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习准备的数据结构(4)-- 二叉树

举报
看,未来 发表于 2021/02/09 02:09:06 2021/02/09
【摘要】 文章目录 前言二叉树二叉树的创建二叉树的前序遍历二叉树的中序遍历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已知前、中序遍历,还原二叉树已知后序、中序遍历结果,还原二叉树二叉树的层序遍历 二叉搜索树构造二叉搜索树 二叉树的其他操作复制二叉树判断两个二叉树相等 前言 半年前,种过一次树,有不少朋友喜欢。 但是接下来我又要重新种树了,因为我发现,有瑕疵(我忘得差不多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言

半年前,种过一次树,有不少朋友喜欢。
但是接下来我又要重新种树了,因为我发现,有瑕疵(我忘得差不多了)。
不过可以放心,前面那篇我不会删,毕竟大家比较喜欢。

能不多说话就不多说话,需要看概念的话可以去前一篇:种树

二叉树

二叉树的创建

class TreeNode {
private:
	int val;	//这里的数据类型按需取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public:
	TreeNode(int x)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int get_val() {
		return this->val;
	}

	TreeNode* getleft() {
		return this->left;
	}

	TreeNode* getright() {
		return this->right;
	}

	void set_left(TreeNode* node) {
		this->left = node;
	}

	void set_right(TreeNode* node) {
		this->right = node;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二叉树的前序遍历

以此图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先访问根结点,然后再访问左子树,最后访问右子树。

void Pre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
	if (NULL == root) {
		return;
	}
	cout << root->get_val() << endl;
	PreOrderTraverse(root->getleft());
	PreOrderTraverse(root->getright());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打印信息:ABDECFG


二叉树的中序遍历

先访问左子树,中间访问根节点,最后访问右子树。

void Mid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
	if (NULL == root) {
		return;
	}
	MidOrderTraverse(root->getleft());
	cout << root->get_val() << endl;
	MidOrderTraverse(root->getright());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打印信息:DBEAFCG


二叉树的后序遍历

先访问左子树,再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void LastOrderTraverse(TreeNode* root){
	if(NULL == root)
		return;
	LastOrderTraverse(root->left);
	LastOrderTraverse(root->right);
	cout<<root->val;
}

  
 
  • 1
  • 2
  • 3
  • 4
  • 5
  • 6
  • 7

打印顺序:DEBFCA


已知前、中序遍历,还原二叉树

特别标注:如果二叉树中有相同值元素的存在,那么有极大概率还原失败,下面中、后序遍历也是

给了中序那就好办了
一:看中序排列中的根节点位置在哪里,根节点前面都属于根的左子树及其后代,后面你懂得。
二:将中序序列分两段:(D、B、E)和(F、C、G)
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根节点左子树的“根节点”是:B
别问我为啥,问就是看前序序列的第二位
四:重复二三,直到根节点左子树排出来为止
五:同上,排出右子树

  
 
  • 1
  • 2
  • 3
  • 4
  • 5
  • 6
  • 7

具体思路:

对于任意一颗树而言,前序遍历的形式总是
[ 根节点, [左子树的前序遍历结果], [右子树的前序遍历结果] ]
即根节点总是前序遍历中的第一个节点。

而中序遍历的形式总是
[ [左子树的中序遍历结果], 根节点, [右子树的中序遍历结果] ]

只要我们在中序遍历中定位到根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别知道左子树和右子树中的节点数目。由于同一颗子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的长度显然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对应到前序遍历的结果中,对上述形式中的所有左右括号进行定位。

这样以来,我们就知道了左子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结果,以及右子树的前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结果,我们就可以递归地对构造出左子树和右子树,再将这两颗子树接到根节点的左右位置。

细节

在中序遍历中对根节点进行定位时,一种简单的方法是直接扫描整个中序遍历的结果并找出根节点,但这样做的时间复杂度较高。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哈希映射(HashMap)来帮助我们快速地定位根节点。对于哈希映射中的每个键值对,键表示一个元素(节点的值),值表示其在中序遍历中的出现位置。在构造二叉树的过程之前,我们可以对中序遍历的列表进行一遍扫描,就可以构造出这个哈希映射。在此后构造二叉树的过程中,我们就只需要 O(1) 的时间对根节点进行定位了。

下面的代码给出了详细的注释。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unordered_map<int, int> index;

public: TreeNode* myBuildTree(const vector<int>& preorder, const vector<int>& inorder, int preorder_left, int preorder_right, int inorder_left, int inorder_right) { if (preorder_left > preorder_right) { return nullptr; } // 前序遍历中的第一个节点就是根节点 int preorder_root = preorder_left; // 在中序遍历中定位根节点 int inorder_root = index[preorder[preorder_root]]; // 先把根节点建立出来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preorder[preorder_root]); // 得到左子树中的节点数目 int size_left_subtree = inorder_root - inorder_left; // 递归地构造左子树,并连接到根节点 // 先序遍历中「从 左边界+1 开始的 size_left_subtree」个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从 左边界 开始到 根节点定位-1」的元素 root->left = myBuildTree(preorder, inorder, preorder_left + 1, preorder_left + size_left_subtree, inorder_left, inorder_root - 1); // 递归地构造右子树,并连接到根节点 // 先序遍历中「从 左边界+1+左子树节点数目 开始到 右边界」的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从 根节点定位+1 到 右边界」的元素 root->right = myBuildTree(preorder, inorder, preorder_left + size_left_subtree + 1, preorder_right, inorder_root + 1, inorder_right); return root; } TreeNode* buildTree(vector<int>& preorder, vector<int>& inorder) { int n = preorder.size(); // 构造哈希映射,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根节点 for (int i = 0; i < n; ++i) { index[inorder[i]] = i; } return myBuildTree(preorder, inorder, 0, n - 1, 0, n - 1); }
};

> 作者:LeetCode-Solution
> 链接: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construct-binary-tree-from-preorder-and-inorder-traversal/solution/cong-qian-xu-yu-zhong-xu-bian-li-xu-lie-gou-zao-9/ 来源:力扣(LeetCod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时间复杂度:O(n),其中 n 是树中的节点个数。

空间复杂度:O(n),除去返回的答案需要的 O(n) 空间之外,我们还需要使用 O(n) 的空间存储哈希映射,以及 O(h)(其中 h 是树的高度)的空间表示递归时栈空间。这里 h < nh<n,所以总空间复杂度为 O(n)。


已知后序、中序遍历结果,还原二叉树

这个LeetCode上没找到,我模仿着写一个。

//一、二步同上
//其实第三步原理是一样的,不过我们的脑子习惯了从前到后,所以,让我帮你们转个弯。

//像对中序分割一样,将后序序列也分割了。
//从中序排列的分割中我们知道根节点的右子树有哪些成员,所以后序序列这样分:
//(H I D J K E B)(L F G C)
//现在就很明显可以看出根节点左子树的“根节点”是谁了吧

//重复以上步骤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具体思路:

对于任意一颗树而言,后序遍历的形式总是
[ [左子树的前序遍历结果], [右子树的前序遍历结果],根节点 ]
即根节点总是后序遍历中的最后一个节点。

而中序遍历的形式总是
[ [左子树的中序遍历结果], 根节点, [右子树的中序遍历结果] ]

只要我们在中序遍历中定位到根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别知道左子树和右子树中的节点数目。由于同一颗子树的后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的长度显然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对应到后序遍历的结果中,对上述形式中的所有左右括号进行定位。

这样以来,我们就知道了左子树的后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结果,以及右子树的后序遍历和中序遍历结果,我们就可以递归地对构造出左子树和右子树,再将这两颗子树接到根节点的左右位置。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unordered_map<int, int> index;

public: TreeNode* myBuildTree(const vector<int>& lastorder, const vector<int>& inorder, int lastorder_left, int lastorder_right, int inorder_left, int inorder_right) { if (lastorder_left > lastorder_right) { return nullptr; } // 后序遍历中的最后一个节点就是根节点 int lastorder_root = lastorder_right; // 在中序遍历中定位根节点 int inorder_root = index[lastorder[lastorder_root]]; // 先把根节点建立出来 TreeNode* root = new TreeNode(lastorder[lastorder_root]); // 得到左子树中的节点数目 int size_left_subtree = inorder_root - inorder_left; // 递归地构造左子树,并连接到根节点 // 后序遍历中「从 左边界开始的 size_left_subtree」个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从 左边界 开始到 根节点定位-1」的元素 root->left = myBuildTree(lastorder, inorder, lastorder_left, lastorder_left + size_left_subtree-1, inorder_left, inorder_root - 1); // 递归地构造右子树,并连接到根节点 // 后序遍历中「从 左边界+左子树节点数目 开始到 右边界-1 」的元素就对应了中序遍历中「从 根节点定位+1 到 右边界」的元素 root->right = myBuildTree(lastorder, inorder, lastorder_left + size_left_subtree, lastorder_right-1, inorder_root + 1, inorder_right); return root; } TreeNode* buildTree(vector<int>& preorder, vector<int>& inorder) { int n = preorder.size(); // 构造哈希映射,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根节点 for (int i = 0; i < n; ++i) { index[inorder[i]] = i; } return myBuildTree(preorder, inorder, 0, n - 1, 0, n - 1);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

所谓的层序遍历,就是从根节点(第一层)开始,依次向下,获取每一层所有结点的值,有二叉树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现步骤:

1.创建队列,存储每一层的结点;
2.使用循环从队列中弹出一个结点:
 2.1获取当前结点的key;
 2.2如果当前结点的左子结点不为空,则把左子结点放入到队列中
 2.3如果当前结点的右子结点不为空,则把右子结点放入到队列中

  
 
  • 1
  • 2
  • 3
  • 4
  • 5

代码实现:

#include<queue>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LevelOrder(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queue<Node *>	q;
	// 启动
	q.push(root);

	while (!q.empty()) {
		Node *front = q.front();
		q.pop(); cout<<front->value; if (front->left != NULL) q.push(front->left); if (front->right != NULL) q.push(front->right);
	}
	cout<<endl;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二叉搜索树

所谓二叉搜索树,可提供对数时间的元素插入和访问。二叉搜索树的节点放置规则是:任何节点的键值一定大于去其左子树中的每一个节点的键值,并小于其右子树的每一个节点的键值。

所以在二叉树中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很简单的,比较麻烦的是元素的插入和移除。
插入新元素时,从根节点开始,遇键值较大者就向左,遇键值较小者就向右,一直到尾端,即为插入点。
移除旧元素时,如果它是叶节点,直接拿走就是了;如果它有一个节点,那就把那个节点补上去;如果它有两个节点,那就把它右节点的最小后代节点补上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构造二叉搜索树

现有序列:A = {61, 87, 59, 47, 35, 73, 51, 98, 37, 93}。根据此序列构造二叉搜索树过程如下:

(1)i = 0,A[0] = 61,节点61作为根节点;
(2)i = 1,A[1] = 87,87 > 61,且节点61右孩子为空,故81为61节点的右孩子;
(3)i = 2,A[2] = 59,59 < 61,且节点61左孩子为空,故59为61节点的左孩子;
(4)i = 3,A[3] = 47,47 < 59,且节点59左孩子为空,故47为59节点的左孩子;
(5)i = 4,A[4] = 35,35 < 47,且节点47左孩子为空,故35为47节点的左孩子;
(6)i = 5,A[5] = 73,73 < 87,且节点87左孩子为空,故73为87节点的左孩子;
(7)i = 6,A[6] = 51,47 < 51,且节点47右孩子为空,故51为47节点的右孩子;
(8)i = 7,A[7] = 98,98 < 87,且节点87右孩子为空,故98为87节点的右孩子;
(9)i = 8,A[8] = 93,93 < 98,且节点98左孩子为空,故93为98节点的左孩子;

创建完毕后如图中的二叉搜索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include<vector>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SerchTree{
private:
	TreeNode* root;
public:
	SerchTree();

	//插入节点
	void Insert_Node(TreeNode* root,int val){
		if(NULL == root) root = new TreeNode(val);
		else{ if(val<root->val) Insert_Node(root->left,val); else{	//一样大就往左走吧 Insert_Node(root->right,val); }
		}
	}

	//从数组中构造二叉搜索树	
	void Create_SerchTree(vector<int>& vec){
		int sz = vec.size();
		for(int i = 0;i<sz;i++){ Insert_Node(root,vec[i]);
		}
	}

	//搜索某个节点是否存在
	bool SerchNode(TreeNode* root,int val){
		if(NULL == root) return false;
		if(val<root->val) return SerchNode(root->left,val);
		else if(val>root->val) return SerchNode(root->right)
		else return ture;
	} //删除节点
	void DelNode(TreeNode* node){
		TreeNode* temp;
		if(NULL == node->right){	//如果右子节点为空 temp = node; node = node->left; delete temp;
		}
		else{	//如果右子节点不空 temp = node; while(NULL != temp->left){ temp = temp->left; } node->val = temp->val; delete temp;
		}
	}	
	//删除某个节点
	void DelSerchNode(TreeNode* root,int val){
		if(NULL == root) return;
		if(val<root->val) return DelSerchNode(root->left,val);
		else if(val>root->val) return DelSerchNode(root->right)
		else DelNode(root);
	}

	//计算二叉树的最大深度
	int maxDepth(Node x) { 	//1.如果根结点为空,则最大深度为0; 
		if (x == null) return 0; int max = 0; int maxL = 0; int maxR = 0; //2.计算左子树的最大深度; 
		if (x.left != null) maxL = maxDepth(x.left); //3.计算右子树的最大深度; 
		if (x.right != null) maxR = maxDepth(x.right); //4.当前树的最大深度=左子树的最大深度和右子树的最大深度中的较大者+1 
		max = maxL > maxR ? maxL + 1 : maxR + 1; return max;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二叉树的其他操作

复制二叉树

这里需要在前面加上个函数:

void set_val(int val) {
	this->val = val;
}

  
 
  • 1
  • 2
  • 3

然后开始写,我们将后序遍历进行一个改装:

TreeNode* TreeCopy(TreeNode* root) {
	if (root) {
		TreeNode* temp = new TreeNode();
		temp->set_left(TreeCopy(root->getleft()));
		temp->set_right(TreeCopy(root->getright()));
		temp->set_val(root->get_val());
		return temp;
	}
	return NULL;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得到最终结果。


判断两个二叉树相等

这也是之前在LeetCode上做过的一道题了,这里我们也对后序遍历进行一次改写。

判断二叉树相等的几个要素:

1、二叉树结构相等
2、二叉树相对位置的值相等

  
 
  • 1
  • 2

所以产生代码如下:

bool is_equal_trees(TreeNode* a, TreeNode* b) {
	return (!a && !b) || ((a && b) && (a->get_val() == b->get_val()) && is_equal_trees(a->getleft(), b->getleft()) && is_equal_trees(a->getright(), b->getright()));
}

  
 
  • 1
  • 2
  • 3

在这里,我深刻的又体会到不要复制粘贴,尽管是自己的代码


树的东西太多啦,初步估计要整理个四五篇吧。

所以,这篇就先打个头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章来源: lion-wu.blog.csdn.net,作者:看,未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lion-wu.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13729756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