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CT助力能源互联网发展

举报
极客潇 发表于 2020/12/11 13:46:59 2020/12/11
【摘要】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应对能源危机, 各国积极研究新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具有取之不竭、清洁环保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可再生能源存在地理上分散、生产不连续、随机性、波动性和不可控等特点,需采用分布式的“就地收集, 就地存储, 就地使用”方式来有效利用。作为信息通信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产物,能源互联网应运而生,为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问...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应对能源危机, 各国积极研究新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具有取之不竭、清洁环保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可再生能源存在地理上分散、生产不连续、随机性、波动性和不可控等特点,需采用分布式的“就地收集, 就地存储, 就地使用”方式来有效利用。作为信息通信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产物,能源互联网应运而生,为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同时,互联网正在向能源产业全方位渗透。能源产业为适应能源革命的要求,加速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必须借力互联网技术及思维,将其创新成果融入本产业,赋予能源信息数据属性,改造能源物理网络形态,优化能源传统组织结构,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提高创新力和生产力。两大产业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的深度融合,共同完成向更高层次的蜕变,形成能源互联网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全新业态。

能源互联网

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能源互联网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 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具备“智慧、能自学习、能进化”的生命体特征及可再生、分布式、互联性、开放性、智能化等五大特征。


能源互联网作为一次能源技术革命,以信息物理能源系统为实现手段,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能源互联网能够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数据中心、地理空间监测设备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能源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充分保障智慧城市发展,进而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能源互联网还能以水、电、气、风、油等能源介质为监测对象,对企业生产、建筑与家庭用能进行实时采集、计算分析和集中调度管理,大幅提高节能效率。能源互联网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和软件应用程序,将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的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系统连接起来,形成能源互联网的“物联基础”,并以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预测等技术手段作为其实现生命体特征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整合运行数据、天气数据、气象数据、电网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负荷预测、发电预测、机器学习,打通并优化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端的运作效率,对需求和供应进行随时的动态调整。

能源互联网是“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是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能源保障体系。能源互联网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技术,同时具有能源和互联网两个产业的特征,将能源消费者、能源管理者、电网、能源服务企业等全部互联,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新技术,将能源与能量的生产、转换、存储、输送、使用等环节互联起来,实现信息流、能量流和能源流的自由接入、实时流动、即时交换与共享,达到信息网、能量网、能源网的“三网合一”。



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抓手,是大势所趋。能源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应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基于信息通信新技术及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的能源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将层出不穷。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将完美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新技术,创造人工智能在云端利用大数据创造庞大价值的奇迹。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