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的构建之路

举报
Tom forever 发表于 2019/12/10 10:57:42 2019/12/10
【摘要】 24号出发去福州大学参加25号第一届《构建之法》软件工程教学会议,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有几点不错的收获,记录一下。首先是24号晚上和刚到会议住宿酒店的几位老师,助教的提前交流。有许多老师和助教以前都是网上交流比较多,第一次可以面对面讨论问题,大家可以稍微系统的针对一个问题做稍微深入的交流。像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郑蕊老师,以前线上协作的时候就感觉她行动力好,在跨校给集美大学软件工程课程做助教的过程...

24号出发去福州大学参加25号第一届《构建之法》软件工程教学会议,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有几点不错的收获,记录一下。

首先是24号晚上和刚到会议住宿酒店的几位老师,助教的提前交流。有许多老师和助教以前都是网上交流比较多,第一次可以面对面讨论问题,大家可以稍微系统的针对一个问题做稍微深入的交流。像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郑蕊老师,以前线上协作的时候就感觉她行动力好,在跨校给集美大学软件工程课程做助教的过程中节奏控制的好,也勤于按需写学生们需要的tutorial博客,在线下交流中她也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洪星助教的问题有问必答。还有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牛晓霞老师,我们简单讨论了下如何在C语言的题目设计里把零碎的知识点设计成有一定完整度,能循序渐进进阶的小项目。这个想法源于以前看《SICP》的习题集的感受,循序渐进进阶的题目设计,后面的题目会复用前面题目设计的背景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但是会再往前几步。这样不至于所学知识是各自分割的,之间不建立起联系的。

24号晚上从福大校区走回住宿的路上,有幸和邹欣老师以及七牛云CEO许式伟同路,和两位高手边走边聊。主要是邹老师问起我工作的事情,我介绍了下自己所在团队在做的PaaS项目等。邹老师从团队的模式,人数,客户,以及版本的情况简单问了一些。我在答的时候其实说的不是那么简洁,这让我想起软件工程课程里让学生训练过的电梯演讲,通过短时清晰的表达项目解决的痛点是什么,我们的产品有什么独特的招数解决它,我们计划和正在怎么做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许式伟,印象中13年刚工作的时候看过他写的go语言入门的一本书,有一阵子知乎上还见过网友们对他推广go语言的争议,其实线下见面他给人感觉十分谦逊,针对我们产品选择的语言平台和范式,他也根据经验提出了一些中长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看法。

25号会议正式开始,分为上午的教师/助教演讲报告和下午的讨论环节。

上午的报告很有内容,演讲内容各自都有一些我第一次认识到的角度,并且许多是这些高校老师和助教们已经在做的事情。在邹欣老师开场之后,北航的吴际老师结合对软件工程老师和前置编程课程老师的问卷调查,介绍了前置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之间衔接的问题,其中也介绍了北航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吴老师最后建议前置课程和软件工程教师可以定期换位教学,这样可以彼此感受对方课程的痛点,从而更好地展开课程改进。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建议,其实软件工程课程的质量抓上去之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会自然推动前置课程的改进,形成课程体系上的质量改革。从我接触的学校来看,北航,福大,集美大学都已经开始这样一个过程。

接着的是北航的罗杰老师系统性的介绍北航的软件工程课程历经多年采用构建之法的个人项目/结对项目/团队项目Alpha/团队项目Beta的方式迭代,课程本身的题目设计也在逐年调整改进,并开始有独特的创新。这点是十分重要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离不开针对性的题目/项目设计,需要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一开始的直接采用现成的到一点点的改进,调整,创新,本身也是一个需要持续Build的过程。

集美大学的张敏老师介绍了集美大学今年上半年第一次采用构建之法的模式教授软件工程课程的过程。张敏老师还对比了下传统只上理论课加大实验的方式与新方式之间在教师/助教/学生三个方面的差别。我对张老师印象比较深的是她在教学中的时间节奏感很强,每次都会在一个环节即将结束,下一个环节快开始之前就提前把项目设计发到群里让教学团队协作复审,并及时针对问题改进,然后再发布。因此张敏老师的整个软件工程课程虽然是第一次采用线上博客+git代码+线上助教的方式,但整个过程还是比较流畅的完成,那么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建立起后续迭代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然后是北航和微软联合培养博士刘乾做的助教之路的演讲。我和刘乾在线上也协作过多次,但这是第一次知道他从本科开始除了自己给多门核心课程做助教,还帮助学校建立起了名为STAR的助教体系,这可以说是很有价值的,如何给软件工程课程建立长久的助教系统,是许多老师都关心的问题,这点可以系统阅读刘乾的博客说明。

不过我还是希望北航也能适当引入业界工程师做助教,毕竟学生一直在学校里,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工程师对开发/团队/技能/…的视角并不相同。从学生的角度看上去有吸引力和重要的一些地方,从业界来看可能不是。

最后,福州大学的张栋老师快速地把他在福州大学从一个班级开始基于构建之法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软件工程教学,到扩展为现在的三个班级,以及纵向上从大一开始系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去改进课程质量。这也回应了前面吴际老师提到的前置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的衔接问题,张栋老师自己既教软件工程,又教面向对象课程,从而对两个方面的衔接需求匹配清楚,并有系统的去设计。张栋老师也从健身教练到竞技教练的角度去扩展,让部分本科生从中脱颖而出,感觉是一个不错的补充。我和张栋老师有过一些交流,他一直致力于在现有线上线下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一些独特的创新,实际上他也在软件工程的案例分析这个环节里不断引进企业项目,在助教上坚持有业界工程师助教,并坚持邀请企业项目负责人给学生案例分析做点评,邀请业界工程师去学校给学生演讲,坚持给有用的学生项目落地部署并维护,并给中选的学生项目真发钱。我想这是福州大学区别于北航的地方,十分值得期待其未来发展。

午餐时间大家各自在餐桌上继续热烈交流着。快结束的时候,我和福大的汪老师以及她班级的三位研究生助教站着快速交流了一会儿,我问了下三位助教遇到的困难等,跟他们交流了下基础环节质量的重要性,助教角色最核心的其实还是保证及时有效的博客点评和紧跟截止日期前后的评分博客,能坚持一个学期有质量的过程环节,助教自身在和学生的互动式提问回答评测中会让彼此都得到一次高质量的学习。

写到这里,记录有点长了。下午的讨论环节,现场的高校教师嘉宾,七牛云CEO许式伟,以及后面到场的裘宗燕老师,整个过程大家围绕构建之法的教学,展开了活跃的讨论。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许式伟表达了他为什么会来参加这样一个教学会议的想法,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和业界需求之间的还是差了挺大需要被衔接的地方,他本人业余时间也从教小学生编程开始探索。他认为教育是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的地方。我觉得挺有启发的。

中间有一个环节主题是新学校如何开始基于构建之法的软件工程教学,许多老师也从mooc的角度提出建议。后面到场的裘宗燕老师表达了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与算法,编程语言课程的质量的重要性。

最后是邹欣老师做了总结。邹老师重点提到了“身心投入的参与交流”这样一个概念,特别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交流发生过了,但是实际上是无效的交流,他在现场让假设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篮球,传给嘉宾老师,大家对着这个抽象的篮球传了一圈,再传回给他,以此来解释软件工程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要设计合适的环节,让抽象的概念在活动,交流中有效的传递。后面再举例让郑蕊老师用拍手的方式把她心中想的一首歌的节拍排出来,让大家猜是什么歌。最后结果是所有人都猜不出来,远远低于一开始现场教师估计的25%的人能猜出来的比例,事实上最早做这个实验的记录是几千人的会场只有1%的人能猜得出来。这两个例子对照身心投入的参与交流这个主题,思考交流真的发生过了么?这样一个问题,非常值得大家去思考软件工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断断续续记录到这里,算是对参加整个会议的一个局部侧写,以此为起点,开始新的构建之路。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范飞龙。


本文转载自异步社区。

文链接:https://www.epubit.com/articleDetails?id=NC7E3EF95AF300001E3B4316FAF001D68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举报
请填写举报理由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