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要不要走运营商平台?(第一期)

举报
NB的老王 发表于 2019/05/28 10:54:33 2019/05/28
【摘要】 不走运营商平台,在eDRX技术和PSM模式下,数据是否能下发?01NB-IoT有别于传统的2G网络,增加了eDRX和PSM两个关键性技术。也因为这两个关键技术的引入,让NB-IoT一跃成为IoT的主要通信方式之一。02先简单的了解一下NB-IoT有三种状态:(引入程序员和BUG的故事)Connect状态Connect比较容易理解,就像程序员在“码”不停蹄的编写“BUG”(NB终端和基站核心网...

不走运营商平台,在eDRX技术和PSM模式下,数据是否能下发?


01


NB-IoT有别于传统的2G网络,增加了eDRX和PSM两个关键性技术。也因为这两个关键技术的引入,让NB-IoT一跃成为IoT的主要通信方式之一。


02


先简单的了解一下NB-IoT有三种状态:(引入程序员和BUG的故事)


Connect状态


Connect比较容易理解,就像程序员在“码”不停蹄的编写“BUG”(NB终端和基站核心网一直保持通信状态,平台随时可以把数据传输给终端UE)。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350.gif


IDLE状态

程序员写完“BUG”,放下键盘盯着屏幕,一旦“BUG”运行有问题,立刻恢复到写“BUG”状态。对于UE终端而言,IDLE是空闲监听态,一旦平台端有数据传输,立刻切换成Connect模式。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02.jpg

那么加上eDRX技术后,就是让写完BUG后的程序员还能和同事吹会儿牛,当然也不能只顾着吹牛,还是要按时的看看BUG运行情况。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07.jpg


PSM状态


PSM就更放肆(漂亮)了,让程序员写完一个BUG后,直接下班,第二天回到公司后看BUG运行状态。远离996,拥抱PSM。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14.gif




03


  回到这个话题本质,在eDRX(DRX)的休眠(程序员吹牛)期间,平台(不指运营商平台)发送的消息(BUG报错)是否能通知到终端(程序员)?答案是:可以的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20.jpg


  在终端休眠期间,如果云端有数据回传下发,此时数据先缓存在核心网,一旦eDRX终端切换到“寻呼态”,核心网将数据发送至NB-IoT终端,即使云端在NB-IoT终端接到数据前关闭此链路,这个数据依旧会先发到NB-IoT终端,然后再执行关闭链路。



04


那是不是我就可以不用运营商平台就能实现下发了?先不要高兴的太早!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24.jpg


端口老化?对了,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IPV4时代的NAT转发,即使不知道,它也在我们的身边形影不离。因IPV4的IP资源枯竭,实际运营商给我们上分配到的地址,大多是内网地址,一旦是内网地址就会存在端口老化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28.jpg


如NB-IoT终端所获取到的是100.x.x.x,正是局域网地址,而此时终端想发送数据给外界(如云端),就必须先通过NAT转发将数据伪装成运营商公用的公网地址,在进行通信。


好比:程序员想要采购,必须要找采购专员一样,当然采购专员不是只为某个人服务的。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32.jpg

那么接收呢?接收就和我们使用的链路协议有关,当前的国内的蜂窝网络中,TCP的链路NAT保活大约是300s左右。也就是说在300s内,我们是可以通过云端直接下发数据给终端,而想实时实时存活,就必须在300s以内激活此NAT转发。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36.jpg

   而UDP的链路就没有TCP那么幸运了,UDP在15s左右就会被运营商关闭此NAT转发。而我们NB-IoT最常用的LWM2M就是基于UDP协议,所以非运营商平台,想远程下发数据,基本是不太现实的。


  那么运营商是怎么平台是怎么做到的呢?做法比较粗暴,运营商的服务器搭建在100段的局域网内,直接绕过NAT转发。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45.jpg


但是,我们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吗?NO...NO...NO...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48.jpg


先请各位放下手中的刀和锤子先别,小编只是想从技术层面告诉大家事实。



05


那我是不是就不能自建平台?别急,小编想告诉你的是:自建平台也是可以的。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452.jpg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