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IoT深水区挖到第一桶金?

举报
softbaddog 发表于 2019/05/25 11:35:08 2019/05/25
【摘要】 引子大家都再说下个10年会是物联网时代,但跟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相比,IoT发展历程却要坎坷得多。笔者从事IoT相关产业也有4年的时间,从最初的研究传感器网络(RFID),到短距无线网 ZigBee/6LoWPAN 项目演示,到最近大热的 LPWA/NB-IoT 生态建设。一步步走来,个人总感觉IoT和移动互联网相比,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产业发展也是不温不火。究其原因,我大概总结出以下几点...

引子

        大家都再说下个10年会是物联网时代,但跟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相比,IoT发展历程却要坎坷得多。笔者从事IoT相关产业也有4年的时间,从最初的研究传感器网络(RFID),到短距无线网 ZigBee/6LoWPAN 项目演示,到最近大热的 LPWA/NB-IoT 生态建设。一步步走来,个人总感觉IoT和移动互联网相比,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产业发展也是不温不火。究其原因,我大概总结出以下几点:

  1. IoT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彻底地革新,仅仅做了少量升级(甚至有人说降级),其难以对原有产业真正撼动

  2. 没有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类似淘宝,微信这样的标志性平台。IoT平台山头林立,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3. 商业模式创新力不足,始终围绕着卖“盒子”来转圈圈,少数几个热点区域也早已杀成红海,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出现一两款真正的“爆品”;

  4.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IoT方案还都不是最终用户的“刚需”,尽管每隔几年会出现一两个新品,但不到半年大家新鲜感过后,就冷了下去。

        IoT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了,IoT也逐渐进入深水区。笔者就试着从以上4个方面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尝试从中找到可能的“破解之法”,帮助相关从业者找到第一桶金的寻踪。

    当然各位看官如果有任何想法,欢迎留言。

IoT技术没能本质革新,原有产业改造动力不足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主要有2个主要因素,一个是3G特别是4G网络的突飞猛进,将原有几十K的网速一跃提升到几十M,这一千倍的提升直接激发人们对互联网无穷的需求。随时随地在线听歌,看片,玩游戏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繁荣;另一个突破点,就得感谢乔帮主,其iPhone智能手机的发布,开创了智能硬件的新时代。随着移动端CPUGPU远超摩尔定律的进步,手机App/H5等移动端开发技术的爆发,促使了移动互联网一整套的商业生态的全面繁荣。

       与之相比的是,IoT技术提出其实比移动互联网还要早。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是伴随着智能硬件能力的提升而在个别单点发展得较快,比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视频安防领域。两年前大热的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火得不行,但由于其互通性问题,逐渐被WiFi取代。同样大热的NB-IoT/LoRA也由于网络覆盖的问题,至今也很难完全取代2G/GPRS技术。

       目前能够看到的适合IoT技术大致可分为3类:1、传感器数据采集类;2、资产定位跟踪类;3、传统家电,设备远程控类。在这几大领域中,新IoT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取代传统技术,比如表类,定位跟踪等,NB-IoT由于模组成本高昂,覆盖程度不足,很多场景下性价比远不如2G产品。

       通过长期与行业伙伴接触,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整个IoT产业发展不温不火,但模组,单产品生产商利润并不低。特别是部分关键技术的持有者,在这一波产业发展期,活得还不错。相比,集成商和运营商就不太舒服了,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很少能盈利。最典型的就是前两年的共享单车,通信模组厂商狠赚一笔,运营商们却苦苦挣扎。

笔者看法:现在如果再进入某个单项IoT技术(模组,平台,水平应用)领域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而围绕IoT场景化技术集成可能会是个更好机会。IoT互联互通技术种类繁多,如何根据应用场景选取最适合方案才是目前IoT项目的最大挑战。

各类IoT平台山头林立,价值一直被用户挑战

        微信是QQ的移动端延伸,淘宝,京东的移动端也颠覆了传统购物方式。原有的移动端后台,只是作为基础设施支撑应用展示。随着数据和用户层出不穷的需求爆发,逐步升级为开放式平台。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的接入。微淘,京麦则从电商平台长出来成千上万小应用,最终构建出一套完备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生态系统。

         回头再看看IoT,起初在SIM卡连接和设备接入做些文章,后又通过集成MQTT组件改造成IoT Hub支持海量设备接入。但在IoT应用厂家眼中,IoT平台就是多此一举。IoT应用厂家还是需要编写很多代码。更可恨的是,每个运营商/云厂商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IoT平台,IoT应用厂商要想接入设备还需要逐一学习如何进行对接。说得不好听就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摘...”。

        纵观林林总总几十种IoT平台,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IoT平台是为了平台而平台或是为了后面的云而搭建的平台。反观移动互联网,他们的平台几乎都是在应用上长出来的。不管微信,淘宝还是滴滴,支付宝,其主要的数据和服务对象都是在自己的手中,然后开放一部分能力给第三方从而与应用开发者形成生态上的结盟。而IoT平台更像是在E2E过程中强塞了一个节点。当然我这里并不是抨击IoT平台不好,我一致是认为有一套平台在其中,可以将硬件和应用进行解耦,这可以极大降低IoT构建难度。

个人看法:场景化IoT平台一定会更有机会。简单得说,当前的IoT平台太单薄,要服务好IoT产品一定要“长高长壮”,还要足够“轻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首先单纯的CMP/DMP是很难有出路的,就算做出价格极低的IoT Hub,在整个构建流程中还只是价值底端。一方面需要IoT平台向下长,将边缘智能,多种连接方式协调好(GreenGrass思路就挺好),另一方面则是向上长,将业务处理做得更深入。比如推荐算法,业务流等。目前这部分都是让应用厂商自己去做的。另外就是横向发展,不能仅限于设备接入,还需要考虑和第三方数据进行集成,把数据的价值真正挖掘出来。有实力的公司可以聚焦一个大场景(如智慧城市)构建这样的平台,一些小厂商或创业团队可以聚焦单个领域(如资产跟踪)来打造极简的IoT平台。最后就是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打造灵活可扩展的“轻盈”框架,先服务好自己的应用,再逐步开放接口,进行流量变现。


(未完待续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