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硅谷之谜》
文: 王威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军博士,想想吴博士真是高产,一连写了多部畅销书,而且部部都是好书,这真的不是一般的功夫,跟李开复博士有一拼,我等众生只有膜拜的份了。大学期间看过他的《浪潮之巅》,感觉那本书更多的是描写现象,读起来故事性很强,也很带劲,更像是硅谷科技企业的家族史。同样是写硅谷那些事儿,这本《硅谷之谜》则更上了一层楼,更多的是在探究本质,追根溯源,在揭开湾区神秘的面纱之后,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了它的素颜。 如果与硅谷的奇迹相比,其它地方则显得相形见绌。
顶级公司:
仙童、Google、Facebook、Apple、特斯拉等,它们基本上是高新科技的代名词,它们的产品和技术曾经或者正在影响着全世界。而中国北上广稍微像样点的互联网公司则在忙于卖盒饭、卖水果,类似O2O、LBS的名词满天飞,实质就是烧钱做业务,在技术层面,顶多是前端页面做的好看一点,GitHub代码抄的熟练一点。
顶尖大学: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牛逼的不要不要的,这些个牛校就像人才工厂一样,源源不断地给硅谷输入新的血液,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名人不要太多,当然了大多数是退学的人。中国的大学教育真的不想再吐槽了,因为我自己就是极大的受害者,当年王垠从清华退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真实的调调就是国内大学生从网上down篇论文就可以顺利毕业并顺便拿个优秀论文奖,而斯坦福的人却不一定能够毕业,虽然他们的论文有时候比国内的大学教授都吊。
顶级风投:
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两大顶级投资机构绝对分分钟秒掉其他大多数投行,沈南鹏那么吊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国内的经纬中国、启明创投等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有这些机构给你背书,给你烧钱,你还怕钱不够烧吗?
产业变迁:
硅谷似乎有一种魔力,它似乎时刻都站在浪潮之巅,它习惯于不动声色地引领潮流,瞬间完成产业变迁,一直在追求创新,而不是流连于过往的成绩。而国内的一些城市,总是慢了不止一拍,坐等硅谷的新模式出现并抄袭之。
这么牛逼是什么原因呢?
江湖一直流传是这些原因:宜人的气候,斯坦福,顶级风投,政府扶持,知识产权保护。似乎很多人也找不出破绽,但是数学不是教了我们反证法吗,以上硅谷的条件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但是美国有这样条件的城市——波士顿,除了气候稍逊一点之外,其他条件甚至优于硅谷,如果上面的说法成立,那么波士顿也应该像硅谷一样牛逼才对,事实是波士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没落了,由此看来,以上因素虽然有些帮助,但不是主要因素,如果能够找到这些“核心要素”,则硅谷之谜才算真正揭开。
作者通过深挖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终于为我们呈现了硅谷的奥秘,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硅谷所特有的文化造就了它。
硅谷的奥秘:
一、叛逆和宽容
你可以随便跳槽,只要你够牛,纵使有竟业协议,那也没什么卵用,你们今天可能还是共同奋斗的挚友,下周你们可能就成为了敌人,没错这里没有国内所谓的职业道德,“八叛徒”创立仙童公司又各自分道扬镳,“Paypal黑帮”亦是如此,没错硅谷就是喜欢这种叛逆精神。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呵呵你懂得,基本上没有公司要你了。而硅谷却宽容这种叛逆做法,就像你一边吐槽科比打球太独,骂他是傻逼,但是你又一边忍不住喜欢他,没错,硅谷一样喜欢这种矛盾体,“鲶鱼效应”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因为它们着实推动了硅谷的发展。
二、关于“车库文化”
那些对硅谷没什么印象的人在谈起硅谷的时候也能说到这个词,这多半是因为他们看了某本关于乔帮主的书而已。实际上这个“车库文化”的说法是因苹果公司而叫起来的,也就这一家而已,因此算不上什么文化,不具有普遍性,只不过一些乔帮主的死忠粉喜欢这种说法。而硅谷的很多公司其实大都起源于“原来的公司”或者“大学”。
三、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诞生的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移民,来自一个国家其它地方的、来自其它世界各国的,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汇,为打造多元文化奠定基础。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硅谷的企业具体做法是:
(1)面向全球市场。
(2)开发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
(3)汇集全球精英。
四、拒绝平庸
只有行业的领头羊才能引领一个地区的发展,所以要想涌现更多的领头羊,则必须追求卓越。
(1)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2)高成本导致正向淘汰,就像北京上海的房价一样不断上涨让你自己走人,最后留下精英。
(3)公司死亡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因为留下的都是卓越的公司。
五、宽容失败的文化
因为做好一件事情太难,中间有很多运气成分,没有人能够保证一次就做成,如果没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尝试,你也不会变得更加聪明,你也不会最终成功。所以硅谷允许失败的屡次发生并宽容之,允许试错,允许花了很多钱的项目发生失败,要在国内,网站宕机一分钟就要走很多人,而且社会上多半崇尚马云式的成功人物,再加上我们自己抗压能力差,结局就是我们输不起,输了就彻底玩完。
六、工程师文化
国内也有很多公司整天嚷嚷着搞这个,但没有一个搞成的,原因很复杂,不一而论,这里倒不如对比一下硅谷和国内的工程师文化:
(1)受尊敬的工程师
a、社会地位高。
跟律师、医生等同。(国内叫码农,屌丝,基本上没有社会地位)
b、收入高。
跟斯坦福、MIT的正教授收入相当,他们的工资仅次于外科医生和奥巴马。(国内就是比传统行业好点而已,人家重点高中的班主任都不屑于与你比)
c、工作稳定。
公司一般很少裁撤工程师,所以他们能干到五六十岁还在写代码。(国内出个小问题都可能会扣绩效、开除你,技术招聘明确告知只要30岁以下,30岁以后不做管理基本上没啥希望)
d、在公司地位高。
很多硅谷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例如特斯拉和Google的创始人都是,技术人员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国内的技术人员木讷的像个代码机器,没有话语权,分分钟被产品狗碾压,最后往往是办公室政治的牺牲品)
(2)动手和动脑
a、硅谷的工程师动手能力很强。
你把一个任务交给他们之后就不用管了,他们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业余喜欢利用现有的技术或者新技术捣鼓点小东西,一不留神就可能影响世界,安卓操作系统就是这样来的。而很多大牛,甚至是美国工程院院士,都还在自己写代码,不在于他们代码写的有多好,而在于自己动手的工程师文化的熏陶。而如果在国内,这些人早就开始过开开会、发发邮件的日子了,而且时不时地假装很懂的样子给一线码农指导一下,再不就是搞办公室政治,国内的一线互联网公司差不多都是这个德性。
b、硅谷的工程师善于动脑。
动手和动脑,这恰恰是MIT的校训。由于他们善于动脑,因此他们总能做出一些人们意料之外的东西。而国内的程序员或者码农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作工程师,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去培训班三个月会写hello world就敢说自己是高级工程师,在公司里边产品经理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根本不弄动什么脑子,搞不定的时候就去网上找代码抄,东拼西凑就基本上搞定了,才不管什么算法、性能等东东呢,到最后基本上都是一些低端码农,没有什么真正的大牛,所谓的大牛多半都是一些大忽悠。公司真正干活的就是这些码农,那些所谓的大牛都是管理层,你觉得他们能做出震惊世界的东西吗?有些个HR企图想通过挖一些大公司的人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没多大用,因为一等工程师需要二等工程师和他配合,你让五等工程师跟他配合,那基本上等于鸡同鸭讲。多动脑才不至于变成低端码农,才可以谈建立工程师文化。
七、不迷信权威
这些个权威可是真权威,动不动就是诺贝尔奖、图灵奖、香农奖得主出没。然而这里的人们却没有跪舔权威的文化。
a、不受专业的约束,非科班反而做的更好。
b、重实不重名。面试的时候算法写不出来,不论你什么牛校毕业,得过什么牛逼的奖,就是不予录用你,人家并不看重你的权威,而是你的真才实学,就是你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名气。
c、敢为天下先。质疑权威,推翻权威,创造新的革命性的东西。
八、扁平式管理
扁平式管理一般为互联网公司所采用,传统企业一般不会使用,因为他们喜欢营造等级优越感。扁平式管理的最大优点就是高效,以便应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然而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刚起步时是真正的扁平化,到中期时就变成了少数人高度集权,最后到成熟期就变成了各种要养老的人的集聚地。其实扁平化管理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契约精神,或者是合伙人制度,是一种平等而友好的关系,绝不是什么等级优越感。
九、世界的情怀
硅谷的很多企业对是否盈利看的倒不是那么重,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改变世界,如果在国内,就有人说你是神经病,所以我们出不了乔布斯,我们无法真正影响世界。
最后,不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都应该有其必要的科学基础。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崛起,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流行,智能硬件的层出不穷,企业管理制度的颠覆创新,这些共同作用让孕育出新的互联网时代成为可能。
文章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0879257
本文转载自异步社区
原文链接:https://www.epubit.com/articleDetails?id=NC7E3EF9167300001709C1B50918C72C0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