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Server SAN

举报
FREEMAN-Y 发表于 2019/01/10 20:41:19 2019/01/10
【摘要】 Server SAN是由多个独立服务器存储组成的一个存储资源池Server SAN是现在一个全新的概念,现在给出的概念都太笼统。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 按照老蒋的想法:Server San应该是一个利用软件将基于DAS存储(包含闪存卡,直连存储)的集合,做成一个能共享的SAN存储网络。 SAN存储区域网,大家都很熟悉。普遍使用的就两种: FC SAN;ISCSI SAN。这两种结构都是...

Server SAN是由多个独立服务器存储组成的一个存储资源池

Server SAN是现在一个全新的概念,现在给出的概念都太笼统。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 按照老蒋的想法:Server San应该是一个利用软件将基于DAS存储(包含闪存卡,直连存储)的集合,做成一个能共享的SAN存储网络。

     SAN存储区域网,大家都很熟悉。普遍使用的就两种: FC SANISCSI SAN。这两种结构都是通过FC网络或者IP网络将存储设备放到一个共享的环境中心,让分布式的服务HA,应用迁移,数据复制等都可以通过这套网络实现。但是大家注意了,这套SAN网络是很贵的,管理起来是很麻烦的。

在很多的环境下面,很多SAN环境中会有一部分直连存储我们根本没有用上:比如直连存储卡,本地硬盘等。 从实际的应用中,直连存储的效率是很高的:PCI-E直接到数据端,比经过FC协议的转换还要快。而且成本低。

 

Server SAN是一个最新的概念:将分布在各个服务器上的直连存储通过软件的方式整合成一个统一的SAN存储系统。有点类似谷歌在云计算上做的工作,将上万台服务器组成一个超级计算机。

现在Server San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在谷歌和facebook的数据中心已经大量使用了。最经典的案例就是VMware中的vSAN 了。

ServerSAN的市场定义

关于Server SAN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找到一种新模式来管理和扩展运算存储架构。Facebook,谷歌和Amazon这类由Hyperscale业务的公司都使用本地分布存储的设计。这种新架构的主要区别在于扩展性极强,而且易于管理。这种架构还可让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客户受惠。Wikibon认为这种应被称作Server SAN的架构,是软件推动型架构的重要组成。本文将对这种新架构的类别展开讨论,并解释它是如何适应IT市场的。

Server SAN架构属于Hyperscale,聚合和闪存趋势交汇的技术。随着设备和联网存储(包括DASSAN)的分离,共享和管理大量数据的需求促生了存储阵列。而企业闪存方案的出现后,存储智能又回到运算的范畴。聚合型架构和Hyperscale架构通过创建可重复堆栈级别的部署来简化操作。高速低延时,闪存,数据爆炸和新应用设计等等,都为IT架构的重组带来了机遇。

定义Server SAN

Server SAN被定义为合并的存储资源,而不是一个被直接附着用于隔离多个服务器的存储设备。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之间的沟通发生在高速连接的时候(如InfiniBand或低延时以太网),这种时候,由软件方案来管理一致性。Server SAN多协议存储可以利用旋转磁盘和闪存。理想情况下,Server SAN是在企业应用中配置,这样可确保高可用性。

服务器/存储架构

架构

图解

优势

缺陷

相关应用

网络日常开支

DAS


带内部存储的服务器

性能

不能共享存储,简便性有限

一些

SAN/NAS


服务器连接到存储阵列

合并的资源大量应用,大量数据

成本和复杂度

许多

云存储


服务器到公共云存储

无限容量

每个应用都是独立的

单独的

非常高

Hyperscale


分布式 DAS

高可扩展性,操作简单

设计比较麻烦

单一的

Server SAN 


基于服务器的存储网络

优势见下文

缺点见下文

许多

 



Server SAN的特点和优点

许多架构变体在Server SAN下都会找到适合的位置。存储的管理应该简单到存储的范畴,换言之,管理员不应该担心LUN,端口或交换机配置。该系统对系统特征如此了解,不需要再有调节旋钮或了解RAID类型。该方案必须支持多个应用和容量;软件应该能够优化系统,整个租户或应用的整体数据传输量。一些架构可以将数据动态迁移到应用,且反之亦然。这一点是传统联网存储所做不到的,因为传统的联网存储中运算和存储是分离的。当数据以最小的网络延时到达处理器附近时,性能回避传统SAN略低。Server SAN超越了DAS在性能和容量方面的限制。对磁盘和闪存的支持扩展的实用应用情境。PCIe Flash和原子级写入带来了最大性能的潜力。

针对该方案是否适合Server SAN类别的石蕊测试,其实质是看软硬件对封装的支持,扩展的能力和方案的简便性。软件是这种方案的核心,从存储的角度来看,它将由高级服务来衡量。虽然Hyperscale供应商可以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架构或是将架构高度专业化,企业用户需要有简化功能的方案,而且这种方案不需要一个博士团队。真正的扩展架构有能力按需增加容量和性能,且无需任何手动配置或管理干预来添加或移除驱动或节点。就硬件而言,Server SAN可以可以利用商品级运算架构;这意味着外部或单独的存储阵列会消失。运算和存储的聚合使低延时,部署及管理简化成为可能。许多ISV,包括微软,都特别青睐DASServer SAN可在不丧失联网优势的情况下满足这一需求。

Server SAN架构根据方案的简便程度提供具有成本优势的服务。聚合减少了存储位置和性能自动化,减少了大型存储仓,由此可降低成本。该方案的弹性特点也减少了阵列更新换代时的迁移成本,据Wikibon研究公司透露,在阵列生命周期中可减少20%以上的成本。由于整个环境是一个资源池,所以存储设备的使用寿命被延长。此外,相比硬件阵列的固定寿命,软件许可证通常是永久性的。组合型服务器和存储的整体基础设施成本应该比利用传统存储阵列的方案低一些。成本和环境的弹性特征好过Hyperscale方案。

Server SAN的挑战

Server SAN方案上,用户首先会看到它带来的简便性和可扩展性。为了让早期使用这种方案的人顺利过渡,此方案需要尽快增加功能(如图二所示),同时还要兼具成本优势和找到更多用户。为了让新市场有能力抗衡多种原有的可替代产品,它需要多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来推动人们的意识,并接受它。厂商们需要和服务器厂商,如因特尔,戴尔,思科和Quanta等,紧密合作。理想情况下,软件会不断发展并通过高级元数据了解复杂的物理和延时拓扑技术。
装置和纯软件方案之间的界线已经极为模糊。NutanixSimpliVityScale Computing一直被称作是超聚合供应商(用Wikibon研究公司的话说,是在这类方案方面有深入研究),这些方案将运算,存储,网络和管理聚合到一个设备中,而不是把多个产品集合到一起。这些方案的IP位于软件中,而不是硬件,其中有部分方案可通过各种方式部署,而不仅仅是厂商销售的设备。虽然超聚合厂商们的营销策略已经赢过SAN,在SAN所提供的功能和联网之上,这些新方案又增加了简便性而且降低了成本。

虽然装置方案有时可以向软件一样提供,但纯软件的方案不仅仅是把代码卖给客户,软件只是整个部署的一部分。NexentaSanbolic和渠道商合作提供测试过的方案。EMC ScaleIO有望添加到VSPEX项目中,Wikibon希望EMC可以通过其合作伙伴和渠道项目提供额外的产品。VMware VSAN仍在测试中,所以还没有任何将上市的任何细节信息。为了提供简便性,VSAN和其他基于软件的方案应该有硬件选项的指导,这样可将用户的互操作性和性能测试能将减到最少。最后则是数据系统,它是协议和架构的结合体,适合Server SAN市场。
Server SAN方案的需求和差异
作为用户,在对Server SAN方案评估时,要比较这几个特征:

环境支持

 虚拟化 (VMware, HyperV, KVM)\ 物理环境 (非虚拟化的环境)\  媒介支撑 (仅限闪存/闪存+磁盘)

  结合云计算
可扩展性
管理/对存储层的API 支持
简便性

 

ServerSAN与传统SAN的区别

架构上,ServerSAN采用x86sale-out架构。传统存储通常为专用硬件,双控或者多控。

但其实本质上都是sale-out架构。实际的差异在于两种SAN设计理念的不同,是基于不同技术发展状态而产生

但为什么通常认为serversan比传统san的扩展性好呢?我认为:从应用场景来说,传统san还是以数据库,容量型场景,没有太高的扩展性要求,不需要像serversan的分布式软件架构,比如fusionstorage采用DHT(分布式哈希表)实现非集中式元数据管理。传统存储一般采用集中式元数据管理方式。而对增值软件要求较多。

Serversan针对如大型互联网,要求计算与存储高扩展性。高灵活性。

所以,定位不同,serversan肯定会蚕食部分传统san的份额,但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共生共存。

传统集中式模式实际牺牲了分区容忍性,因此横向扩展能力不强;x86 存储云方案则是以牺牲数据一致性作为代价的,可以说二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