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交代一下,你抓了多少数据,在哪抓的,干什么用了,看够在里面待几年。
从去年开始我看到好几起因为抓取数据而遭遇诉讼,有的锒铛入狱,有的被处罚金,从案件的模糊描述来看,我看得后背发凉,似乎每个爬虫选手都有被KO的风险。
这几个月也停止了几个抓取工作,把有关的法律和新闻认真看了几遍,写了如下文章。
PS:这里讨论的是网络爬虫技术本身,爬虫技术的手法可以用来抓群数据,还可以做其它事情,比如登录社交账号自动发帖,比如刷搜索排名等等。
《刑法》对网络爬虫的定罪依据
《刑法》第 285 条,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最高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285条是对爬取数据的主要定罪依据,有兴趣可以去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定罪的几个案例:
从已有案例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数据拥有者有证据能够举证你的数据是抓取来的。如下,今日头条对起诉上海晟品法院宣判结果。
图片文字来自中国判决文书网。
从文书描述来看,修改UA,修改device id,绕开网站访问频率控制这是写爬虫的基本,这些手法反而成为了获罪的依据。
2.用户社交数据,尤其是用户隐私相关。
图片文字来自新浪网
3.扰乱对方网站经营规则,且牟利。比如这个:
图片文字来自中国永嘉公号
图上描述做搜索引擎排名的技术,其实就是利用爬虫技术规模化的访问网页。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因为互联网推崇分享精神,所以认为只要是网络公开数据就可以抓取,但是通过上面的案例来看,
有几个禁忌,抓取的数据最好不要直接商用,涉及社交信息/用户信息要谨慎, 老板交代你抓取敏感任务时,让老板先看下刑法第285条。
这不代表个人行为就没事,只是还没入他们的法眼。
在数据抓取这方面,美国也有一个判决案例,美国一家小公司向法院起诉Linkedin,理由是Linkedin通过技术手段阻止他抓取Linkedin上的数据,
而且法院判定这家公司胜诉,裁定Linkedin不准屏蔽这家公司的抓取行为。
目前我国法律是偏向数据拥有者的,如果数据拥有着者有证据向法院起诉的话,抓取数据的一方多半会败诉。
另外在抓取过程中,如果破解/反编译对方客户端、软件,破解加密算法,
比如你抓某APP数据,去反编译他的客户端,这绝对是犯法,这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爬虫有风险,开爬要谨慎。
小编评语:没想到就是爬了公开的都有可能获罪,看学法律的那些砖家怎么制定了
本文转载自异步社区
原文链接:
https://www.epubit.com/articleDetails?id=N86eec0a0-0b37-43d1-a174-6ba216aec4c2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