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团队绩效考核》读书笔记
Part Zero: 引言
泥石流主播管婷婷是笔者心目中第三个美女敏捷大师(按出场次序为序)。第一个是《敏捷无敌1》中的敏捷圣贤(鉴于《敏捷无敌2》中的敏捷圣贤正在向冬哥融合。。。此处特意标明是1。。。),第二个是《敏捷转型》一书的作者王明兰姐姐,第三个就是她了。笔者曾经为了那句优美的开场白而陶醉:“"欢迎大家来到无法帮助你成为职场精英,也不想帮你出人头地,也没有能力让你走上人生巅峰的只能让你过毫无亮点·,平淡无奇每一天的职场泥石流直播间"。(笔者不禁又贴了1遍,且默默地念了2遍。。。)
能说出这么丧的语句的美女,写的书会是啥样子?很多人一定像笔者一样,被勾起了兴趣。笔者也是,不过幸运的是,笔者不必为管姐姐写的书花钱,因为Lucky的笔者抽奖抽中了这本书。尽管,书籍直接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仓库寄出,明显在书籍的敏捷出版流程中上缺少了重要的作者签名环节,但是,俗话说,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软。笔者仍然认为,不写读后感回报一下自己的运气,不算好汉。
(这就是中奖的那本书)
于是,笔者就开始了速读之旅。
(以上图片来自于网络)
Part One :书籍导读
在看到书内容之前,面对《敏捷团队绩效考核》这样的标题,笔者曾因为这应该是一本对敏捷团队的成员如何考核的书,大概应该会有对Scrum Master该如何考核,对Product Owner该如何考核,对开发团队的成员该如何考核等等展开阐述。但是看完之后,除了发现在P103,作者在介绍KPI的优缺点的时候,提到了”对SM的评估定性的可能性更大,KPI评价体系HOLD不住“之外,书中很少有对基于敏捷团队,特别是典型的Scrum团队的角色,进行具体如何考核的具体说明。而是从贝尔宾团队的角色理论,提到了对以下9种角色进行分析:
(以上图片由Jason Wang老师提供)
并且由此引出,敏捷团队的绩效考核,要注意考核团队成员的软技能。特别是要考核定性指标等等话题。这不禁让笔者对作者的作品产生了大大的怀疑。连基本的Scrum角色的评价说明都没有,这怎么敢说是一本关于敏捷团队的书呢?
本书的小标题是《KPI、OKR和360度评估体系的应用与实践》,管姐姐在书中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标题提到的OKR、360度考核和KPI及平衡计分卡的考核,以及这些考核如何应用到敏捷团队,做了具体的介绍,作者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以下见解:
(1)OKR是最适合敏捷团队的绩效考核工具(P47)。它通过对Object(目标)和Key Result(关键结果)的分解和实施,并通过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OKR的季度目标数量应保持在3~5个,每个目标的关键结果也保持在3~5条左右(P53)。对于目标,需按照优先级排序(P54),O需要相对稳定,但KR可以随时调整(P55)。但是,对于敏捷团队而言,定量指标比较容易在OKR上体现,但是定性指标却很难在OKR上追踪和评估(P62~P63)。所以光靠OKR不行,需要结合360度评估法对间接贡献和软技能进行评估(P63)。
(2)360度评估是一种能对绩效考核的定性指标进行评估的科学方法。它通过对被考核者的直属上级、客户代表、直属下级、评级人员、被考核者自己和其他紧密合作者进行评估,多角度的搜集定性指标,以平衡单一角色对定性指标进行评估的偏颇。书中对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不同评价结果,还给出了如何判断这些评价结果的建议(自我评估结果与他人评估结果四象限)(P88~P89)。但是,尽管360度评估结果是一个打分系统,但其分数不应该直接用于横向比较被考核者绩效的优劣(P90)。此时,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这些评估的统计结果,以及定量指标的结果,对员工的绩效进行排序(P91)。书中还对360度评估的一些操作要点进行了介绍,比如对被考核者的6~12个紧密接触者搜集报告、注意选择高质量的评估者以及评估者角色的权重、可以让员工提名一名被评估者、选择2~3个月评估一次,通过交流倾听的方式允许被评估者进行表达和反馈、通过先扬后抑的方式不让被评估者难堪、聚焦1~2个改进点、关注特性明显的指标等等方式,对360评估的方法提了有效建议(P92~P94)。关于360度评估对于敏捷团队绩效考核的意义,作者提到:确实定性指标是依赖于主观评价,但通过360度的评价方式,主观评价的结果可能会趋于客观。另外,基于360度评价形成的“员工画像”,以及通过“员工画像”形成的“敏捷团队画像”,可以为组织的改进提供高价值的参考(P96)。
(3)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对工作绩效进行量化的最直接的方式。它有利于将顶层经营设计在组织内进行高效传达,通过层层分解,将目标分配给各级部门、子部门和个人。目标明确、容易聚焦、直观、简单。但它的劣势也尤为明显,只聚焦财会指标,适合于传统行业,但对于新兴行业、新岗位和新流程很难落实。因为它只能评价结果,不能揭示细节和深层次原因、也无法评价定性指标(P102),会让人聚焦指标而不是聚焦目标,并且容易导致员工通过粉饰KPI来换取高绩效(P104)。关于KPI在敏捷团队绩效考核的问题,作者指出:组织内部也一样存在相对工作内容确定性高、工作流程成熟和所需技能稳定的岗位,对这些岗位是可以使用KPI进行考核的(P108)。KPI用于定量指标的考核一直很有效。(P105)。
(上图为雷布斯对KPI的表述,表明了他去KPI考核的强大决心)
(4)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将绩效分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全面的业务评价系统,可以平衡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果性指标和动因性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等等(P110~P111)。在敏捷团队上,由于敏捷的实践方法多数是跨职能合作、激励、授权、培训、协助沟通等等,这些内容很难量化结果。此时如果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使得敏捷的实施有更多的资源支持(P111)。
在介绍完4种方法之后,作者提出了四个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评估的方式(P112),包含:
(1)敏捷成熟度高的组织,可采用OKR+360结合;
(2)敏捷转型初期的组织:可采用平衡积分卡+360结合;
(3)业务稳定的组织:可采用KPI+360结合;
(4)对于偏领导岗位(包含SM):可采用OKR+360结合。
当然以上也不是一概而论。
书中还花了一个章节(第六章),对敏捷组织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如何考核做了描述:
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包含业务绩效、合作绩效和管理绩效。业务绩效以定量指标为主、后两类则以定性指标为主(P115)。敏捷的领导力的核心是:将中层管理人员定位成:为团队提供清晰目标而非任务、利用员工内在驱动力而非外在刺激、使用引导和教练技术帮助员工成长而非命令和直接解决问题。(P121)敏捷管理人员,应根据情景领导模型,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管理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员工的高工作意愿和高工作能力。针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可以采取360度+KPI/ORK/平衡计分卡(之一)结合的方式。其中优先考虑360度+平衡计分卡的方式。(P125)对这些人员考核的目的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能力,而不是考核管理人员本身有多强大(P126)。
书中还对通过行业和工作特点的红海和蓝海属性,考核本身的成本,以及组织的文化特征(如强人型、拼命干-尽情玩型、攻坚型、流程型)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做了阐述。(第七章)。
本书还有其他一些章节,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其实是笔者懒得不想写了,怕写完了读者就不看作者的书了。不过冠冕堂皇的原因是:读者朋友们,要知道二手读后感一定没有一手读物好看,何况书籍封二还有好看的作者照片,想看书吗?去买买买啊。。。)
Part Two :读后敢言
话说敏捷跟绩效考核的关系这块,似乎是敏捷界不曾提及的话题(也许提了,反正笔者也不是敏捷界的,不知道~~)。但是从书中描述的内容来看,我感觉敏捷团队的绩效考核实施还存在一些巨大的问题需要克服:
(1)敏捷团队是一个强调快速适应变化的团队,强调的是快速解决问题,但是作者提到的OKR实施中的巨大成本(比KPI高好几倍)。这不禁让我感觉,是不是它根本上就跟敏捷基因是不合拍的。想想看,一个快速反应部队正在前线侦察,敌情明显,正在随机而动,结果后方大本营传来”回来,开会考核了”的消息。前线的布阵,诱敌深入可能都会功亏一篑。
从书中的描述看来,绩效考核有各种会议,包含但不限于:制定目标的沟通会议,跟踪目标的沟通会议,打分评价的会议,以及结果出来后的沟通会议等等(或者不是会议,而是准备材料,讲解材料,阅读材料等等)。也许还有落实目标的宣讲会,讲解打分标准的培训会等等,不一而足。
敏捷强调的是小团队作战,结果降临团队的是好几个不同评价体系的人:把你派到这个敏捷团队的上司,让你给其他人做KPI评价的路人甲,让你给其他人做OKR评价的宋兵乙,以及让你自己评价的HR丙。天啦,你还要干正事吗?996甚至007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我(貌似)曾在泥石流群里面抛出了一个典型的话题:SM一般情况下大概没看到有几个加班的,但是开发团队大概率是天天加班,但是加班的原因如果是白天在应付各种考核会议,或者为考核会议提供各种评价你的或者你评价的那些材料,你白天干活干不完是免不了的,结果SM下班了,你的直属领导也下班了,而你还得把白天落下的活在晚上给补完。这种情况下,开发团队乐意实施绩效考核吗?
(2)在绩效目标和敏捷项目团队的目标方面,作者提出了采用看板的方式存放OKR的目标,将OKR的目标经常作为标语一样出现在被评价员工的视野之中(P56),这其实就引出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绩效目标本身,到底是对所有员工都是公开的,还是仅仅对员工及其上级(包括上上级)及HR开放?
因为被考核员工的绩效大多是通过不断地商议跟其直属上级制定的,如果这个目标公开给其他人,那么一定会造成大家互相攀比绩效的问题。他职级跟我差不多,为啥定的OKR比我低很多,原因是什么?那我是不是也该制定下跟他差不多的目标?这样下去,所有员工的OKR没准会被拉低到最低OKR目标人员的水平,导致公司或部门的整体OKR无法达到目标。(最短木桶原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一般绩效都是跟年薪挂钩的,而很多公司的年薪都是保密的。我20万年薪,他30万年薪,做的事情差不多,但是是因为我的议价能力不如他,或者我并不是老板的熟人,导致我的薪资水平如此低廉。而绩效本身又是跟薪酬的绩效部分挂钩的。如果绩效的目标确定的不好,对我个人而言,就是巨大的利益损失。这样下去,OKR本身也会变成一个虚假的数字。并不能反映我所能达到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我宁可露拙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因为本来拿钱少,那我就少做点事情吧。。。
(3)在敏捷绩效的实施过程中,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对OKR工具的使用(P56),比如市场上的OCR管理工具,或者大公司自己开发的绩效管理工具。但是,上面(P91)也提到,管理人员拥有对员工定性指标的最终确定权力。那么不可避免地,在绩效考核系统,就要求有自动调整的部分(笔者在绩效考核的项目需求研讨时,也遇到过需要常常允许手工调整考核结果这样的需求)。当然,从系统而言,允许手工调整是一个系统灵活性设计的一个特性,但是对于绩效考核本身而言,这样的内容越多,说明考核的水分可能就越大。因为决定绩效考核结果的,也许就是你的直属领导心里的那杆秤。或者是最高领导给HR设置的人力资源指标。领导想给你发绩效的时候,你做的再烂(比如曾经的项目导致系统崩溃过),我也给你调整到高分。如果我不想给你发绩效的时候,你的沟通能力,客户反馈等等指标,就都是差的。即便你代码写得再好也没用。你还愿意在这里呆着吗?赶紧走吧。。。
(4)从书中敏捷团队最常用的OKR方法可以看出,O需要反复迭代后才能确认的(是不是要为O的制定搞个Sprint?),KR确实可以随时变的(P70~P71)。这样就导致了自己的关键结果可能处于不断地变换之中,一旦觉得这个可能达不到了,那就改成另外一个。这样的做法感觉跟敏捷有点背道而驰的意思。外界环境变化了,为啥O不能变?敏捷宣言的价值观之一是什么?——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结果你说O确定了就执行吧。这还是遵循计划,仅仅是实现计划的路径发生了变化。所以,书中多次提到的”对于敏捷而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是否就不生效了?因为还有一个唯一不变的,就是O。
(5)所以就以上几点来看,我个人感觉,敏捷绩效考核可能存在巨大的陷阱,按照著名敏捷教练Ethan Huang的说法,敏捷团队可能就不应该搞敏捷绩效。如果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达成战略目标,以及激励员工(P2)。如果我们实现了这些目标,还需要敏捷绩效考核干嘛呢?(不过这些话都是黄老师说的)
其实我个人还有其他好几个角度想说,但是到吃饭时间了。我也不能无限制地写读书笔记而不学习其他东西。还有任务要完成,否则,我怕今年年底我拿不到绩效。
就这样交差吧!如果有机会,我还可以再补充几点意见。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好好看看管姐姐的书,顺便多看看泥石流的直播。毕竟看书,是我们生活的一大乐趣。
(全文完,谢谢阅读)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