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南开大学媒体计算实验室 ICCV2019 论文摘要涉嫌抄袭?

举报
橘座 发表于 2019/10/28 15:40:35 2019/10/28
【摘要】 编辑 | 红色石头报道 | AI有道9 月,南开大学媒体计算实验室一篇 ICCV2019 论文被指摘要涉嫌抄袭。尽管IEEE官方未认定该论文是抄袭,只是提出修改建议,但事件仍引发热议,该事件也对广大CS专业学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南开大学 scoot:https://arxiv.org/abs/1908.08433v1 被“抄袭”paper: https://arxiv.org/abs/180...

编辑 | 红色石头

报道 | AI有道


9 月,南开大学媒体计算实验室一篇 ICCV2019 论文被指摘要涉嫌抄袭。尽管IEEE官方未认定该论文是抄袭,只是提出修改建议,但事件仍引发热议,该事件也对广大CS专业学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南开大学 scoot:

https://arxiv.org/abs/1908.08433v1 


被“抄袭”paper: 

https://arxiv.org/abs/1801.03924 


-- Abstract A -- 

While it is nearly effortless for humans to quickly assess the perceptual similarity between two images,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are thought to be quite complex. Despite this, the most widely used perceptual metrics today, such as PSNR and SSIM, are simple, shallow functions, and fail to account for many nuances of human perception. Recently, the deep learning community has found that features of the VGG network trained on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remarkably useful as a training loss for image synthesis. But how perceptual are these so-called "perceptual losses"? What elements are critical for their success? 


-- Abstract B -- 

While it is trivial for humans to quickly assess the perceptual similarity between two image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thought to be quite complex. Despite this, the most widely adopted perceptual metrics today, such as SSIM and FSIM, are simple, shallow functions, and fail to consider many factors of human perception. Recently, the facial modelling community has observed that the inclusion of both structure and textur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benefit for face sketch synthesis (FSS). But how perceptual are these so-called "perceptual features"? Which elements are critical for their success?


作者:程明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291855/answer/813176343


2019-09-04 09:28 IEEE ICCV发来邮件,告知了我这件事情,并认为这不是抄袭,以下是IEEE相关原文:


“We heard back from the IEEE representatives in these matters, and they confirmed to us that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is ICCV paper and the CVPR 2018 paper do not come close to their definition of plagiarism (the iThenticate similarity score between the two papers is only 3%). Thus, we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 take any official action. Nevertheless, as a courtesy, we will reach out to the authors and gently request that they modify the passages in question. Unfortunately, since the camera ready deadline has passed a couple of weeks ago,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these modifications will make it into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ir paper.” 


事情起源于一作的学生在撰写摘要初稿的过程中,计划模仿CVPR 2018的摘要的表述方式。但是在后续长时间的修改中错误地将计划参考的部分混入正文中。我们其他作者在后续修改的过程中主要关注文章创新点、实验等部分,没有发现摘要中背景介绍部分的问题。接到IEEE邮件之后,我们已按照IEEE的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这篇论文和CVPR 2018的研究问题、所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也在文中多次引用了CVPR 2018论文。本文已开源代码,前后版本可以对比查阅。


这次的写作问题和我们的疏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们也进行了深刻的自省。


同时我们郑重道歉!并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


作者:李扬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291855/answer/814675259


很多教非英语母语学生写作英语论文的经验分享里都会建议刚开始可以借用一些漂亮的句子。我是这么过来的,也觉得这是挺好的入门手段。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这里出现很长连续篇幅的雷同,确实有点用这个方案走火入魔了,非常不专业,拿到台面上来说也确实不光彩,需要引以为戒。但也仅此而已,远没有达到很多匿名回答认为或者渲染的那种严重程度。


作者:工业设计李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291855/answer/814752074


看了下,其实作者没有刻意去抄袭的意思,只是借鉴了一些句子结构。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中国学者在语言方面的劣势。其实挺吃亏的: 很多时候阅读论文,同样一件事,native speaker通过冠以高级词汇,和地道的表达,就能给人以强烈的赞同感,反之,如果用我们chinglish的低级词汇去表达,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种语言劣势在社会科学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一定意义上来说,词汇的丰富度决定了表达的深度。自己在写论文时候的痛苦感,很多时候是因为英语的局限性造成的。思路才思泉涌,可是落笔到英语表达上就尝尝卡壳。别无他法,在英语还是国际最具有统治力语言的今天,我们科研人员只能去适应。期望中文成为主流语言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Danteshel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291855/answer/815670776


程老师的工作基本全在实验室网站上全部开源,并及时回复大家每一个问题,敢问多少顶会能够这样的?文章的重点是创新点和方法,写英文文章什么的,对咱们中国人来说确实是很艰难。


别看摘要篇幅小,但是因为所有人都会读,所以是最难写的。写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摘要,确实很难,很纠结。我导师在我毕设的时候说我的摘要写的太差,帮我全改了,而且他晚上回去之后还继续帮我改,而且是中文。试想一下,如果是英文,那岂不是难上加难。


但是程老师一年发这么多文章,组里学生这么多,现在又有行政职务,都可以想象,他压力有多大,这种事情他没办法控制。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291855/answer/814553784


我实在看不过一些回答下面的人的丑恶嘴脸了。两篇文章,讲述的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只是背景描述是类似的(过去常用的SSIM PSNR等方法对评价一些东西不太靠谱)。


可以发现,所有的喷子都没有针对论文的贡献提出异议。涉事论文的方法和提出的实验和标注数据集,是全新的,这个贡献,论文也已经开源,更是无懈可击。


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想借鉴题目中被比较的论文的写作思路,心里没有想着完全把句子搬过来。第一作者fan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摘要会重复如此之多。试想,复制自己同领域发表的论文还得改说法防止自我抄袭呢!


有心人可以仔细看看论文,心里也可以评判一下第一作者的写作能力,看看有没有弱到需要把别人的论文句子完全照搬到自己的论文里的水平。我建议无脑喷的人多花点时间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对别人已发表的成果眼红就借机开始喷子模式是根本上的错误想法。


有一些人,抓着人家的abstract相似,就使劲喷,更有甚者,对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发出了人身攻击,如下:



什么叫就这样水平吗?请问您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是被某知名媒体报导,还拥有数篇ESI高被引论文呢?


不配当系主任,哟,看来还是程老师很接近的同学院的人啊,真不知道怎么惹到您了。

我觉得做学术的人,大都是聪明人,大都是儒雅的人,特别好交流,聊的舒服,至少身在学术的我碰到大牛都是如沐春风。而我现在看到的这些想搞事情的匿名用户,根本不像是做学术的人的样子,倒像是潜伏在黑暗深渊的拿着***一有机会就跳出来试图伤人的怪物,恨不得一有机会就把自己嫉妒的人直接搞死。


希望这事可以停一停了,文章作者也已经更新了,最新版可以查看:https://arxiv.org/abs/1908.08433


文章的东西还是很solid,程老师也第一时间出来作出了相关说明,希望这场闹剧可以尽早结束。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291855/answer/814951003

这么久了,还在热榜。


吃瓜群众分析分析,内鬼论。


9月5日20:02:第二高赞回答列出了时间点的巧合,并在这个时间点明确提出了内鬼论。



9月5日22:18:疑似提问者出现,开始反驳内鬼论。并且@ 了程明明老师。






9月5日23:10左右:程明明老师在上个回答评论区出现,进行回复。




疑点就出现在这里,看上图红线部分,这位回答者说自己是提问者,但是按照知乎系统的规则,提问者在评论区回复的话,应该显示的是“匿名用户(提问者)”,而不是“匿名用户(作者)”。这里很奇怪。


再分析分析这个回答者心理。


1 利益关系。假设按这个回答所说,不是内鬼,是外人发的。这个回答唯一作用是撇清内鬼的责任,对那个外人没有一点好处。没有好处的事情,为什么干?


2 多账号匿名。如果是外人发的,那个外人提了这个问题,再另外申一个号来撇清内鬼的责任,并且喊一堆口号,看着真是多此一举。为什么不用提问的知乎账号回答呢?


3 时间点。这个回答出现在“内鬼论“非常明确以后,是不是有点巧?而且是晚上发,为什么不在白天事情发酵之前发呢?我估计应该是回家了,赶紧发个回答,想要引导舆论方向,撇清责任。


4 急切程度。这个回答发出以后,马上@ 了程明明老师,感觉很急切。是非常迫切想让程明明老师知道内鬼与此无关吗?此地无银三百两。


5 分析另外的匿名回答。几乎一半匿名回答是横者竖着要撤稿,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最终目的都是撤稿。如果是外人,一篇paper撤稿不撤稿影响不大。但是有私仇的话,就不一样了。


综上:这个回答有欲盖弥彰的感觉,本想撇清内鬼,反倒给内鬼论增加了砝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