬盘的磨损
- 对SSD 盘的可靠性影响最大的其抗磨损能力,即其cell能被擦写的次数
 - 企业级的SCL、MLC和TLC 在抗磨损方面的区别明显
 
| 类型 | 容量 | 可擦写次数 | 单位容量价格 | 
|---|---|---|---|
| SLC | 小 | 约100,000 | 高 | 
| eMLC(企业级别) | 中等 | 约30,000 | 中等 | 
| cMLC(消费者) | 中等 | 5000~10,000 | 低 | 
| TLC | 大 | 500~1,000 | 很低 | 
固态硬盘结构

- 无高速旋转部件,性能高、功耗低
 - 多通道并发,通道内Flash颗粒复用时许
 - 支持TCQ/NCQ,一次响应多个IO请求
 - 典型响应时间低于0.1ms
 
SDD 性能优势
- 响应时间短 
   
- 机械硬盘的机械特性导致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寻道和机械延迟上,数据传输效率收到严重制约
 
 - 读写效率高 
   
- 机械硬盘在进行随机读写曹祖时,磁头不停的移动,导致读写效率低下
 - 而SSD 通过内部控制器计算出数据的存放位置,直接进行存取操作,故效率高
 
 
SSD 功耗优势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