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之决策树

举报
最后一个好人 发表于 2020/11/03 11:31:29 2020/11/03
【摘要】 决策树的用法,优缺点,基本原理

机器学习之决策树

上一章节,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逻辑回归,逻辑回归就是将所有的特征变换为概率后,通过大于某一阈值的划分为一类,小于某一阈值的划为另一类,而决策树呢,就是将每一个特征都做分类。下面我们看一下直观的图。

如果遇到一个人是否去相亲的问题,逻辑回归的处理逻辑是这样的:

 

而决策树的处理逻辑是这样的:

 

 

决策树模型其实就是模拟一个人的决策过程。更加接近人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可视化的分类,模型的可解释性非常强,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形结构,树内部的每一个节点代表着对一个特征的测试,树的分支代表着测试的结果,而树的每一个节点代表着一个类别。

训练过程:通过对训练样本的分析来确定划分属性。

预测过程:将测试样本从根节点放进树模型,沿着属性划分的路径,直到叶子节点处。

 

决策树的基本流程:

 

图片来自周志华的西瓜书

 

显然,决策树的生产就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他的中止条件是:

1、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全部都是同一类别,不需要再划分;

2、当前属性集为空,或者说当前所有样本的所有属性取值相同,无法划分;

3、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集合为空,不能划分;

 

 

那么,怎样选择最优的划分属性呢,这才是决策树最关键的地方,好比方说你相亲,按长相这个属性划分,肯定比按吃不吃辣这个属性划分,尽可能的把相亲和不相亲划分开。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衡量把样本划分得纯不纯的指标。

信息熵:信息熵是度量样本‘纯度’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假设当前样本D中第k类样本所占比例为pk ,那么,D的信息熵定义为:

 

 

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直接以信息熵为基础,计算当前划分对信息熵的变化。

 

你会发现基于信息增益,你会发现,他偏好于可取值比较多的属性,但是,比如一个班,按学号来划分信息增益是最大的,但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信息增益率来了。

信息增益率:

 

属性a的可取值越多,IVa)就越大,信息增益率就越少。

 

基尼指数:

 

在候选集中选取那个使划分后基尼指数最小的属性进行划分。

 

模型中的用法:

ID3算法

 

ID3算法是最早提出的一种决策树算法,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节点上应用信息增益准则来选择特征,递归的构建决策ID3算法是最早提出的一种决策树算法,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节点上应用信息增益准则来选择特征,递归的构建决策树。具体方法是:从根节点开始,对节点计算所有可能的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节点的特征,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节点:再对子节点递归的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的特征信息增益均很小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具体方法是:从根节点开始,对节点计算所有可能的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节点的特征,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节点:再对子节点递归的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的特征信息增益均很小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

C4.5算法

C4.5算法与ID3算法决策树的生成过程相似,C4.5算法对ID3算法进行了改进。它是用信息增益率(比)来 选择特征。

这里的改进主要是针对样本特征来作。 
1)基本决策树要求特征A取值为离散值,如果A是连续值,假如A有v个取值,则对特征A的测试可以看成是对v-1个可能条件的测试,其实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离散化的过程,只不过这种离散的值间隙会相对小一点;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将连续值按段进行划分,然后设置亚变量 
2)特征A的每个取值都会产生一个分支,有的时候会导致划分出来的子集样本量过小,统计特征不充分而停止继续分支,这样在强制标记类别的时候也会带来局部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A的一组取值作为分支条件;或者采用二元决策树,每一个分支代表一个特征取值的情况(只有是否两种取值)。 
3)某些样本在特征A上值缺失,针对这种空值的情况,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比如用其他样本中特征A出现最多的值来填补空缺,比如采用均值、中值等,甚至在某些领域的数据中可以采用样本内部的平滑来补值,当样本量很大的时候也可以丢弃这些有缺失值的样本。 
4)随着数据集的不断减小,子集的样本量会越来越小,所构造出的决策树就可能出现碎片、重复、复制等总是。这时可以利用样本的原有特征构造新的特征进行建模; 
5)信息增益法会倾向于选择取值比较多的特征(这是信息熵的定义决定了的),针对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增益比率法(gain ratio),将每个特征取值的概率考虑在内,及gini索引法,χ2χ2条件统计表法和G统计法等。

决策树之——CART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既可以做分类,也可以做回归。只能形成二叉树。

分支条件:二分类问题

分支方法:对于连续特征的情况:比较阈值,高于某个阈值就属于某一类,低于某个阈值属于另一类。对于离散特征:抽取子特征,比如颜值这个特征,有帅、丑、中等三个水平,可以先分为帅和不帅的,不帅的里面再分成丑和中等的。

得分函数(y):对于分类树取得是分类最多的那个结果(也即众数),对于回归树取得是均值。

损失函数:其实这里的损失函数,就是分类的准则,也就是求最优化的准则

对于分类树(目标变量为离散变量):同一层所有分支假设函数的基尼系数的平均。

对于回归树(目标变量为连续变量):同一层所有分支假设函数的平方差损失

分裂准则:

对于分类树(目标变量为离散变量):使用基尼系数作为分裂规则。比较分裂前的gini和分裂后的gini减少多少,减少的越多,则选取该分裂规则

对于回归树(目标变量为连续变量):使用最小方差作为分裂规则。只能生成二叉树。

CART分类树算法对于连续特征和离散特征处理的改进

        对于CART分类树连续值的处理问题,其思想和C4.5是相同的,都是将连续的特征离散化。唯一的区别在于在选择划分点时的度量方式不同,C4.5使用的是信息增益比,则CART分类树使用的是基尼系数。

     具体的思路如下,比如m个样本的连续特征A有m个,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mCART算法取相邻两样本值的平均数,一共取得m-1个划分点,其中第i个划分点Ti表示为:

。对于这m-1个点,分别计算以该点作为二元分类点时的基尼系数。选择基尼系数最小的点作为该连续特征的二元离散分类点。比如取到的基尼系数最小的点为,则小于的值为类别1,大于的值为类别2,这样我们就做到了连续特征的离散化。要注意的是,与ID3或者C4.5处理离散属性不同的是,如果当前节点为连续属性,则该属性后面还可以参与子节点的产生选择过程。

  对于CART分类树离散值的处理问题,采用的思路是不停的二分离散特征。

回忆下ID3或者C4.5,如果某个特征A被选取建立决策树节点,如果它有A1,A2,A3三种类别,我们会在决策树上一下建立一个三叉的节点,这样导致决策树是多叉树。但是CART分类树使用的方法不同,他采用的是不停的二分,还是这个例子,CART分类树会考虑把A分成{A1}和{A2,A3}{A1}和{A2,A3}, {A2}和{A1,A3}{A2}和{A1,A3}, {A3}和{A1,A2}{A3}和{A1,A2}三种情况,找到基尼系数最小的组合,比如{A2}和{A1,A3}{A2}和{A1,A3},然后建立二叉树节点,一个节点是A2对应的样本,另一个节点是{A1,A3}对应的节点。同时,由于这次没有把特征A的取值完全分开,后面我们还有机会在子节点继续选择到特征A来划分A1和A3。这和ID3或者C4.5不同,在ID3或者C4.5的一棵子树中,离散特征只会参与一次节点的建立

 

决策树的行成我们说完后,现在我们来说说万一树生长的太复杂了怎么办呢,那就要进行剪枝,剪枝,就是问了防止模型过拟合。

剪枝分为预剪枝和后剪枝:

预剪枝:边建立决策树边进行剪枝的操作(更实用)

在决策树生成分支的过程,除了要进行基础规则的判断外,还需要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即将分支的节点进行判断,比如统计χ2或统计信息增益,如果分支后使得子集的样本统计特性不满足规定的阈值,则停止分支;但是阈值如何选取才合理是比较困难的

后剪枝:当建立完决策树后来进行剪枝操作

在决策树充分生长后,修剪掉多余的分支。根据每个分支的分类错误率及每个分支的权重,计算该节点不修剪时预期分类错误率;对于每个非叶节点,计算该节点被修剪后的分类错误率,如果修剪后分类错误率变大,即放弃修剪;否则将该节点强制为叶节点,并标记类别。产生一系列修剪过的决策树候选之后,利用测试数据(未参与建模的数据)对各候选决策树的分类准确性进行评价,保留分类错误率最小的决策树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决策树的优缺点:

首先我们看看决策树算法的优点:

  1)简单直观,生成的决策树很直观。

  2)基本不需要预处理,不需要提前归一化,处理缺失值。

  3)使用决策树预测的代价是O(log2m)。 m为样本数。

  4)既可以处理离散值也可以处理连续值。很多算法只是专注于离散值或者连续值。

  5)可以处理多维度输出的分类问题。

  6)相比于神经网络之类的黑盒分类模型,决策树在逻辑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7)可以交叉验证的剪枝来选择模型,从而提高泛化能力。

  8) 对于异常点的容错能力好,健壮性高。

  我们再看看决策树算法的缺点::

  1)决策树算法非常容易过拟合,导致泛化能力不强。可以通过设置节点最少样本数量和限制决策树深度来改进。

  2)决策树会因为样本发生一点点的改动(特别是在节点的末梢),导致树结构的剧烈改变。这个可以通过集成学习之类的方法解决。

  3)寻找最优的决策树是一个NP难的问题,我们一般是通过启发式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可以通过集成学习之类的方法来改善。

  4)有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决策树很难学习,比如异或。这个就没有办法了,一般这种关系可以换神经网络分类方法来解决。

  5)如果某些特征的样本比例过大,生成决策树容易偏向于这些特征。这个可以通过调节样本权重来改善。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