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职业生涯的前一半是靠努力,后一半是靠创新 xiwang

举报
孔皮皮 发表于 2019/10/13 23:59:01 2019/10/13
【摘要】 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未来做准备。最近几年,传统的产品、用研、设计、运营的岗位边界逐渐模糊。数据驱动产品,产品跨界运营,用户体验关注商业价值——环境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对产品设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设计师主要围绕产品及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用户体验”“产品设计”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词汇。而现在,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都需要围绕产品成长,以产品价值为中心...

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未来做准备。

最近几年,传统的产品、用研、设计、运营的岗位边界逐渐模糊。数据驱动产品,产品跨界运营,用户体验关注商业价值——环境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对产品设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设计师主要围绕产品及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用户体验”“产品设计”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词汇。

而现在,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都需要围绕产品成长,以产品价值为中心进行设计——我们经常讨论的是“用户增长”和“商业价值”。

《破茧成蝶2——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革命》介绍了“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也因此引出了一个对很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互联网下半场的新角色——“产品设计师”。这个角色的要求有很多,要有正确的思维,要有相应的技能,还要有对职业的热爱、洞察力、创意等。

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绝对是一件值得的事。以下带来了本书作者刘津的文章《关于我,以及我的新书《破茧成蝶2》》,更深入的了解她的所思所想。


01《破茧成蝶2》最新进展

今天编辑告诉我,《破茧成蝶2》7.13就要入库了,让大家久等了。7.19上午10:00我会在北京的IXDC论坛区(国家会议中心4层)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完全免费的,不需要买IXDC门票);7.21中午在IXDC正式进行签售,下午两点半我和团队同学会在工作坊为报名的同学进行三个小时的分享。

而8月份,我计划去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进行新书的分享及签售活动,现在行程尚未正式确定,请大家关注公众号及粉丝交流群的信息。



pic_003 (1).jpg


02 关于我

既然要推荐我的新书,那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我的官方介绍如下:

刘津,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字艺术系,现为宜人贷UGD(User Growth Design)用户增长设计团队负责人,UGD跨界概念的提出者和践行者。曾担任阿里巴巴商家事业部设计专家、网易电商(北京)UED团队主管。著有《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一书,该书在业内广受好评,成为数万同行的入门书籍;新书《破茧成蝶2——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革命》将于2018.7上市。


好了,下面来点非官方的介绍。我2009年在中国移动研究院实习了将近一年,2010年毕业后进入网易从事交互设计工作,2012年开始做设计管理,带领了近20人的设计团队,包含交互、视觉、用研职位;2014年进入阿里担任交互设计专家,2016年辞职创业但是没有成功,经过几个月的赋闲在家,我想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那就是去一个正经的平台继续沉淀和学习,于是2016年年底我来到了宜人贷。

很多人觉得我很幸运,一毕业就进入了这么好的平台,其实我自己知道这条路走的多么不容易。我本科是数学类专业,研究生学的动画,那个时候动画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工作,基本上毕业就失业,比较好的就是进动画公司或者去高校当老师,但这都不是我想要的。后来研究了一圈,发现交互设计这个角色不错,能用到我的数学基础和动画基础(逻辑结合美感),我想这不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职业吗?但是找实习的时候我傻眼了,大把大把工业设计的学生竞争这个职位,而我一点基础都没有。但我没有放弃,用了八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第一份交互设计的实习工作,我能够胜出恰恰是因为我没有任何基础,而其他候选人一上来就开始画非常专业的流程图和线框图,却没有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明白:专业和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思考。而这个理念,为后来写《破茧成蝶》埋下了伏笔。


03 关于《破茧成蝶》

由于能从事交互设计这个职业如此的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工作机会,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并上网学习相关资料。那个时候交互设计的概念还很新,即使是网易这样的公司也是在我入职的前几个月才在北京成立了交互组,所以市面上可供参考的资料并不是很多。除了经典的交互书籍外,我更多的是从前辈及各大设计团队的博客上学习,这让我受益良多。那个时候就想,如果有一天我学成了,也要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分享,回馈行业。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作为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刚开始写博客非常痛苦,半天憋不出几个字,写一篇博文要用很长很长时间。看着别人晚上及周末都去吃喝玩乐,我心里有时候很不是滋味,但依然决定要坚持下去,相信总有一天会越来越好。

终于过了将近一年,我可以用半个小时写完一篇文章了,这让我感到欢欣鼓舞。2013年的时候,我已经积累了近百篇博文,于是萌生了写书的念头。那个时候同类的书籍其实已经不少了,但对初学者来说依然存在痛点:国外的图书经典但缺乏实操、不够接地气,你看完后会觉得很赞但却不知道怎么用,需要很长时间来领悟;国内的图书多为博文集,不够成体系,更多是项目案例的汇总。所以我决定写一本真正适合初学者的成体系且注重实操的书,让想入行的朋友清晰地了解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究竟是怎样的状态,以及具体的工作流程及思考方式,让这个职位不再神秘。


pic_004 (1).jpg


和同事李月一起奋斗了四个月,这本书终于写完了。由于第一次写书缺乏经验,导致很多遗憾,比如字体不合适、冗余的内容较多(当时通过第三方和出版社联系,沟通中出了些问题,导致没有经过细致的校对就出版了)。即使有这么多问题,这本书依然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6,位居同类书籍第一。

经过四年多,销量依然稳定,现已成为新人入门的必读书,甚至有不少学校把它当作了教材使用。在完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这本书能畅销至今,全靠读者的口口相传。有不少读者私信我,说这本书改变了很多人,让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了很大提升;还有不少当初稚嫩的小读者,现在已经成为了知名公司的设计骨干或leader。这些都让我深感欣慰,觉得当时的付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值得高兴的是,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这本书马上要进行修订了,预计明年可以以全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也希望届时可以走入高校,和大学生们有更多互动。希望在修订版中能弥补过去的遗憾,更好地帮助行业培养新人,继续做对行业有价值的事情!


04 关于《破茧成蝶2》

《破茧成蝶》的成功为新书奠定了基础,但中间这四年,我却并没有想过再写书。因为我一直迷茫于未来的方向,甚至想转行。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网易的这三四年,可以说所有的成果都是努力的体现。但是人的成长并不是线性的,就好像从婴儿到青少年大家成长的速度都差不多,但到了成年后各自的发展就千差万别了。这也是为什么《破茧成蝶2》比起《破茧成蝶1》价值更大的原因,毕竟给初学者写东西相对还是要容易很多。

在阿里的那两年可以说在外人眼中毫无建树,当然这并不完全是我个人的原因,跟业务没做起来有很大关系(但由于接触到了新的领域,对我后来转变设计视角、搭建完整的产品设计方法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后来想换工作的时候甚至有面试官直接替我惋惜,说我这两年废了。当然《破茧成蝶2》的出版证明并没有哪段时光是被浪费的,这个后面再说。

在阿里那段艰苦的日子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努力很重要,但并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持续提升。那个时候也恰巧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应多于规划能力。以前我总认为人的一生是规划出来的,比如上什么样的学校,去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应该升职了,应该赚多少钱了……也许时光倒退若干年,规划能力确实很重要。但不得不说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规划不再有意义,唯有突破常规的创造才能带我们走向新的巅峰。

这个时代到底怎么变化了呢?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2015-2016年刚好就是一个拐点,互联网开始进入“下半场”。环境的巨变迫使无数从业者集体陷入迷茫。那个时候自己也是迷糊大军中的一员,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继续发展。换工作吧?不甘心去一家比阿里更小的公司;内部转岗吧,除非去杭州;最后看来就只剩下创业了。没错,我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决定去创业的,最后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后来在家休息了大半年,直到败光了手里的零花钱才不得不再出去找工作。但是那个时候是2016年年底,刚好再一次赶上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上一次是我毕业时),再加上我在设计和产品岗位中间举棋不定,错失了不少机会。最后眼瞅着必须要赶紧找到工作不能再拖了,我才决定放低姿态,不论平台大小,抱着学习的心态重新来过。

机缘巧合,这个时候顺利的得到了宜人贷的机会。 一开始我对这家公司并不了解,以为只是互联网借贷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但来到这里我才知道,宜人贷不仅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更是一家科技含量很高的公司。宜人贷领导层大多出自硅谷或华尔街,在美国有多年辉煌的从业经历,他们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非常超前和创新,令我大开眼界。在宜人贷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氛围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并尝试将各种新理念付诸实践并验证效果,取得了不少成果。由于我之前从未接触过成熟期的产品,在宜人贷的经历完美地弥补了这一空缺。

近期发布的UGD理念,更是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主办的第一届UGD大会也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pic_005 (1).jpg


可以说,我职业生涯(迄今为止)的前一半是靠努力,后一半是靠创新。前一半的代表作是《破茧成蝶》,而后一半的代表作就是《破茧成蝶2》了。前作很常规,新作很颠覆,想入行就看第一本,想变得卓越,那就一定要看第二本!

05 为什么推荐《破茧成蝶2》?

这不仅是一本给你带来知识的书,更是一本能给你带来疗愈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写作的过程中充满着奇迹。

首先是写完书后回顾以往的点点滴滴,发现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每一段经验都像一块拼图一样,缺了任何一块,都会有损我想表达的内容的完整性(虽然当时可能觉得这些经历没用)。这是巧合吗?Who knows!

其次,这本书体现的并不是我个人的知识,而是我与内在智慧连接的程度。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为什么乔布斯喜欢冥想,因为这的确能给人带来灵感和启发。人的成长分为几段,前面靠基础的技能和努力就可以获得,而后面就要靠连接自己的高维智慧了,有人说这是悟性和天分,anyway,大家自己体会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你想感受其中的奥秘,那就来看我的新书吧。

第三,这本书的问世让我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以前我总觉得别人这不对那不对,觉得只有自己对。但是写完这本书,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我才明白其实没有人是错的,只是大家站的角度不同。比如我擅长做某类产品,那我自然觉得我的方法是对的,而对方可能恰巧擅长的是另一类产品,这就变成鸡同鸭讲了。就好像西方心理学一开始不认可东方禅宗一样,其实没有谁对谁错,互相补充才是完美和谐。《破茧成蝶2》就是这样一本具有全局视角的书,它能带你总揽全局,率先鸟瞰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不再产生因视野局限而在工作和沟通中产生的误会。不得不说,知识改变层次啊

所以我感觉我被深深的治愈了,也希望这本书能治愈更多人。我甚至觉得不是我写了这本书,而是这本书选择让我来写。因为这本书最后的样子和我之前预想的很不一样,完全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我本来是想写一本给高级设计师看的书,最后却变成了面向互联网从业者的跨界合作指南。我很难理解自己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有如此大的变化,只能默默感恩!

06 适合什么样的人读?

如果说《破茧成蝶》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是1.0版本,那么《破茧成蝶2》要介绍给大家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就是2.0升级版本。1.0版本主要面向产品经理及用户体验设计师,2.0版本则面向企业/产品/设计管理者、产品设计师(包括产品经理及中高级设计师)等。需要注意的是,2.0版本是1.0的进阶版本。如果你是初学者,还是需要从1.0学起。有人以为《破茧成蝶2》是《破茧成蝶》的修订版,其实不是,两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07 写书赚钱吗?

好久没写这么长的文章了,累死我了,也不知道把这本书的精髓表达出来没有。对我来说,王婆卖瓜可比写专业文章难多了。现在来谈个轻松的话题吧,很多人问我:你写书需要自己花钱吗?答案是“不花钱!”还有人问:写书很赚钱吧?答案是“真的不赚钱啊!毕竟专业书不可能像畅销小说那样可以卖到百万册。到手的收入远不如上班挣工资来的实在。”当然这跟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没经验也没好好宣传有关,我真心希望这次能赚点钱,否则就当做公益了。

已经累得不行了,脑子都不好使了。感谢能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如果觉得对书的宣传不够吸引人,我继续写下篇忽悠你们,嘿嘿嘿。


pic_006 (1).jpg


记得扫这个二维码哦,管理员就会把你们加到《破茧成蝶》粉丝交流群了,所有和图书相关的讯息和签售活动都会同步在群里的,我也会随时回答大家的问题:)今天就写到这里了,下次再会!


本文转载自异步社区

原文链接:https://www.epubit.com/articleDetails?id=N6ac375ab-b741-47d3-a8c1-e790e36903eb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